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汽車圈,熱鬧得有點“抽象”。
一邊是北京的小米新車YU7正式亮相,一如既往引發眾多網友圍觀。
但在YU7亮相過后,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表示,這尾部線條、整體比例“讓人想起了一些熟悉的豪華車”。法拉利中國的官方推文,罕見的突破了數萬閱讀。當然,究竟像不像,還得看每個人的理解。但是一亮相就被人聯想到其它車型,這事多少有那么點尷尬。
另一邊,吉利則把銀河M9帶去了法拉利的故鄉——意大利。在全球設計圣地米蘭,高調開講“東方原創美學”。燈光打下來、車身閃著銀光,吉利的高管帶著設計師團隊,全程洋溢著“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設計哲學”的儀式感。直播彈幕里,不少網友刷著:中國原創設計,終于有點味兒了。
一個“讓人想起”被圍觀,一個“自己說自己原創”被點贊。
這一夜,車圈的氣質突然就魔幻了。
說回到小米YU7的發布,本是一個自帶關注度的話題事件。
從3月底的交通事故,到后續輿論風波不斷,小米這輛車早早就被放到了放大鏡底下。大家都在等,雷總到底要拿出一個怎樣的YU7,來回應質疑、提振信心。
然而當YU7終于揭開面紗,猶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尾部,不少人第一時間在評論區留言,說這車的背影“似曾相識”。
尤其是車尾——有網友評論說:“設計語言很有歐洲豪華運動風格”;也有人打趣:“買不起那款的,可以看看這個青春版”。
當然,我們也得講點基本邏輯:“撞臉”并不等同于抄襲,相似也不等于照搬。是否借鑒、程度幾何,這事兒理應交由專業人士判斷。在此我們不下結論。
只是汽車設計這事兒嘛——
不怕撞色,就怕撞臉。尤其是那種“似曾相識”的設計風格,恰好來自意大利經典品牌。
因為在同一天,吉利把銀河M9帶去了米蘭,進行了全球發布,并給全球媒體上了一堂“中國汽車美學課”。
吉利選在米蘭——全球設計圣地做發布會,本身就是一次關于“設計主張”的表達。
發布現場,銀河M9的設計語言頗受關注:從“星漢漣漪”燈組到對稱感線條,都在嘗試用現代語言重構東方意象。水滴、星空、秩序感這些元素聽上去很抽象,背后卻是實打實的文化自覺。
在空間上,銀河M9也不只是做“配置堆砌”,而是講了一種“中式體面”——六座平權、座椅皆講究,不只是為了坐得舒服,更是為了體現“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這些表達聽起來復雜,傳遞出的信息卻很直接:
我們不想再像誰,我們想像我們自己。
重點也早就不是這車“好不好看”,畢竟審美這事大家有不同的理解,而是中國汽車敢不敢說出:“這就是我。”
寰球汽車記者在米蘭現場觀察到,不少的歐洲媒體同行看完銀河M9之后,也表示了一種美學的認同。
這種主動構建文化的姿態,在今天的車圈里,依然是稀有品種。
其實汽車設計這事兒,全球各大品牌都走過一段相似的路。日本、韓國車企起步時期,也都不乏有借鑒歐美產品之作。中國企業也繞不開,從早年的“像誰誰”,到后來的“學誰誰”,再到如今偶爾被網友指出“撞臉誰”,是繞不過的階段。
但現在不同了。中國汽車,尤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是龍頭產業。走在前面,應該拿出點自己的真本領。
消費者早就從“像誰”式審美,轉向“是誰”式認同。辨識度、原創性、文化表達,不再是加分項,而是基本盤。
就像一位網友留言的一樣,你想走高端、全球化、挑戰傳統豪華品牌,那你就得先站住自己的設計腳跟。否則,就算馬力夠大、配置夠卷,外觀一亮相,網友一句“這不是誰誰誰嘛”,整張臉都立不住了。
一個晚上
YU7在北京被網友認為似乎“撞了臉”,
銀河M9在米蘭被國外媒體同行驚呼“漲了臉”。
一個成了梗圖,一個成了案例。
中國汽車設計,確實走到了一個新的分叉口。
你可以像別人一陣子,但終究得有能力像自己一輩子。
原創,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場發布會。
它是一個品牌,敢不敢走一條不那么好走但值得走的路。
只不過,最魔幻的還是——這一夜之后,大家記住的,可能還是那個“看起來像誰”的中國車。
但總要有人做難而正確的事,哪怕一開始沒人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