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產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難吃,還越種越多,為何國家要大力發展它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它太優秀了!
海水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水稻,他跟沙漠小麥一樣均為近些創新出來的新型糧食品種,不過在口感上很難被人接受,可人們吃大米,最重要的就是口感,明明海水稻無法滿足人們的口感需求,為什么國家還要對海水稻項目扶持批資?
換句話來講,海水稻做出來的大米類比小麥,就跟蕎麥差不多,同樣在食用方面難以被人們接受,不過在營養物質的含量極高,從維生素,到無機鹽的補充,再到維生素的含量,海水稻都跟蕎麥有著相同的特點。
甚至兩者在品種分類上都有類似之處,蕎麥雖然也是小麥,但在小分類上只能算作是假谷物,而海水稻也同樣如此,他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相比現在發展出來的水稻,比野生的好,比端到餐桌上的差。
光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海水稻成為小眾糧食,就像蕎麥面一樣,大家都知道蕎麥面他好,可他略顯平淡的口味和難以下咽的口感,長時間很難被人們接受。
上面說了,蕎麥面不能算作是主糧,只能說算是雜糧,放進五谷雜糧這里面,可海水稻產出的卻是真真正正的大米,現如今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大米是沒有多少挑選的,無論是五常大米還是珍珠米,還是海水稻產出的大米,你讓他們挑選,他們最多只能說口感一般。
這是海水稻能夠進入人們主食飯碗的一種優勢,這也是海水稻相比蕎麥面的優勢,當然相比海水稻的口感劣勢,營養優勢,海水稻被推廣的原因還有一個,也是中國農業目前最大的問題。
可耕地面積不足了,糧食產量下降了,能澆地的水不夠了,今年無論是廣西還是河南,都能明顯的看到,降雨量比往年下降太多了,央視三農頻道甚至到洛陽考察,時代記錄亮世產量下降的問題。
可內地的土地就這么多,這不是人的原因,這是老天的原因,人們總說人定勝天,可以打降雨炮,但云層也是有限的,你這里打了,那里就消失了,得開發新的皇帝。
小麥這方面新開荒的土地是黃土高原和沙漠,代表例子新冬20,水稻開發鹽堿地,代表性品種就是海水稻。
聰明的人都看出來了,上面的土地在以往都是不可開發區域,種下去就活不了,現在這種情況改了,得把這些不可開發區域利用起來。
海水稻上世紀80年代就被發現,多年來一直處于研發中,鹽堿地最大的劣勢就是這地方濃度太高了,放個植物過去都能被咸死,別說是植物,就連人都受不了。
海水稻應運而生,完美適應鹽堿地的環境,把荒地變新地,把新地變成寶地,吸收鹽堿地本來存在的廢物,讓咸(含量豐富的無機鹽)變成海水稻的優勢,跟正常的大米形成錯位競爭。
有人不喜歡吃,那么這種海水稻可以變成儲備糧,近些年來中國一直在增加儲備糧的積累,包括袁老研究的大米,雖然不好吃,但產量豐富,都能作為儲備資源。
還可以通過海水稻把鹽堿地的生態強制恢復回來,讓原本植物難以生存變得逐漸產生更多的生機。
這跟新冬20是同樣的做法,在產糧的同時,防風固沙,綠化沙漠,雖然成效很慢,但無論是治沙還是治鹽堿地都是百年大計,塞罕壩也是經過幾十年人們代代傳承才改善過來的,中國有時間等,也不怕等,自然不怕等。
海水稻未來還是非常光明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如今資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中國祭出的另一大殺招,甚至有機會遠銷海外。
信息來源:鹽堿地種出的海水稻,難吃且農民不愿意種,為何我們要大力推廣?——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