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
5月16日至23日,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暨93屆年會在成都舉行,吸引了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的水庫大壩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參加。其間,以“大壩在能源轉型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為主題的《世界成都宣言》簽署發布。
會議期間,來成都參會的專家學者們到訪都江堰水利工程。這座已跨越了近23個世紀,兼具防洪與灌溉雙重功能的水利工程,依然發揮著它“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等功能,這也讓到訪團隊一行不禁感嘆:“這是天才的設計,這樣的智慧讓人驚嘆。”
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米歇爾·利諾表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全球知名,非同尋常的是,它至今仍在運行,并持續造福著成都平原。”同時,米歇爾·利諾談道,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十分吸引他。
國際大壩委員會秘書長弗雷德里克·克雷奇表示,成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讓人驚嘆。“它的設計和構思都很巧妙,2000多年依舊發揮著作用,成都人民的智慧超乎我的想象,這對世界各地大壩建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參考價值。”
成都平原是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連綴而成。從“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到“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再到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歷代治水者通過利用岷江、沱江二江的治水體系,扭轉了成都平原旱澇無常的形勢,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基于此,成都自古便是依水筑城、因水而興。千年治水智慧的綿延傳承,不僅勾勒出星羅棋布的水系脈絡,更淬煉出“以水營城”的發展邏輯——通過高效構建現代化水網,夯實水安全保障,深入實施水環境治理,持續豐富水生態內涵,以公園城市建設為藍本,不斷書寫著這座城市的治水之道。
今年2月,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復通過《成都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提出建設“兩江兩引為綱,九河三區織目,九庫六樞紐作結”的成都水網總體格局,構建“系統完備的防洪排澇網”“集約韌性的城鄉供水網”“生態高效的灌溉排水網”“水清岸綠的河湖生態網”“智慧領先的數字孿生網”水網體系。
也正是在這樣的營城邏輯之下,公園城市中的“水文章”才得以有了具象化體現:以“夜游錦江”為代表的城市濱水項目,年均吸引游客超千萬,并獲評全國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案例。同時,遍布成都全域的水美鄉村以水為媒,連點成帶,建成示范帶7個,帶動城市產業發展,加快了生態價值轉換。
未來的成都,也將繼續延續這場水與城的對話,不斷探索城水共榮的新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