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苗嶺疊翠,南沙珠水潮涌。自2021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工作啟動以來,安順市紫云自治縣與廣州市南沙區密切協作,以產業項目為發展主體,引進南沙區資金、技術和人才,走出了一條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幫扶路徑。
四年來,一個個協作項目落地生根,一串串發展數據振奮人心。從茶香四溢的壩羊鎮到雞鳴陣陣的貓營鎮,從格凸河畔二關村圓筒式陸基鱸魚養殖基地到碧波蕩漾的嚕嘎水庫建設,東西部協作的成果正轉化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澎湃動力。
茶山生金:小茶葉成就大產業
殺青、揉捻、干燥、包裝……在位于壩羊鎮大坡村的南沙·紫云共建茶葉產業園內,加工廠中茶香撲鼻,大宗茶自動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這里原是大坡返鄉農民工創業園,2021年在南沙區東西部協作資金1100萬元的支持下,成功改造升級為現代化茶葉加工基地,助推當地茶產業做大做強。
壩羊鎮新羊村綠色茶園
“我們維修了3棟老廠房,新建了1棟廠房,新增了大宗茶生產線1條、名優茶生產線1條,還配套了圍墻、道路、排水等設施,盤活了閑置資產,補足加工鏈條,工廠每天可加工茶青10萬斤、干茶10噸,產能大大提升。”壩羊鎮人大副主席劉正梟介紹,協作資金投資固定資產現已轉為村集體所有,并委托鎮平臺公司代為運營。
正值夏秋茶生產期,鎮平臺公司引進的貴州金塵茶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大宗茶加工緊鑼密鼓進行。在茶葉加工廠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加持下,該公司不僅實現了名優茶、大宗茶的加工,還為袋泡茶和瓶裝茶飲料的深加工提供原料。
茶葉加工車間
如今,壩羊鎮茶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全鎮共有22家涉茶企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茶葉種植面積達4.5萬畝。
茶產業,已成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該鎮將每年加工廠及其設備租金40萬元利益聯結到鎮內8個行政村,用于脫貧戶、監測戶分紅及產業滾動發展資金等。去年,當地200多戶農戶受益,每戶分紅700元,困難群眾分享到了產業發展紅利。
“茶產業的發展,讓群眾的收入渠道更多元。全鎮夏秋季茶青銷售收入達1800萬元,每畝茶園可帶動茶農增收2000元以上。同時,全年帶動群眾實現就地就業40多萬人次。”劉正梟說。
雞鳴致富:生態雞養殖鋪就增收路
走進貓營鎮的黃土村與牛場坡村,就能聽見成排整齊的雞棚里雞鳴聲陣陣。這里是紫云自治縣2023年生態雞集約化養殖示范項目所在地。該項目利用南沙區東西部協作資金2860萬元,共建雙層養雞大棚18個,總占地面積105畝。
該項目采取與安順市立華牧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模式,公司租賃雞棚提供給農戶用于養殖,并負責全過程提供雞苗、飼料、技術、疫苗以及銷售服務,農戶則通過養雞獲取代養費。
貓營鎮生態雞集約化養殖大棚
“我在廣東養過豬,這次回鄉養雞也十分得心應手。這批雞我養了1.8萬只,預計6月初出欄。”黃土村9號雞棚養殖戶楊飛說,從去年7月至今,他已售賣出2批雞,收入達12萬余元。“立華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我們只需用心養殖。而且雞糞還成了‘金糞’,被周邊有機肥公司高價收購,每批雞的雞糞可產出1萬多斤,足夠抵水電費用了。”
養殖戶養殖的肉雞
除了讓養殖戶直接受益,該項目還為村集體和當地群眾帶來了多重收益。將雞棚主體確權給貓營鎮8村1社區,按22元每平方米租賃給立華公司,每年可收租金89.8萬元,年均村集體增收9萬元。土地流轉費第1年至10年按每畝800元計算(以后每10年遞增20%),流轉25年合計246.3萬元,平均每年收益9.8萬元,惠及69戶農戶,年戶均增收1400余元。據統計,按每飼養1萬羽肉雞,需要臨時用工80個,則每年可提供臨時用工9600人次,每個臨時工按100元計算,可提供96萬元臨時工工資。
看到生態雞養殖項目的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紫云自治縣乘勢而上,利用2024年南沙區東西部協作資金2915萬元,繼續在貓營鎮建設生態雞集約化養殖示范項目,新建養雞雙層大棚16個,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實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
漁業升級:格凸河畔“鱸”轉騰飛
在格凸河鎮二關村的圓筒式陸基鱸魚養殖基地,一片繁忙景象。工人熟練地在養殖池邊撈魚分選,等待客戶前來裝運。
“我們養殖的是鱸魚,每尾要長到0.9斤以上才會上市。”基地工作人員熊福天介紹。
嚕嘎水庫內循環槽養魚基地
該養殖項目規劃總投資1.4億元,其中南沙區東西部協作資金投入2750萬元,在格凸河鎮二關村建設占地120畝的圓桶式陸基養魚池300個,在四大寨鄉嚕嘎村嚕嘎水庫租水域800畝新建漂浮式內循環槽2組共60條循環槽。
項目遵循“2215”的投資結構,按照51:49的持股比例新注冊了云湖眾鑫SPV公司建設運營,紫云嘉禾香公司持股49%,貴陽農投集團下屬的貴州現代漁業集團持股51%。
格凸河鎮圓筒式路基養魚基地
截至今年2月底,項目實施后,累計銷量成品魚53.2萬斤,實現營業收入723萬元,累計利潤總額163萬元。目前,存塘魚苗和商品魚共計550萬尾,重量約64.3萬斤(可增重至146萬斤),其中已達銷售標準的商品魚有28.8萬斤。
在利益聯結機制方面,項目堅持“4411”分配模式:40%用于脫貧戶分紅,40%投入再生產,10%支持薄弱村集體,10%幫助監測戶,構建起共享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同時,設置固定崗位37個,年帶動農戶增收230.88萬元,人均達6.24萬元;另有臨時用工800人次,每年帶動農戶增收11.2萬元。
“紫云通過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資源,得益于南沙區對口幫扶,持續推動本地產業發展,不僅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更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了增收致富。”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沙區分局派駐廣東省粵黔工作隊安順工作組紫云小組成員盧普斌表示,未來,南沙區也將繼續深化與紫云自治縣的山海協作關系,瞄準高效生態產業,加快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進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作者:郝媛 吳學思 姚福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