“沒簽合同工傷怎么算?”“入職交押金合法嗎?”“自愿放棄社保協議有效嗎?”5月20日,一場聚焦勞動者權益的沉浸式直播——《我聽見勞動者的心跳——法潤吉林·四部門勞動權益保障全媒體直播》在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拉開帷幕。
據悉,此次全媒體直播由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聯合省總工會、共青團吉林省委、省工商聯共同主辦,以紀念《勞動法》施行30周年為契機,通過主演播室串聯三大核心場景,立體呈現勞動權益保障的司法實踐。
活動經近20家中省直媒體、全省三級法院新媒體矩陣全程同步直播,共吸引超1012.95萬人次觀看。此次活動不僅是對法治進程的回望,更是對新時代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深情回應。
在一線體驗環節,長春互聯網法庭法官在快遞站點真實體驗分揀、派送流程,直面 “2小時送達時限”“包裹丟失責任認定”“四次掃碼操作”等現實痛點。
作為東北地區唯一集中管轄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的互聯網法庭,長春互聯網法庭法官的此次體驗為司法裁判注入“體感溫度”——那些曾在卷宗里的“超時扣款”,未來將化作法官筆下“優化算法規則”的調研建議。
在雙陽區綜治中心,一場工傷糾紛調解成為“吉林模式”的生動注腳。某企業以“臨時工未簽合同”為由拒賠,勞動者手持“工傷證明”憤怒維權。法官與調解員通過“證據固定+政策解讀+情感疏導”三管齊下,當場促成調解。
據了解,雙陽區法院不僅為勞動爭議開設“綠色通道”,更通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讓勞動者“最多跑一地”。就像此次案例,證據鏈不僅要證明“勞動關系”,更要鏈住司法的溫度。
在勞動法專場報告會上,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副庭長、三級高級法官趙希洋以系列真實案例為切入口,與現場294名企業代表及勞動者交流互動,并通過12368熱線、吉林高院抖音號、法音吉語視頻號回應全國網友咨詢。
與此同時,演播室嘉賓——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勞動法學專家董文軍從學術維度解讀政策邏輯,長春中院法官時秋結合審判實踐拆解法條適用,推動“一人疑惑”轉化為“全網解法”,實現“單點提問擴散,萬屏共學共進”的法治傳播效應。
這次直播活動不僅是對過往30年勞動法治進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向未來發出的鄭重邀約:在新就業形態蓬勃生長的今天,法治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變革。
那些在快遞站汗水中凝結的司法智慧,在調解室證據鏈里流淌的人文關懷,在雙屏問答中傳遞的規則共識,終將沉淀為勞動權益保障體系的一塊塊基石,而8400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心跳聲,正匯聚成新時代法治進步的強勁脈動。
(勞動新聞記者 雨航)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