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susan
本篇編輯 | 靖文
插圖來源 | Taku Bannai
兩個靈魂在異鄉相遇
2014 年的診斷書像一道沉重的閘門,將我困在躁郁癥的迷霧里。
暫停的工作、規律的服藥復診,看似陷入停滯的生活卻在暗涌著新的可能 —— 我在學習英語與編劇的深夜里,悄悄為自己鑿開一扇看向世界的窗。
2019 年,上海國際學校旁的梧桐樹下,我遇見了同樣被抑郁癥困擾的 Chris。
這個金發碧眼的美國男人,因語言壁壘在菜場的煙火氣中迷茫,在醫院的長廊里無助,像極了被病痛束縛的另一個我。
“不如我們互相拯救?”
當我用磕磕絆絆的英語說出這句話時,兩個靈魂的共振打破了孤獨的冰面。
沒有想到,這場以 “英語交換生活” 為起點的相遇,竟成為改變彼此生命軌跡的序章。
一大一小的身影穿梭在上海的弄堂里,我教他辨認 “蔥花香菜” 的中文發音,他糾正我 “th” 音的咬舌技巧;我幫他在醫院窗口遞上病歷本,他在我背誦托福單詞時輕輕遞來一杯溫水。
病痛不再是隔絕世界的圍墻,反而成為連接兩個生命的橋梁。
在煙火瑣碎中重構生命力量
照顧 Chris 的日子,是細碎日常與精神博弈的交織。
每月往返醫院領取鹽酸舍曲林片時,我學會用中英文與醫生精準溝通;協助辦理簽證時,我在政務大廳的窗口前練出了從容底氣;甚至為他烹飪海鮮時,翻炒的鍋鏟聲都成了治愈焦慮的白噪音。
這些對國人而言稀松平常的 “小事”,在語言不通的 Chris 眼中卻重如千鈞——當他第一次用中文說出 “謝謝” 時,眼中閃爍的光芒比外灘的夜景更動人。
更珍貴的是英語能力的蛻變。從最初躲在翻譯器后的支吾,到后來能在英文讀書會侃侃而談,我在純英語環境中啃下了托福詞匯書,在與 Chris 的辯論中磨出了思維的鋒利。
記得有次他笑著抱怨 “你說英文的速度快到我跟不上”,那一刻突然明白:原來幫助他人的雙手,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推開了新的世界之門。
我們像兩棵并肩生長的樹,根系在泥土里交錯,枝葉在風雨中相互支撐,將病痛的陰霾化作滋養生命的養料。
助人為炬,照亮雙相成長
六載時光,我們從上海石庫門走到南京秦淮河,從長沙煙火巷走到深圳紅樹林。
每座城市的地鐵線路、菜場攤販的笑臉、深夜便利店的暖光,都成為治愈心靈的良藥。
Chris 從連 “地鐵安檢” 都不知所措的異鄉人,變成能用中文與出租車司機聊家長里短的 “中國通”,甚至會在中秋時捧著月餅感慨 “這是家鄉沒有的溫暖”。
而我,從閉門自憐的病人,成為能在線上教 9 國學生中文的 “Susan 老師”,100 多首詩歌發表在刊物上,短劇劇本在電腦里漸漸成型。
最動人的是那些相互守護的瞬間:當我因病情反復臥床時,Chris 會笨拙地煮一碗面,用翻譯器寫下 “吃藥了嗎?為你禱告”;當他因文化差異焦慮時,我會帶他去看蘇州評彈,在吳儂軟語中感受東方美學的治愈力。
我們不再是單純的 “幫助者” 與 “被幫助者”,而是生命路上的同行者——他讓我看見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我讓他懂得 “病而不頹” 的堅韌;他用宗教的悲憫為我注入心靈力量,我用東方的智慧帶他觸摸生活的溫度。
這種雙向的滋養,讓抑郁癥不再是孤軍奮戰的戰場,而是愛與成長的試驗田。
讓微光照亮更多生命
見證郁金香公益組織的成長,如同看見一束光漸漸匯聚成星河。
在這里,每個靈魂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有人分享抗郁經驗,有人傳遞生活勇氣,而我,也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世界 —— 即使身處深淵,也能成為別人的星光。
當我在線上教埃及學生念 “明月幾時有”,當美國學生用中文寫下 “謝謝老師”,當藏區學生發來學會普通話的喜悅視頻,突然明白:助人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愛與能量的循環流動。
如今的我,依然每天服藥、復診,但精神世界早已繁花似錦。
在公眾號寫開心日記時,在小紅書跳操揮灑汗水時,在劇本里編織溫暖故事時,我深深懂得:生命的意義,在于成為自己的太陽,也愿為他人撐傘。
就像 Chris 如今常說的:“中國不是我的第二故鄉,而是心之所向的家。”
而我也想對世界說:謝謝你,讓我在助人的路上,遇見了更遼闊的自己。
愿每一朵郁金香都能綻放光芒,讓這個充滿愛的國度,永遠有溫暖的故事在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