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灑滿校園,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各中小學的操場上生機勃勃,記者看到,學生們一踏入校園后便投身30分鐘的運動項目,課間15分鐘自發組織趣味游戲。“每天都期待大課間,可以玩各種有趣的運動!”康巴什區第八小學學生張繼寬興奮地說。
自今年春季學期起,內蒙古各地積極落實中小學生每天2小時綜合體育活動,一場旨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的體育變革在校園內蓬勃展開。
精細規劃
體育時間“滿”起來
“我家孩子變得越來越活潑了,整個人都充滿了活力!”近日,內蒙古烏海市第三中學學生家長說。
今年春季學期起,內蒙古要求各地確保中小學生課間活動時間10—15分鐘,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同時要求各地各校將陽光體育大課間確定為校長公開課進行專門研究推進,高水準予以保障。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變著法子“擠”時間。阿拉善盟、赤峰市等地整合體育課、早鍛煉、大小課間、課后服務等時間,并“曬”出各中小學課程表;錫林郭勒盟周四下午第三節、第四節集中安排兩節體育選項的校本體育課,打破班級界限,讓學生依據個人興趣自由“走班上課”。
“我們的核心目標就是讓每個學生在課余‘離開板凳、走出教室、跑向操場’,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錫林郭勒盟教育局體衛藝勞科科長呼群告訴記者。
為把體育活動“玩出花”,學校“各顯神通”,把武術、飛盤、攀巖等項目納入大課間活動。呼倫貝爾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等地還結合地域特點,開設滑雪、冰壺、安代舞、竹竿舞等特色課程。
興安盟、包頭市等地還廣泛組織班級聯賽、周末聯賽等校內、校際體育競賽,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運動中來。
創意拓展
體育空間“活”起來
時間騰出來后,如何利用有限空間讓學生玩得盡興?
各地各校充分開發“金邊銀角”等校內空間,建設“微操場”“微球場”,在教學區就近設置輕便體育器械,打造人人、處處、時時可及的校內體育設施。體育空間“活”起來了,校園在運動中生機盎然。
包頭市青山區哈達道小學采取“上天入地”“立體擴容”等舉措,利用校園“金角銀邊”和教學樓間空地對空間進行改造,安裝9臺“AI運動吧”,設置多處地面游戲區、4個微籃球場、1個微單雙杠運動區等;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第二中學實施“微空間活化”工程,成功開發出“金邊銀角”運動點位;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呼哈路小學開展“千人繩操大課間活動”,推出“共享體育器材”計劃,提高體育器材的利用率……
部分學校還引進智慧體育等現代科技。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海拉爾路小學,學生們利用AI數字化運動一體機跟隨大屏互動,練習開合跳、縱跳摸高、仰臥起坐等趣味體育項目,節省場地器材。
專業護航
體育師資“強”起來
如何破解師資短缺難題?內蒙古鼓勵各地通過體育教師專場招聘、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購買社會化服務、與專業機構合作等舉措,多渠道補充師資力量。
興安盟、赤峰市、鄂爾多斯市等地與體育學校、體育俱樂部、體育局開展多方合作,同時加大人才招引,聘任符合條件的教師、教練員擔任體育課授課工作。
錫林郭勒盟部分地區體育教師充分結合學校特色,根據學生的年齡和體質特點設計教學內容。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各中小學“雙師共管”,即體育教師負責設計活動方案、示范技術動作,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師協助組織紀律、記錄參與情況,完善了“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內蒙古將進一步深化學校體育工作改革與發展,扎實推動學生體質強健計劃深入廣泛實施,繼續探索更多元的活動形式,讓體育成為學生釋放天性、收獲快樂和健康成長的能量源泉。”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體衛藝勞處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4日 第03版
作者:特約通訊員 蘇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