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究竟值不值得信賴”,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也是熱門的話題。
我們在網上經常會看到有患者現身說法:得了某種疑難雜癥,去大醫院花了很多錢都治不好,本已心灰意冷,抱著最后試一試的態度找到某位中醫,開了幾副藥,結果“起死回生”。
有人甚至堅信現代醫學搞那么多精密儀器,動不動就讓患者做檢查,就是為了騙錢,完全不如中醫實在,認為中醫完勝現代醫學。
毋庸置疑的是,中醫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其中精華的部分,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講一個可能并不客觀的觀點:古代中醫中可取的部分,其實只占籠統的中醫概念的一小撮。其中大部分,我們稱之為“糟粕”可能也不過分。
《本草綱目》是最具代表性的中醫典籍之一,凡事都有好壞兩面,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卻能很好地回答我們的問題。
不知大伙是否還有印象:疫情期間,號稱由古方而來的連花清瘟膠囊據稱對治療病情有奇效,成為一代“神藥”,價格一度被炒至百多元一盒。可相當多的人卻把此藥視作洪水猛獸:且不提藥效,據說連花清瘟膠囊從研發到生產只用了短短15天!
所謂“是藥三分毒”,人們對藥品的態度非常謹慎,尤其是一種新藥上市,通常要經過反復的臨床試驗,在保證療效的同時也要確保副作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
美國在疫情中的表現非常糟糕,但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一種新藥上市,審批周期通常在10個月左右;即便進入“快速通道”的藥品,起碼也需半年。
而根據網上的說法:咱們國家對藥品的管制更加嚴格,一種中藥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要4年左右的周期,連花清瘟只用了15天,這顯然有些太短了,怎么能夠確保療效呢?
如果用上述邏輯審視,我們便會發現古代中醫其實要離譜得多。
《本草綱目》全書共52卷,記載了1892種藥物,收錄醫方一萬多首,無疑是一部醫藥巨著。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用時27年,每年收錄70種藥物。也就是說,李時珍從發現到確定一種藥的療效,再到將其寫進書里,這個周期平均只有5天,是連花清瘟膠囊研發生產周期的1/3!
不僅如此,書中充斥著大量令人費解的“怪藥”,咱們在這舉幾個例子。
倘若您看到有人上吊,發現死者下方出現一些木炭一樣的物質,一定要抓緊收集起來——這可是種極其稀有的珍貴藥材,《本草綱目》人部第五十二卷中稱之為“人魄”。
據說將“人魄”就水服下,可以起到鎮定劑的作用,不過此藥可遇而不可求,倘若不及時收集起來,它就會滲入地下消失。
可問題來了,在自然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知這個世界是唯物的,鬼神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人也沒有所謂的“魂魄”,那么李時珍是如何發現有這樣的藥材,還探明其療效的呢?
此外,書中有一些方子非常重口味,例如治療尿床,他提出可以盛一碗熱米飯倒在尿床處,充分攪拌后讓患者吃下,并且一定不能讓患者知道。
再如治療眼病,他提出可以采集蝙蝠的排泄物,讓患者服下,藥到病除。
書中將蝙蝠排泄物稱為“夜明砂”,根據現代醫學研究,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A,對治療夜盲癥等病癥的確有效,可古代中醫認為蝙蝠糞便能治眼疾的理論基礎卻是“以形補形”,實屬是歪打正著。
李時珍可能并不知道,蝙蝠其實并不以視力見長,只是覺得這種動物晝伏夜出,在黑夜中也可行動自如,便認為它一定視力驚人。
如果說上述幾個方子是在“缺什么補什么”的指導思想下想出來的,還算有情可原,接下來這味藥不但惡心重口,更是莫名其妙,完全找不出其邏輯。
《本草綱目》中寫道:找一個年過七旬的老頭,一直給他喂蜂蜜,不讓他吃其他食物,直到死去。將其封進盛滿蜂蜜的石棺,百年后便可形成“蜜人”。
“蜜人”有何藥效?若按照此前治療尿床的邏輯,相信大伙兒會以為它是用來治療糖尿病的,然而并非如此——從“蜜人”身上切下一塊吃下,對治療跌打損傷有奇效……
再如,牙疼怎么辦?找一匹白馬,取其糞便泡水,含在嘴里,用不了三口就能治愈——這都哪跟哪啊……不僅如此,白馬的糞汁的用途非常廣泛,狂飲一升,對治療一切漏疾都有良效。
總而言之,《本草綱目》中充滿了無數這樣的奇葩藥材和藥方,閱讀時難免不會想象,這些該不會是有些壞心眼的人故意寫進去,用來抹黑李時珍的吧?
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回答,只要重新定義《本草綱目》的性質即可——此書其實并不是一部嚴謹的醫學著作,李時珍在其中收錄了大量道聽途說而來的偏方,并且很可能完全未對這些藥品和藥方的效果進行過驗證。
李時珍大概是出于“寧濫勿缺”的想法,把《本草綱目》打造成一部“百科全書”,為世人提供全方位的治療疑難雜癥的思路,可此舉卻讓書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本草綱目》其實就是一部披著中醫外皮的《聊齋志異》。
作為中國古代中醫具有代表性的“集大成”之作,以管窺豹,《本草綱目》尚且如此,古代中醫的本來面目也不難想象的。
實際上,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時算得上非常收斂了,在醫藥領域,古人的態度基本就是“只要是個東西就能拿來治病”——就算這東西不是藥,也得研究出藥用價值。
北宋名醫王懷隱、集賢殿修撰王祐奉旨編寫《太平圣惠方》用時14年,記載了16834種藥材,平均每天就要編入3種藥材。
宋徽宗趙佶敕編的《政和圣濟總錄》成書歷時約6年,其中記載有藥材近2萬種……
某種角度來看,古代中醫實則算不上是一個嚴謹的醫學體系,它本質上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中國古代的許多醫生其實根本弄不明白一些疾病的發病原理,所謂“五行相克”,他們治病的理論依據其實就是“一物降一物”。
筆者此前曾寫過文章闡述了一種觀點:古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其實從很早以前就停止了本質上的革新,所謂的發展,就是將已有的東西不斷改良,缺乏突破。
就拿建筑來說:直到清朝清朝滅亡,古典建筑的結構與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期其實并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建筑工藝的提升,使得建筑看上去更加精巧,宏偉壯觀。
反而越到后來,宮殿的規模反而越小了,有觀點認為:那些能夠用來建造龐大建筑的巨木被消耗完了,而建筑技術始終沒有突破,所以到了明清,人們無法修建像漢唐那樣巨大的宮殿了。
古代中醫也是如此,受限于理念和發展思路,古代醫者并沒有從本質上去研究疾病,而是更加側重于經驗的總結,因此沒能形成嚴謹可靠的科學體系。
值得說明的是,筆者并非因此唱衰中醫,貶低中華文化。
首先,在這個問題上,咱們其實無需回避,強行夸大古代中醫的價值。
筆者在文章中一直用“古代中醫”這個說法,它與“中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凡事都有好壞兩面,并且在不停地發展,如今我們所說的中醫,可以被理解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部分,早已實現了脫胎換骨。在現代科學理論的支撐下,現代中醫對病理有了深入了解和研究,真正做到了“對癥下藥”。
其次,古代醫學的荒唐實則不分東西。
筆者前幾天剛在文章中寫道,古代歐洲醫生實則更加荒唐,他們沉迷于橫死之人殘存“生命力”的療效,把人體的“藥用價值”開發到了極致。理論上講,他們能夠把一具尸體從頭發到脂肪,消耗得連骨頭渣都不剩一粒。
最后,現代中西醫其實并不沖突,我們在討論彼此時不必懷著“誰優誰劣”的想法,一定要證明“中醫比現代西醫更高深,能治后者治不好的病”之類的觀點。
某種意義上講,中西醫的原理是一樣的:無非選對藥,治好病罷了——用對辦法,解決問題,這難道不是我們處理一切麻煩的基本邏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