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王文生是山西晉城市陵川縣古郊鄉松廟村人,1928年30歲時在湖南平江縣參加紅軍。他是山西陵川籍唯一一位在平江起義期間加入紅軍、上井岡山、參加長征的老紅軍,其紅軍時期的資歷在山西籍紅軍中亦屬罕見。王文生1928年參加紅軍后,在連隊任戰士多年,職務最高擔任過班長、司務長,雖未居高位,仍為革命作出重要貢獻。他親歷井岡山斗爭、兩次攻打長沙、五次反“圍剿”、長征、陜北東征西征;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平型關戰役、廣陽伏擊戰、東進山東、梁山戰斗、湖西斗爭等,身經百戰,功勛卓著。
老紅軍王文生晚年時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王文生參加紅軍后,20年間轉戰南北,資歷深厚。他在平江起義期間參加紅軍,與他同期參加紅3軍團的戰友中,看到1949年革命勝利的不多,滕代遠、李聚奎、李壽軒、姚喆、方強、田長江等皆為知名人物。筆者之前以為田長江是他們中授銜最低的,他平江起義時任李燦2連司號員,后任紅3軍團彭老總身邊的軍團部警衛連長,1955年授大校。但據王文生資料顯示,他解放后在單縣供銷社工作至離休,定為行政17級,實為職級最低者。
王文生戰功無數,但因查到他的資料有限難以詳述,但從其所屬部隊雖然番號屢經變化,但各個時期一直是主力王牌部隊,戰功赫赫,仍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征戰20年立下的功勛和榮譽。有文章介紹,王文生在平江起義后分在1團3營7連,上井岡山時在1大隊,1929年9月在五縱隊1支隊2中隊3分隊,1930年6月進攻長沙前,第5縱隊擴編為8軍,在8軍2縱隊3支隊,6月下旬成立紅3軍團時,在紅8軍第1縱隊。這段時期,紅5軍到紅3軍團,部隊番號經常變化,有的番號只使用一兩個月,歷史資料中這段時期紅5軍有些番號變化記載尚存模糊。
彭老總領導的湘軍獨立5師1團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5軍,1團由李燦帶領。紅5軍退出平江縣城,在紙坊整編時,編為5個大隊和1個特務大隊,5大隊長是李燦,中隊長是李壽軒,戰士有謝嵩。1928年9月17日,紅5軍在銅鼓改編,編為5個縱隊,11個大隊,每個縱隊下轄2個大隊,第5縱隊長是李燦,黨代表劉宗義(后改名張純清),下轄1大隊、4大隊。上井岡山時,彭老總帶的是軍部、4縱隊(8、9大隊)和5縱隊、特務大隊,共800余人。1929年2月,彭老總帶5軍下井岡山到贛南,李燦帶5縱隊1大隊、4大隊、12大隊留在井岡山,王文生也留在井岡山參加多次戰斗。
老紅軍王文生在井岡山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黃洋界,圖片來自網絡
1929年,紅5軍主力回到湘鄂贛,與李燦帶領部隊匯合,5軍重新整編為5個縱隊,5縱隊總隊長是李燦,黨代表何長工,下轄2個支隊,1支隊長劉文琪,黨代表游雪程,2支隊長李才志,黨代表謝振亞,王文生在1支隊2中隊3分隊。不久,程子華領導大冶兵暴,帶出的部隊編為5縱隊2支隊,原2支隊改為3支隊。
1930年6月紅3軍團成立,5縱隊隊改編為8軍,下轄3個縱隊,第一次攻打長沙退到長壽街時改為4、6師,第二次攻打長沙后,5、8軍混編。1931年9月,取消軍級建制,6師改稱2師,原4師編入2、3師,1933年6月,藤田改編,1、2、3師縮編為4師下面的10、11、12團。這樣看,王文生所在連隊依次在5縱隊1支隊、8軍4師、5軍3師、大團制后的4師12團。第五次反圍剿到長征初期,12團領導有團長謝嵩,政委鐘赤兵,政治處主任蘇振華。
1933年6月藤田整編到抗戰山東湖西根據地,王文生所在連隊番號就比較準確了,他可能一直在同一個連隊,就是紅3軍團4師12團5連及改編后連隊。5連是一個模范連,1934年初第五次反圍剿時,榮獲全軍“模范紅五連”稱號,是12團、4師、紅3軍團主力連隊。長征開始5連一直沖鋒在前,直到1935年2月扎西改編,紅3軍團3個師縮編為4個團,王文生還在5連。扎西改編,5連應該保存了下來,而紅10團9連,也是平江起義老連隊,被分拆到10團7連、8連,重建了一個9連。
王文生所在紅5連長征時獲得的錦旗,圖片來自網絡
長征到達甘肅哈達鋪,王文生在改編后的陜甘支隊第2縱隊12大隊3連,3連是紅12團2連和5連合編的,3連指導員是從干部團調來的盧仁燦(后授銜少將),參加吳起鎮戰斗時,3連是全團的前哨,任務很重,但3連病號多,參加戰斗的指戰員只有18人,還是堅決完成了任務。1935年11月,恢復紅1軍團,12大隊改稱3師12團,王文生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因傷病原因,12團有200多指戰員參加這次戰斗。之后王文生在老連隊3連任上士,筆者向一位朋友請教,他回答上士是連隊負責采買糧食蔬菜等的戰士,歸司務長管。兩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35歲的王文生算比較幸運的老兵,走完了長征全程。
1937年7月抗戰爆發,8月底紅軍改編,12團改稱115師343旅686團3營,3連改稱11連,王文生任班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廣陽伏擊戰等多次戰斗。1939年初隨686團東進山東,3營隨楊勇留在魯西,王文生參加梁山戰斗,后3營擴編為115師獨立旅1團,王文生還是在11連。1940年,1團改為黃河支隊1團,由鄧克明、張國華帶領南下到達魯西南湖西地區,王文生在11連任炊事班長,1941年初任司務長。1942年精兵簡政,10團改為三三制,11連改稱8連。在山東魯西、湖西抗戰很艱苦,王文生、張順國等老紅軍帶頭表率,頑強反擊日軍侵略,山東八路軍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張順國是一位來自四川巴中的老紅軍,湖西軍分區11團5連長,與王文生是共同戰斗多年的戰友。
后來因多年征戰,傷病影響,例如在平型關戰役時,王文生參加搶奪制高點老爺廟時,在與日軍拼刺刀時頭部負傷,頭部就留下一處幾公分長的明顯傷痕,加上已是40幾歲的中年人,上級安排他從主力部隊轉到地方工作。他于1944年到單縣地方工作,1947年7月起帶領民工參加魯西南戰役、淮海戰役等支前工作,1948年退伍,1949年解放后留在單縣,在單縣供銷社工作直到離休。在單縣,他始終保持老紅軍本色,不居功自傲,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為基層群眾服務。
老紅軍王文生家鄉山西陵川縣城區景色,圖片來自網絡
老紅軍王文生戰斗和生活的地方—山東單縣城區景色,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