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對你來說,不就是銀行卡里的數(shù)字嗎?"我拿起那張卡,聲音低得幾乎只有自己能聽見。
1991年的春天,我站在北京火車站的人流中,手里攥著大伯剛遞給我的銀行卡。
十八年的生命長河里,父母的離世、舅舅家的避風(fēng)港、高考的拼搏,都在這一刻化作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親情,到底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我出生在河北一個小縣城,八十年代初期,那時候的縣城還保留著濃厚的農(nóng)村氣息,街道不寬,兩邊是低矮的平房。
父親是縣水泥廠的工人,一個身材精瘦的漢子,臉上總帶著一層灰白色的水泥塵,手掌粗糙得像砂紙一樣。
母親在街道工廠做縫紉工,她有一雙靈巧的手,飛針走線的時候,像一只勤勞的蜜蜂。
那時候我家住在單位分的筒子樓里,兩間正房帶一間小廚房,全家三口的生活空間不足二十平方米。
家里的陳設(shè)很簡單:一張舊鐵床,一個柜子,一張方桌,還有母親心愛的那臺縫紉機——上海牌的,是父親給她的結(jié)婚禮物。
雖然家里不富裕,但在那個票證還沒完全取消的年代,有兩份"鐵飯碗"工作的家庭,也算是有口飯吃的"小康之家"了。
夏天的晚上,筒子樓里的住戶都會搬著小板凳到樓下乘涼,一人講個笑話或是新聞,很快就引來一片笑聲或議論。
那時候的電視機還很少,我們樓里只有一戶人家有,每到《西游記》播出的時候,十幾個小孩子擠在人家門口,看那個猴子滿天飛的神奇世界。
我們家沒有電視,但有一臺紅燈收音機,父親每天下班回來,總要聽一會兒新聞聯(lián)播和評書。
我八歲那年的冬天特別冷,天空灰蒙蒙的,落下的雪花在還沒碰到地面時就被凍硬了。
父親下班后去幫工廠運煤,那是額外的活計,可以多掙點錢。
那天回來得特別晚,母親拿著保溫瓶在門口來來回回地走,嘴里念叨著:"這么晚了,還不回來..."
夜里十一點,有人敲門,不是父親,是廠里的兩個工友,臉色比窗外的雪還白。
卡車在結(jié)冰的路上側(cè)翻,父親被壓在下面...
母親身子一軟,倒在了我懷里,我第一次感覺到她是那么輕,那么脆弱。
父親的葬禮很簡單,廠里出了一筆喪葬費,工友們抬著簡易的棺材,我和母親披麻戴孝走在前面,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一段路。
父親走后,母親像是一下子老了十歲,眼角的皺紋一夜之間多了許多。
為了多掙錢,她開始接夜活,下班回來吃點冷飯,就坐在縫紉機前一坐就是深夜。
"吱呀吱呀"的縫紉機聲,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我清楚地記得那個夏天的早晨,推開門看見母親趴在縫紉機上,手里還攥著一件沒縫完的衣服。
那件衣服是粉色的,是街道辦主任女兒的結(jié)婚禮服,母親說做完這件,就能多掙三十塊錢。
醫(yī)生說是腦溢血,太勞累了,搶救無效...
那天,我十二歲零三個月零七天,成了孤兒。
父親有個哥哥,就是我的大伯,早年考上了北京的大學(xué),后來留在了北京,在一家國企當(dāng)科室主任。
八十年代初,報紙上還經(jīng)常報道"萬元戶"的新聞,大伯就是其中之一。
按理說,我應(yīng)該跟著他生活,但大伯忙,大娘嫌麻煩,最后是母親娘家的舅舅收留了我。
舅舅家在縣城邊上的小村子,土墻青瓦,老式四合院,院子中間有棵老槐樹,夏天的時候,槐花香得讓人醉。
舅舅在供銷社工作,三十多歲的人,看上去卻像四十多,常年騎著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往返于村子和縣城之間。
舅媽是小學(xué)老師,一個溫柔的女人,教一年級的孩子們認(rèn)字、算數(shù)。
舅舅家有兩個孩子,兒子小軍比我大兩歲,女兒小玲比我小一歲。
我剛到舅舅家那會兒,舅舅把我拉到院子里的老槐樹下,手里擺弄著一個舊煙袋鍋子。
"小北,你就跟舅舅住幾年,等考上大學(xué)了,你大伯肯定會管你的。"舅舅慢悠悠地說,眼神里帶著一種我當(dāng)時看不懂的復(fù)雜情緒。
"他在北京有關(guān)系,對你前途有好處。"舅舅拍著我的肩膀繼續(xù)說道。
那晚,我失眠了,眼前總是浮現(xiàn)出母親趴在縫紉機上的樣子。
半夜,我哭醒了,舅媽悄悄推開門,坐在我床邊,一句話不說,只是輕輕拍著我的背,就像小時候母親安撫我一樣。
天亮后,她從不提起夜里的事,只是飯碗里會多放一個雞蛋——那時候雞蛋還是稀罕物,一般只有生病或過生日才能吃到。
舅舅家的生活簡樸得很。
冬天,煤是貴重物品,一家人擠在唯一有爐子的屋子里寫作業(yè)、看報紙。
夏天,在院子里擺幾把竹椅,蒲扇一扇,聽收音機里的評書,《三俠五義》《楊家將》輪番上演,那是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
舅舅的兒子小軍比我大兩歲,女兒小玲比我小一歲,我們仨共用一間房,書桌也是共用的——一張舊辦公桌,上面的油漆已經(jīng)斑駁脫落。
小軍心地很好,主動把靠窗的位置讓給我,說陽光好,寫作業(yè)不費眼。
小玲則像個小大人,總是提醒我按時吃藥——母親離世后,我有段時間總是頭疼,醫(yī)生說是心理原因。
"咱們家條件不好,但只要勤快點,日子總能過下去。"舅舅常這么說,邊說邊卷起袖子,去院子里修自行車、補縫補,什么活計都難不倒他。
我還記得舅舅有雙特別粗糙的手,冬天常開裂流血,他就用縫衣針挑破皮,涂上紅藥水,然后繼續(xù)干活。
每到寒暑假,我就跟著舅舅到供銷社幫忙,搬貨、掃地、看門,什么都干。
那時候供銷社是農(nóng)村最熱鬧的地方,賣的東西從針頭線腦到自行車、收音機,應(yīng)有盡有。
舅舅從不多給我錢,而是教我做賬、記賬,讓我懂得錢的來之不易。
"小北,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雙手掙出來的。"舅舅一邊翻著褪色的賬本,一邊對我說。
舅媽則教我如何補衣服、洗衣服,甚至縫紉。
"男孩子也要會照顧自己。"舅媽說這話的時候,眼里閃著一種憂慮的光。
而在縣城里,大伯的身影只在過年過節(jié)時才會出現(xiàn)。
他一年來看我一次,帶些北京的零食和衣服,在舅舅家吃頓飯就走了。
大伯總是西裝革履,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手上戴著一塊上海牌手表,一看就是城里的干部。
我知道他每次都會給舅舅留錢,但從不當(dāng)著我的面提起。
"你大伯心里有數(shù),等你考上大學(xué),他會安排好一切的。"舅舅總是這樣安慰我,每次大伯離開后,他都會這么說。
1990年,我高三了,那也是變化多端的一年。
縣城里開始有了私人摩托車,有了彩電,甚至有人買了大哥大。
學(xué)校的高考動員會上,班主任特意把我叫到辦公室。
彭老師是個戴著厚厚眼鏡的中年人,教了我三年數(shù)學(xué),他把一張報紙推到我面前。
"小北,看到?jīng)]有,國家今年擴招了,報考人數(shù)增加了,但名額也多了。"彭老師指著報紙上的數(shù)字說。
"你情況特殊,但學(xué)習(xí)一直不錯。北師大有名額,你考上的可能性很大。不過學(xué)費和生活費..."
我點點頭,心里想著大伯的承諾。
"老師,我大伯在北京,他說會負(fù)責(zé)我的學(xué)費和生活費。"我說這話的時候,心里沒那么確定,但又不得不相信。
彭老師拍拍我的肩:"好,那就好好復(fù)習(xí),你的數(shù)學(xué)已經(jīng)很不錯了,再把語文和英語提上去,應(yīng)該沒問題。"
那年的高考,我拼盡全力。
整整三天,出考場后,我甚至記不清自己寫了什么。
回到舅舅家,看到院子里晾著的白襯衫和黑褲子——是舅舅特意為我準(zhǔn)備的,說是"將來上大學(xué)穿的"。
那件白襯衫是舅舅的舊襯衫改的,舅媽親手縫制,領(lǐng)子和袖口都做了特別處理,看不出是舊衣服。
襯衫旁邊還掛著一條黑褲子,褲腿筆挺,上面有熨斗的痕跡——舅媽一定是借了鄰居家的電熨斗來熨的。
看著這兩件衣服在夕陽下?lián)u曳,我突然覺得鼻子酸酸的。
七月中旬,錄取通知書到了,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
舅舅請了一天假,舅媽做了一桌好菜:紅燒肉、糖醋魚、炒雞蛋,還有我最愛吃的蘿卜絲湯。
鄰居們都來祝賀,七大姑八大姨的,每人送幾塊錢,說是"見面禮"。
就連村里的老支書也來了,拄著拐杖,坐在我家堂屋,吧嗒吧嗒抽著旱煙,瞇著眼看我:"小北出息了,考上北京的大學(xué),了不得啊!"
大伯也打來電話,聲音里帶著笑意:"考得不錯,來北京吧,住我家。"
那晚,全村停電了——夏天用電高峰期,農(nóng)村經(jīng)常停電。
舅舅點上煤油燈,燈光昏黃,映照著一家人的笑臉。
臨行前,舅舅把我叫到他的小書房——其實就是一個放了書架的雜物間。
昏暗的燈光下,舅舅的臉顯得格外滄桑。
"小北,你在我家住了六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你媽媽要是在天有靈,肯定很高興看到你今天的成就。"
舅舅從柜子里拿出一個布包,那是一個深藍色的手帕,打了個四方結(jié)。
"這是我和你舅媽這些年給你攢的錢,不多,兩千多,夠你開學(xué)用了。"
我接過布包,沉甸甸的,感覺比整個世界都重。
眼淚瞬間模糊了視線,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親情。
舅媽塞給我一個小包袱:"換洗的衣服,還有我做的幾雙襪子,北京冬天冷。"
她嘴上這么說,其實包袱里還有一本相冊,上面貼著我在舅舅家的照片:第一次掃院子、第一次騎自行車、第一次參加學(xué)校運動會...每一張照片下面,都有舅媽工整的字跡,記錄著日期和事件。
小軍給了我一個舊鋼筆:"哥,這是我最好的鋼筆,英雄牌的,你拿去用吧。"
小玲最舍不得我走,她偷偷塞給我一個小本子:"哥,你要是想家了,就寫信回來。我把郵票都貼好了,你寫完就能寄。"
打開一看,真的是一疊貼好郵票的信紙,足足有二十多張。
火車開了,窗外的舅舅一家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不見。
我捏著兜里的錢,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那是對未知世界的期待,也是對家的不舍。
到北京后,大伯派司機到站接我。
那是我第一次坐小轎車,還是桑塔納,在那個年代,能有小轎車接送的,非富即貴。
大伯家在西城區(qū),三居室的樓房,客廳里有彩電、電話,還有我從未見過的錄像機。
衛(wèi)生間里有熱水器,擰開龍頭就有熱水——舅舅家洗澡還是要燒一大鍋水,然后用盆子一勺一勺地舀。
大娘熱情地準(zhǔn)備了一桌菜,有魚有肉,還有北京特色的炸醬面。
我卻總覺得不自在,許是住慣了舅舅家狹小卻溫暖的屋子,這寬敞明亮的房子反而讓我感到陌生。
第二天,大伯帶我去學(xué)校報到。
他開著單位配的桑塔納,一路上,車窗外的北京城繁華熱鬧,高樓大廈,寬闊馬路,與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小縣城完全不同。
大伯不停地問我在舅舅家的生活,是否吃苦,有沒有受欺負(fù)。
我知道他是關(guān)心我,但話里話外,總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同情。
"舅舅對我很好,從沒讓我覺得是個負(fù)擔(dān)。"我說。
大伯點點頭:"你舅舅是個好人,這些年辛苦他了。以后你就住我家,周末回來,我給你安排好了。"
"大伯,其實我想住學(xué)校..."我鼓起勇氣說,心里想著舅舅教我的"自立"。
大伯愣了一下,然后笑著拍拍我的肩:"也行,年輕人嘛,喜歡自由。不過錢夠不夠用?大學(xué)里花錢的地方多..."
我沒接話茬,只是點點頭。
報到那天,大伯幫我交了學(xué)費、買了教材,還給我買了不少生活用品:牙刷、牙膏、臉盆、暖壺...樣樣齊全。
臨走前,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張銀行卡,是工商銀行的,嶄新的,卡面上印著我的名字。
"這里有兩萬,密碼是你的生日。你用著,不夠再說。"
他眼神復(fù)雜地看著我,語氣里帶著一絲愧疚。
"這些年沒照顧你,是大伯的不是。現(xiàn)在你長大了,上大學(xué)了,大伯會補償你的。"
銀行卡在我手上仿佛有千斤重。
兩萬元,在1991年,是個很大的數(shù)目——那時候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也就一兩百元。
舅舅一家六年的付出,跟這張薄薄的卡片相比,哪個更貴重?
"錢對你來說,不就是銀行卡里的數(shù)字嗎?"我低聲說,不知道大伯聽沒聽見。
大伯走后,我站在宿舍樓下,望著遠(yuǎn)處的教學(xué)樓,心里五味雜陳。
寢室里的同學(xué)都來自全國各地,有北京本地的,也有像我一樣的外地學(xué)生。
大家互相介紹家庭情況時,我只說父母不在了,現(xiàn)在跟大伯住在北京。
關(guān)于舅舅家的六年,我一個字也沒提。
不是不感恩,而是那份情太深,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入學(xué)第一周,我們?nèi)嗳ケ本﹦游飯@秋游。
同學(xué)們都買了照相機沖印的照片,五塊錢一張,我卻舍不得。
"你大伯不是挺有錢嗎?小氣什么?"一個北京同學(xué)笑著說。
我尷尬地笑笑,沒解釋。
晚上回到宿舍,我從行李箱深處拿出那張卡,盯著看了很久,最終還是放了回去。
第一個月的生活費,我沒動大伯給的卡,而是用舅舅給我的錢。
食堂里最便宜的套餐,兩葷一素,一塊五一份;二十幾本教材從二手市場買的,原價七八十,我花了三十多;連牙膏都是擠到最后一點才扔。
舍友們笑我摳門,我只是笑笑,沒解釋。
十一長假,同學(xué)們都回家了,我猶豫再三,還是去了大伯家。
大伯見我瘦了,問我是不是錢不夠花。
我搖頭,說學(xué)校伙食挺好的。
"那張卡你用了沒有?"大伯突然問。
我搖頭:"還沒用,舅舅給我的錢還夠..."
"你舅舅?"大伯皺眉,"他給你多少?夠什么用?"
我低頭不語。舅舅給我的兩千多對他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我知道那是舅舅一家好幾個月的積蓄。
大伯嘆了口氣:"小北,我知道你舅舅這些年照顧你不容易,但現(xiàn)在你到北京來了,就是我的責(zé)任了。那卡里的錢是你的,你該用就用。"
回學(xué)校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大伯的話。
他是對的,錢是給我的,我應(yīng)該用。
但每次想到舅舅家省吃儉用的日子,我就舍不得亂花一分錢。
北京的冬天特別冷,刺骨的寒風(fēng)像刀子一樣割在臉上。
我的棉襖是舅媽改的舊衣服,已經(jīng)不太合身,但我舍不得買新的。
直到有一天,下著大雪,我在校門口被一輛自行車撞倒,棉襖袖子撕開了一大口子。
那天晚上,我回到宿舍,翻出舅媽給我的針線包,試圖把袖子縫上,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針線活實在糟糕。
"你怎么不去買件新的?"舍友小趙很詫異,"你不是有個有錢的大伯嗎?"
我沒答話,只是繼續(xù)笨拙地縫著。
第二天,小趙遞給我一個紙袋:"我爸今天來看我,帶來兩件毛衣,這件給你穿吧。"
那是一件深藍色的羊毛衫,嶄新的。
"我不能要..."我推辭道。
"你別誤會,這是我爸從他廠里順出來的,不值錢。"小趙笑著說,"再說了,看你那件破棉襖我都心疼。"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鼻子酸酸的。
期末考試結(jié)束后,我決定回河北看看舅舅一家。
臨走前,我終于用了大伯的卡,取了五百塊錢,給舅舅一家買了禮物:給舅舅一條圍巾,給舅媽一雙手套,給小軍一本《計算機入門》,給小玲一套鋼筆。
火車緩緩駛?cè)胄≌荆乙谎劬涂吹秸九_上的舅舅一家。
舅舅頭上的白發(fā)似乎多了,舅媽還是那么精神,小軍已經(jīng)工作了,在縣供電局,小玲在縣里上高中。
"哥,你瘦了。"小玲接過我的包,上下打量著我。
舅媽笑著拍我的背:"大學(xué)生了,肯定忙。"
小軍接過我手里的禮物,掂了掂,笑道:"沉甸甸的,肯定不便宜。"
回到熟悉的小院,一切都沒變,卻又好像不一樣了。
院子里的老槐樹已經(jīng)落光了葉子,光禿禿的枝干在寒風(fēng)中搖曳。
舅舅的自行車還靠在老地方,車筐上多了個塑料布罩子,應(yīng)該是為了防雨雪。
屋里的火爐燒得正旺,一進門就是暖烘烘的。
飯桌上,舅舅問我在北京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我盡量說得輕松愉快,把艱難的部分都咽了下去。
"你大伯對你好吧?"舅媽關(guān)切地問。
我點頭:"很好,給了我銀行卡,說不夠再找他。"
舅舅和舅媽對視一眼,眼里有欣慰,也有一絲我讀不懂的情緒。
飯后,小軍拉我出去溜達。
村口的小賣部已經(jīng)換了老板,原來的李大爺退休了,現(xiàn)在是他兒子李小滿在經(jīng)營。
小賣部門口多了個投幣電話亭,紅色的,上面寫著"郵電通訊"幾個大字。
"這是去年裝的,方便多了,不用跑到郵局去打電話了。"小軍指著電話亭說。
我們走到村外的小河邊,河面已經(jīng)結(jié)了薄冰。
"哥,你在北京過得怎么樣?實話實說。"小軍遞給我一支煙。
我搖頭拒絕了煙,深吸一口氣:"挺好的,就是有時候想家。"
"想家就回來唄,反正火車票不貴。"小軍踢了踢腳下的石子。
"忙,學(xué)習(xí)忙,再說車票也要錢..."我笑著說。
小軍看了我一眼:"你大伯不是給你卡了嗎?錢夠用吧?"
我點點頭,又搖搖頭:"夠用,但我舍不得花。"
"舍不得花?"小軍笑了,"你這個怪脾氣還沒改。"
他語氣一轉(zhuǎn),正色道:"哥,你知道嗎,這六年,舅舅和舅媽從來沒當(dāng)你是外人。我上個月才知道,我的學(xué)費里,有一部分是你大伯給的。舅舅把那錢分成兩份,一份給你攢著,一份給我和小玲用。"
我愣住了:"什么?"
"舅舅說,你大伯每年都會寄錢來,但從來不多,說是怕你養(yǎng)成依賴的習(xí)慣。舅舅就把那錢一分為二,一半給你攢著,一半我們兄妹倆平分。"
小軍邊說邊掏出一包煙,自己點上一支。
"所以啊,你那個銀行卡,該用就用,別有心理負(fù)擔(dān)。你大伯雖然這些年沒怎么照顧你,但錢上沒虧待你。"
回到家,我看舅舅的眼神變了。
原來,這六年,不只是舅舅在照顧我,大伯也在用他的方式關(guān)心著我。
只是,兩種關(guān)心的方式不同罷了。
晚上,小玲偷偷進我房間,遞給我一沓信紙:"哥,我高考也想考北京的學(xué)校,你幫我看看我的作文。"
我翻開作文本,第一篇的題目是《親情無價》。
我一字一句地讀完,淚水模糊了視線。
小玲寫的是我在舅舅家的六年,她眼中的我,不是孤兒,不是負(fù)擔(dān),而是她的驕傲,是她的哥哥。
文章最后寫道:"親情不是血緣的束縛,而是心與心的牽絆。無論貧窮富貴,無論相隔天涯,只要心在一起,就永遠(yuǎn)是一家人。"
"小玲,謝謝你。"我哽咽著說。
"謝什么呀,一家人。"小玲笑著說,那么自然,那么真誠。
回北京前,舅舅送我到車站。
臨上車,他塞給我一個信封:"不多,別嫌棄。"
我沒接:"舅舅,我不缺錢,大伯給了我卡。"
舅舅的眼神復(fù)雜起來:"小北,錢是錢,情是情。你大伯有錢,給你是應(yīng)該的。但你記住,這世上,有些東西,錢買不來。"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這里的東西,才最珍貴。"
火車開動了,我站在車門口,看著舅舅的身影漸漸遠(yuǎn)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舅舅的話。
回到北京,我去銀行查了查余額。
大伯給我的兩萬元一分沒動,而我的生活費不知不覺只剩下三百多了。
我猶豫良久,最終決定用大伯的錢交學(xué)費,其他開支繼續(xù)省著點用自己的。
開學(xué)后不久,院系組織志愿者去郊區(qū)敬老院。
我報了名,每周末都去,教老人們寫字、讀報,有時候就是陪他們聊聊天。
其中有位老人姓劉,是退休教師,說話特別有條理。
我們常聊些歷史、文學(xué)的話題,一聊就是大半天。
那是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全國掀起了改革熱潮,連敬老院的老人們都在談?wù)摚l(fā)展才是硬道理"。
一次,我不小心提到了舅舅家的事。
劉爺爺聽完,若有所思地看著我:"小伙子,你覺得你大伯對你怎么樣?"
"很好啊,給我錢,讓我住他家..."
"那你舅舅呢?"
"舅舅...他們家條件不好,但對我很好,從來不讓我覺得自己是外人。"
劉爺爺點點頭:"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親情嗎?不是給你多少錢,而是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一個家。"
老人指了指窗外:"現(xiàn)在有錢人越來越多了,但真正的親情,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他說著,從枕頭下面拿出一個舊錢包,里面是一張泛黃的全家福。
"這是我唯一的財產(chǎn),比什么都值錢。"
那天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劉爺爺?shù)脑挕?/p>
到了學(xué)校,我直接去了公用電話亭,投了一塊錢,給大伯打了個電話。
"大伯,我想請你和大娘吃頓飯,謝謝你們這段時間對我的照顧。"
大伯聽起來很高興:"好啊,正好我有事和你說。周六中午吧,我來接你。"
周六,大伯開車來學(xué)校接我。
路上,他告訴我打算出國考察半年,讓我這段時間多去看看大娘。
"最近單位和外國公司合作,要派人去德國學(xué)習(xí)技術(shù)。我年紀(jì)大了,英語也不好,但領(lǐng)導(dǎo)點名要我去..."
大伯說著,語氣里帶著一絲驕傲。
我們?nèi)チ艘患宜拇ú损^,是大伯單位常請客戶的地方。
飯桌上,大伯談起了我父親。
"你爸爸走得早,是我們兄弟幾個最有本事的一個。他要是在,不會讓你在舅舅家吃那么多苦。"
我放下筷子:"大伯,舅舅家雖然條件不好,但我在那里一點也不覺得苦。反而是那六年,教會了我很多東西。"
大伯和大娘對視一眼,大娘輕聲說:"小北,你大伯這些年也不是不想接你來,只是..."
"我知道,大伯工作忙,北京的學(xué)校也不好進。"我打斷了大娘的話,"舅舅對我很好,我很感謝他。"
大伯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當(dāng)年確實是我考慮不周。你爸爸走了,我應(yīng)該多擔(dān)待一些。"
飯后,大伯送我回學(xué)校。
車停在校門口,他猶豫了一下:"小北,那張卡里的錢,你隨便用,不夠再說。"
"謝謝大伯。"我點點頭,沒說我?guī)缀鯖]動那筆錢的事。
大伯走后,我常去看大娘。
她是個溫柔的女人,嘴上雖然經(jīng)常抱怨這抱怨那,但心地很好。
有一次,大娘打開相冊給我看家里的老照片。
翻到一張全家福,是我三四歲時照的,爸爸媽媽站在后面,我站在中間,笑得特別開心。
那時候我們一家還住在縣城的筒子樓里,生活雖然不富裕,但很幸福。
"你爸爸走后,你媽媽不容易,一個人拉扯你。"大娘嘆氣,"我勸過你大伯接你們來北京住,但那時候單位分房緊張..."
我安慰大娘:"沒事,都過去了。"
翻到最后一頁,有張我不記得的照片:舅舅抱著我,站在一棟平房前,我穿著校服,大概是小學(xué)畢業(yè)時照的。
"這張是你舅舅寄來的。"大娘解釋,"每年過年,他都會寄一張你的近照給我們。"
我突然意識到,大伯和大娘雖然沒接我來北京,但并不是完全不關(guān)心我。
只是,關(guān)心的方式不同罷了。
期末考試結(jié)束,我決定回舅舅家過暑假。
臨行前,我去銀行,用大伯的卡取了五千塊錢。
回到舅舅家,我把錢交給舅舅:"這是大伯給我的學(xué)費,我想存在您這里。"
舅舅推辭:"這是你大伯給你的,你自己留著用吧。"
"舅舅,我想還清這六年來您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我認(rèn)真地說。
舅舅的眼睛濕潤了:"小北,親情不是算計,不是我付出多少,你就要還多少。你這六年,是我們家的一份子,將來你有出息了,記得常回來看看就行。"
那個夏天,我留在舅舅家,幫著修房頂、刷墻,陪小玲復(fù)習(xí)功課。
日子平淡而充實,就像過去的六年一樣。
村里的電視機多了起來,每天晚上,幾戶人家會聚在一起看新聞聯(lián)播,然后是連續(xù)劇。
《渴望》正熱播,劉慧芳和宋大成的情感糾葛,成了村里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劉慧芳太傻了,宋大成是個好人,她干嘛非要和他離婚?"舅媽邊看邊評論。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啊,不知道珍惜。"舅舅搖著頭,眼睛卻一直盯著屏幕。
我坐在一旁,心里想著自己的親情故事,比電視劇還要曲折。
開學(xué)前,我又一次坐在火車上,看著舅舅一家的身影在站臺上漸漸模糊。
這一次,我心里很踏實,因為我知道,無論走多遠(yuǎn),那個小院永遠(yuǎn)是我的家。
北京的秋天,樹葉開始泛黃。
大伯從國外回來了,帶了不少禮物:德國的巧克力、瑞士的手表、法國的香水...都是國內(nèi)少見的洋貨。
他問我卡里的錢用得怎么樣,我如實告訴他取了五千給舅舅,但舅舅沒要。
大伯沉默了一會兒:"你舅舅是個好人。改天我去看看他。"
"大伯,其實我一直有個問題想問您。"我鼓起勇氣,"當(dāng)年為什么不接我來北京住?"
大伯嘆了口氣,去廚房倒了杯水,坐在我對面,眼神有些閃爍。
"你大娘不太想帶別人家的孩子,再加上當(dāng)時工作忙...總之是我的不對,沒盡到做叔叔的責(zé)任。"
我點點頭,沒再說什么。
有些事,不必追究,知道就好。
那個學(xué)期,我申請了助學(xué)金和勤工儉學(xué)的機會,每周末在學(xué)校圖書館整理書籍,一個月能有一百多的收入。
雖然不多,但足夠我的基本開銷了。
大伯知道后,有些不解:"你不缺錢,為什么還要打工?"
"我想自己掙錢。"我說,"就像在舅舅家那六年一樣。"
大伯看著我,眼里有種復(fù)雜的情緒:"小北,你長大了,比我想象的要懂事得多。"
是啊,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失去父母的小男孩,也不再是舅舅家那個幫忙干活的少年。
我現(xiàn)在是北師大的學(xué)生,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圖書館的工作很適合我,安靜,整潔,還能接觸到各種書籍。
那是1993年,國內(nèi)出版業(yè)開始繁榮,各種新書層出不窮。
我經(jīng)常偷偷翻看那些剛上架的書籍,《平凡的世界》是我最愛的一本。
路遙筆下的孫少平,和我有太多相似之處:貧寒的出身,對知識的渴望,對生活的執(zhí)著...
大學(xué)二年級的寒假,我沒有立即回河北,而是留在北京打工,想多掙些錢。
我在學(xué)校附近的一家復(fù)印店找了份工作,每天站八小時,手上總是沾滿了碳粉,但一天能掙十五塊錢。
過年前幾天,我才買了票回家。
舅舅一家早已準(zhǔn)備好了一切,院子里貼著新對聯(lián),桌上擺滿了各種年貨。
小玲考上了當(dāng)?shù)貛煼秾W(xué)校,小軍在供電局工作得不錯,已經(jīng)開始談對象了。
舅舅和舅媽看起來都輕松了許多,臉上的皺紋反而比去年少了。
"舅舅,您的白頭發(fā)少了。"我笑著說。
舅舅摸摸頭:"是啊,小軍工作了,小玲上了大學(xué),你也在北京安頓好了,我和你舅媽輕松多了。"
吃年夜飯的時候,門外響起了敲門聲。
舅舅去開門,竟然是大伯和大娘!
"大過年的,來看看老弟一家。"大伯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進來。
大娘抱著一大束鮮花,是北京帶來的,在這個小村子里顯得格外醒目。
那頓年夜飯,是我記憶中最熱鬧的一次。
大伯和舅舅聊著各自的工作,大娘和舅媽交流著烹飪心得,小軍、小玲和我則負(fù)責(zé)給大人們倒酒、夾菜。
酒過三巡,大伯站起來敬舅舅一杯:"老弟,這些年辛苦你照顧小北了。他爸爸在天上看到,一定很欣慰。"
舅舅也站起來回敬:"應(yīng)該的,小北是個好孩子,在我家這幾年,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歡樂。"
兩位長輩一碰杯,幾十年的隔閡仿佛在這一刻冰消雪融。
我看著這兩個長輩的背影,忽然覺得,親情就是這樣,有時候需要時間和機會去修復(fù)、去理解。
過完年,我和大伯一家一起回北京。
在火車上,大伯突然對我說:"小北,那張卡的錢,你自己支配。不夠用了,說一聲。"
我點點頭:"謝謝大伯。不過我現(xiàn)在有勤工儉學(xué)的收入,基本夠用了。"
大伯看著我,臉上有些愧疚:"小北,這些年委屈你了。"
"沒有委屈,大伯。"我真誠地說,"舅舅家的六年,教會了我很多東西。而您給我的幫助,讓我能在北京讀書,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很感激您。"
火車穿過隧道,外面的景色一閃而過。
我想起舅舅家的小院,想起北京的校園,想起那張承載著太多情感的銀行卡。
親情,從來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它是舅舅家六年的照顧,是大伯遲來的補償,是生活教會我的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
在這個春天,我終于明白,無論是舅舅的付出,還是大伯的補償,都是他們表達關(guān)愛的方式。
我不必糾結(jié)于誰對誰錯,只需記住,我有幸擁有這兩份不同的親情。
多年后,當(dāng)我站在北師大的畢業(yè)典禮上,手捧著那張來之不易的畢業(yè)證書時,臺下坐著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家庭:舅舅一家和大伯一家。
他們共同見證了我的成長,見證了我從一個失去父母的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年輕人。
那一刻,我明白,親情的珍貴,不在于血緣的遠(yuǎn)近,也不在于財富的多寡,而在于心與心的相連。
這就是生活教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