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探索走向系統性建構
——來自第二十六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暨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年會的現場報道
5月21日,第二十六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暨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年會在重慶召開。
五月的山城,巴山渝水間涌動檢察新聲。
5月21日至22日,第二十六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暨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年會(下稱“理論年會”)在重慶舉行。在這座承載紅色基因與改革精神的英雄之城,來自司法實務界與法學理論界的與會代表,共同見證了一場理論創新與實踐突破的“雙向奔赴”。
理論年會以“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為主題,聚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精神,共商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更好指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
意義重大
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
旗幟引領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深刻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中國檢察學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發展中國檢察學理論,歸根結底是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記者了解到,理論年會首次提出的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不是一項從“零”開始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伴隨檢察制度不斷發展、檢察實踐持續深化,檢察學研究逐步興起,出現了很多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理論文章和著作;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檢察機關恢復重建,檢察學研究日益深化,檢察學學科建設開始萌芽;
1988年10月,最高檢成立中國檢察學會,大力倡導和組織檢察學研究工作;
2007年5月,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正式成立,標志著檢察學研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24年12月,最高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檢察改革、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檢察工作的意見》部署“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與累積,為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新時代新征程,伴隨全面依法治國縱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持續完善,檢察學研究機制建設、專業力量等均取得長足發展。
記者注意到,理論年會從四個方面闡述了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意義——
?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
?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必然要求;
?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回應檢察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是繁榮檢察理論研究的必然要求。
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作學術報告。
在學術報告單元研討環節,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表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應當是一個內容豐富、邏輯嚴謹的理論體系和學術體系。
“從宏觀到微觀,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五部分,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監督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理論、中國式檢察現代化的理論。”張文顯認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是“檢察”“司法”,基石范疇是“法律監督”和“法治監督”,它們構成了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四梁八柱”。
最高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教育部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徐顯明作學術報告。
如何理解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中的“自主”二字?“主體性、本土性、包容性、創新性,這‘四性’的統一體就是‘自主’。”在最高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教育部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徐顯明看來,“自主”不是閉門造車、排斥外來,而是在自立自建的過程中,擁有開放包容的姿態。
建設“三體系”
把握檢察學研究的基本課題
今年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如何以更具穿透力的學術洞察,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為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提供理論支撐?理論年會舉旗定向:一體推進檢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是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抓手。
與會代表圍繞構建中國檢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進行專題研討。
基于此,學術報告結束后,與會代表圍繞構建中國檢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三個單元的專題研討中暢所欲言,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真知灼見。
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謝鵬程對會議提出的“彰顯中國特色,確保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政治方向”非常認同。在他看來,“人民檢察”是中國檢察制度最本質的政治屬性,是檢察權運行的價值根基,其內涵包括黨的領導、人民至上與法律監督本質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檢察制度區別于其他制度的根本特征。
會議指出,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價值追求和公正司法的原則性、基礎性要求,始終把發揮檢察職能、促進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作為檢察學研究的基本課題。
“堅持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人民性,堅持‘法治的根基在人民’,需要研究有效監督。”四川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麟表示。
在“構建中國檢察學學術體系”專題研討環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鍇表示:“對于法律監督概念的研究,需要在多學科的視野下開展,既要厘清法律監督與憲法上其他監督的關系、法律監督與檢察權的關系,也要認識到法律監督對于檢察一體化原則、獨立行使檢察權原則的影響。只有這樣,法律監督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不斷因應新時代需要而實現創新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劉艷紅教授對會議提到的“唯有創新,才能真正建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才能系統性、專業性回應現實問題,才能更好指導改革實踐”很認同。她在專題研討時表示:“對于檢察實踐中出現的改革措施和創新機制,只有經過實質法律監督理念的評價和檢驗,產生對于實質法律監督的理論增量,才能夠成為中國檢察學學科的組成部分。實質法律監督理念不僅自身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而且還可以作為評價檢察學研究是否具有學術價值的基本指標,指導檢察學學科走好從機制創新向理論創新的關鍵一步。”
畫好“同心圓”
同向而行,同頻共振,同題共答
不少與會者對理論年會提到的這一內容印象深刻——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要與發展大局同向而行,與法治建設同頻共振,與檢察實踐同題共答”。
涉外法治在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之間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事關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最高檢經濟犯罪檢察廳副廳長貝金欣看來,打破現有法律制度條塊分割的限制,系統整合各方面相關制度,有利于及時補齊實體法或程序法的短板,發揮涉外法治建設的最大效能。
當理論研究者走出書齋,更為貼近司法實踐時,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便有了深厚的實踐根基。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挺教授對低齡嚴重暴力犯罪核準追訴程序的整體設置建言獻策:“建議明確最高檢核準之前尚未啟動刑事訴訟程序,屬于立案前的階段,不得適用刑事強制措施和強制性的偵查措施,但需對低齡未成年人進行較為全面的社會調查和風險評估……”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熊秋紅教授撰寫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踐分歧及其回應》獲評2024年度全國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優秀作品。在專題研討中,她以“認罪認罰從寬:中國之治的制度創新”為題,從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案件的高服判率講起,圍繞6個方面進行了研討交流。
22日上午是分組討論環節,4個分組討論會議室里精彩紛呈。
分組討論現場。
河北省廊坊市檢察院二級檢察官陳磊以其曾獲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論文一等獎的《新利益法學視域下預防性環境公益訴訟的可訴性變革——理論基礎、范式突破與制度》為例談道:“基層檢察實踐是構建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沃土與前沿陣地。”他還表示,作為身處法律監督一線的檢察官,將努力成為扎根實踐的深耕者,守正創新的開拓者,服務實戰的推動者。
分組討論的主持人表示:“在實踐領域保持敏銳,用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規律,理論研究才能得以提煉與深耕。”正如此次理論年會凝聚的共識——理論研究可以從司法實踐的沃土里破土而出,又能在“知行合一”的淬煉中指導實踐。
來源:檢察日報·要聞版
作者:史兆琨 陳倫雙 張博 劉一菡
攝影:鐘心宇
編輯:詹鵬揚 劉子昌 李文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