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此感謝!
十五年制免費教育、全民免費醫療、人均GDP超過香港澳門……別誤會,這里說的不是高福利的北歐國家,而是位于陜北的一個縣城。
黃河沿岸,有座宛如仙山的鳳凰山。
圖/視覺中國
在2024年全國各縣市GDP Top10幾乎被南方統治的排行榜中,地處陜北榆林的神木顯得多少有點“突兀”。神木經濟奇跡的根源,來自于地下一億年前的饋贈——煤。位列全國煤炭產量第一縣的神木,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煤都”。
黃土高原加上煤礦的組合,使得神木似乎非常符合對于陜北地區“土老帽”的刻板印象。神木有錢,但絕非“土豪”。
神木市與府谷縣交接的神府煤田。
圖/視覺中國
這里是“楊老令公”楊業的出生地,塞上朔風裹挾著胡笳的低鳴,唱不盡千百年來英雄的贊歌。而隨著擁有4300年歷史石峁古城的發現,更使得神木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我們的國家,從這里邁向了文明的前夜。
皚皚白雪之下,埋藏著4300年的歷史過往。
圖/視覺中國
在資源開采之外,神木人也沒有忘記對于自然環境的治理。神木市全境林地覆蓋率達到了43.2%,是隔壁產煤大省山西的兩倍還多。而在即將到來的小滿節氣,隨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遷徙到這里繁衍后代,來神木更有著一個“看海”的約定。
地里挖出來的“陜北小迪拜”
位于陜北的神木,自然不是什么傳統意義上的發達地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戴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因為耕種條件不甚理想,當地民諺戲稱說:“神府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從面積上來看,神木也是陜西最大的縣。
制圖/劉耘碩
直到1984年,塵封于地下深處的寶藏石破驚天,神木人才發現他們一直是“守著金山討飯吃”。經過了數年的勘探與調研,當地已探明煤炭儲量竟超過500億噸,儲煤面積達4500平方公里,占到了神木全縣總面積的59%!在國家發展急需能源的改革開放初期,這無疑就是雪中送炭的炭。
神木的露天煤礦,埋藏淺,易開采。
圖/匯圖網
煤,也分三六九等,根據成煤地質時期的不同,現在開采的煤可以比較粗淺地分為石炭紀煤和侏羅紀煤兩個主流大類。相比于我們熟知的山西盛產石炭紀煤不同,神木出產的侏羅紀煤不僅煤質極好,開采成本還低,堪稱“煤中貴族”。更令人眼紅的是,神木不光有海量的煤炭資源,天然氣、石油等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
深埋地下的“烏金”,是神木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攝影/馬夫
兩年后,第一個大型化現代礦區——大柳塔煤礦正式籌建,這是一個包括礦、電、路的綜合大型煤田開發項目,神木能源開發的大幕正式拉開,煤炭很快成了神木最有名的“土特產”。
在當時,神木開發煤田的方式很有意義,總結一下就是“國家修路,群眾辦礦”,政府主要負責的就是把鐵路、公路修通,創造開礦的條件,然后由老百姓在各處建礦開采,最后再由國家將煤收購、運輸和銷售出去。
依靠煤炭而崛起的神木,也不忘積極轉型發展清潔能源。
圖/匯圖網
隨著礦產資源優勢被利用并逐漸形成龐大的能源開發產業鏈,短短十幾年的時間,神木成為中國第一產煤大縣,以及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在國家能源安全體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
進入本世紀之后,神木的經濟更是一飛沖天,甚至超過了傳統經濟強縣的湖南長沙縣、江蘇宜興縣,GDP總量位列全國第8,北方第一!而其人均GDP更是達到了40萬元,超過了香港和澳門!
在這份榜單里,神木是唯一的北方縣。
制圖/魚一條、九陽
神木從國家級貧困縣,一躍成為全國百強縣中的佼佼者,其城市發展和社會福利在西北乃至全國都堪稱一騎絕塵。
對于神木本地人而言,他們孩子享受的是15年制免費教育,也就是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都不需要上交任何費用;在住房方面,雖然城區房價也增長到了2萬一平左右,但當地的“安居工程”也保障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就連生了病買藥去醫院,居然也是免費的:因為2009年,神木就在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目前全國僅此一家。
在神木古城中,
享受著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孩子們充滿了面向未來的朝氣。
攝影/馬夫
“煤海驚世界,日月換新天”,神木能源和急速發展,卻無法掩蓋了它數千年文化的耀眼光芒。歷史把資源留給了神木,但神木正在悄悄地改變著資源利用的歷史。
既要挖最多的煤,也要修最硬的城!
據說,在如今的神木火車站東北約三公里處,長有三棵偉岸的松樹,幾乎要兩三人才能合抱。它們被當地人尊奉為“神木”,從元朝開始就成為了這座縣城的象征。
作為舉世聞名的“世界煤都”,神木所蘊藏的寶藏并不只有地下豐富的煤田礦藏。在數千年來歷史文化的厚重積淀下,這座縣本身,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寶藏”。
位于水陸要沖的高家堡古城,逐漸由邊防關隘發展為一處繁華的聚落。
圖/視覺中國
塞上烽燧里的“平凡世界”
從神木老城向西邊隔河眺望,沿著二郎山如削似劈綿延起伏的山嶺拾級而上,始建于元代的寺廟群落鱗次櫛比。地藏洞、二郎廟、三教殿、碧霞宮……它們融合了儒佛道和諸多民間信仰,構造了數百年來神木人的精神世界。
被稱為“陜北小華山”的二郎山,與神木市區隔河相望。
圖/視覺中國
位于陜北的神木,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面向塞北的邊防重地。自秦漢直至明朝,歷朝歷代的長城都從這里經過。烽燧與關隘,是這片位于黃土高原最北端土地上千百年來不變的豪情與浪漫。
三棵“神木”,見證了唐宋麟州城的輝煌。在民間備受敬仰的“楊老令公”楊業就在這里出生,因此麟州也往往被稱為“楊家城”。
依山而建的麟州城,是易守難攻的絕佳所在。
攝影/馬夫
到了明代,明長城的修筑使得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6700公里邊疆關防連成一條名為“九邊”的龐大防御體系,而神木正是其中榆林鎮(延綏鎮)的重要一環。在神木市區西南30多公里處,建有明代正統四年(1439年)的高家堡古城。它扼守在黃河支流禿尾河左岸、兩山之間的平川之上,南街河套、北連黃河,是一出名副其實的水陸要沖所在。
元宵節的高家堡古城,張燈結彩熱鬧非常。
攝影/張永鋒
關隘,不僅僅是橫亙在大地上不帶感情的“鐵門栓”,更是戍邊官兵們朝夕生活的家園,以及不同文化交流匯聚的能量節點。清代時長城弛廢,而高家堡又憑借其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成為晉陜蒙邊界最大的旱碼頭。
這里,正是《平凡的世界》中那處歲月靜好的“原西縣”。太陽落山后,穿過古城中鱗次櫛比的民居院落與古街深巷,晚風送來風鈴的歌聲,訴說著神木過去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原西縣”。
攝影/馬夫
中華文明的前夜,從這里開始
毫不夸張地說,這座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小小縣城,是華夏文明發源的起點之一。
與高家堡比鄰相望的石峁古城遺址,是我國發現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市遺址。它的占地面積多達425萬平方米,幾乎相當于故宮的6倍。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展開,沉睡了數千年的石峁古城“石破天驚”,我們得以一窺這座規模超過良渚、陶寺等同時期一切城市大小的遠古都邑。
在內外兩層城墻眾星拱月的團團簇擁之下,宮殿所在的皇城臺在高達數十米塹山砌筑的階梯之上凌駕于世人眼前。以那個年代的生產力來說,石峁古城的存在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跡。
為了抵抗外敵侵襲,
石峁古城中的先民修建了規模宏大到夸張的城墻防御體系,
一眼看上去仿佛讓人穿越到了《山海經》的洪荒世界。
圖/視覺中國
即便是到了明清時期,那些宏偉的磚石城墻也大都不過是用夯土壘成,僅在外表包了一層磚塊。但石峁古城的城墻,則是全部用石頭砌成,總長接近10公里。就算是經歷了4000余年風吹雨打,殘存高度依然有接近5米。石峁古城的東門,是當之無愧的“華夏第一門”。
在通常認知中,這些距離我們動輒四五千年歷史的新石器時期遺址無不埋藏在厚厚的土層之下,等待考古隊員們一層層剝開時間的繭房。
作為“中華文明的前夜”,
石峁遺 址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
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攝影/王牧
但石峁古城則與之絕不相同——這座始建于4300年前,幾乎與金字塔同一時期的偉大城市,依然高傲地屹立在黃土高原的山峁之上。它保存得如此完好,又如此夸張,以至于有些考古學家將它斷代為戰國甚至秦漢,未曾將它與那個連文字都未曾發明的洪荒年代聯系在一起。
它的存在、它的發掘、它的歷史,都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關鍵性證據,它是中華文明進入前夜的不朽印記。
石峁遺址中出土的陶鷹,
從那個文明初開的年代向我們飛來。
圖/視覺中國
陜北“看海”,不是開玩笑
從神木城區出發,朝著西北方向開車60多公里,陣陣拍岸的潮聲回蕩在耳畔——這里是紅堿淖,總面積達54平方公里、約等于北京西城區大小的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湖。因為面積廣大,紅堿淖又有著“海子”的稱號。
雖然名字里帶個“堿”字,但紅堿淖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淡水湖。
攝影/張永鋒
它毗鄰爾林兔草原,懷抱毛烏素沙漠,在湛藍蒼穹下,紅堿淖水天一色,是大漠之中的熠熠明珠,如蒼茫大海般遼闊無盡。雖是一個清代形成的年輕湖泊,卻有人相信,它是“昭君出塞前第一滴眼淚”。
今天的紅堿淖不僅是風景旖旎的內陸濕地,還是集聚了生物多樣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遺鷗、大鴇、蓑羽鶴、疣鼻天鵝、白尾海雕等兩百多種鳥類在此繁衍、棲息,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超過20種。
每年5月開始,遺鷗將從南方遷徙至紅堿淖繁衍后代。
攝影/張永鋒
紅堿淖是全世界最大的遺鷗繁殖地與棲息地,據2005年的相關統計,紅堿淖的遺鷗種群已超萬只,是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種群,到達紅堿淖,不僅能達成“陜北看海”的人生成就,還能和一般路過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隨時相遇。
然而,在上個世紀,紅堿淖卻一度有萎縮甚至干涸的風險,但在神木的財政投入和積極不懈的生態治理之下,這顆塞上明珠終于恢復了往日神采。
在黃土高原的荒蕪沙地上,神木人開辟出了農業示范基地。
圖/視覺中國
不光是治理紅堿淖,神木在植樹造林上也是不遺余力。為了防沙治沙、滅荒造林,截至2020年底,神木全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495萬畝,林地覆蓋率達到了43.2%。就連當年的大柳塔礦區,在開采完成之后,都被改造成了充滿綠意的公園。
或許會有人懷疑,神木這個因煤礦而“一夜暴富”,并建立了超前社會福利的陜北小縣城,會不會像一眾資源型城市一樣,只要煤采完,最終也會淪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神木古城,這里有光!
攝影/馬夫
但神木就是神木,它就是那個憑一己之力一路殺進了全國百強縣榜單前十名的神木。也許煤炭經濟所創造的奇跡,讓外界忽略了神木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與青山綠水的自然風光。就算是有朝一日資源枯竭,神木的神話也絕不會終結。
文 | 吉國瑞
文字編輯 | 飛天逸面
圖片編輯 | 顧嘉瑋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設計 | 魚一條
封面攝影 | 視覺中國
頭圖攝影 | 張永鋒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俠客地理授權轉載
尋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觀
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