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經濟會議落幕,為何聯合聲明避談關稅?為何未提及中國?美國的盟友體系面臨挑戰了嗎?
5月22日,七國集團(G7)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在加拿大結束。通常這種級別的會議結束后,會引發一波關于全球經濟趨勢和金融政策走向的熱烈討論,成為財經圈和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今年的會議卻顯得格外平靜。
據報道,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整個會議期間表現得“極為低調”,這與美國以往在全球場合中必須搶占中心位置的態度截然不同。
追根究底,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特朗普。
G7談判未能達成一致,聲明完全忽略中方
一般來說,G7財長和央行行長的會議是全球經濟的重要風向標,財政政策和經濟發展計劃通常是核心議題。
但這次的聯合聲明讀起來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經濟方面的表述模糊不清,唯一稍微具體一點的內容也只是提到了“貿易”。
至于當下國際上最熱門的話題——關稅,聲明中竟然只字未提。
不僅如此,更引人注目的是,過去G7會議幾乎都會重點提到中國,有時甚至篇幅巨大,而這次聯合聲明中竟然找不到任何與中國相關的痕跡。
要知道,無論是揮舞關稅大棒,還是限制中國發展的種種措施,這些可都是當前美國政策的核心內容。
然而,這次G7財長會議下來,原本最想強調的兩個核心議題,聲明中偏偏避而不談。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果無疑有些“得不償失”的意味。
原本希望通過G7平臺至少在口頭上對中國施加壓力,并向盟友們傳遞信號,但似乎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對G7中的其他六個國家來說,或許是一次小小的解脫。
至少在公開場合,他們沒有被美國完全拖下水。
G7內部并非鐵板一塊
無論是經濟利益、對華依賴程度,還是國內輿論的壓力,各國的考量都有所不同。
在中國問題上,越是美國試圖強勢主導,其他國家就越會在心里權衡利弊。
他們未必愿意全盤跟隨美國的步伐,尤其是在自身經濟承壓的情況下,更多的是理性計算而非盲目服從。
歐洲國家對美國的策略心知肚明
特別是在凍結俄羅斯資產的問題上,華盛頓的意圖暴露無遺:希望歐洲承擔主要的法律和金融風險,而自己則盡量規避,甚至坐收漁翁之利。
這種精打細算的做法,無疑加劇了G7內部本已存在的裂痕。
既然在俄羅斯問題上讓歐洲“流血”,那么在對華問題上,歐洲自然也要考慮自身的得失。
美國希望將歐洲徹底拉入與中國進行貿易戰和科技戰的陣營,但歐洲各國政府和企業心中的不滿難以掩蓋。
畢竟,中國是歐洲重要的市場和供應鏈伙伴。
如果真的與中國徹底決裂,歐洲的經濟利益可能會遭受重大損失。
歐洲的企業界對此更是憂心忡忡,他們不愿意為了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而犧牲自己在中國的商業版圖和全球競爭力。
這種經濟上的依賴和顧慮,正是歐洲在面對美國壓力時有所保留的根本原因。
簡單來說,美國希望讓盟友們為“美國優先”或者“美國再次偉大”的戰略掏錢買單,甚至承擔風險。
而G7中的其他成員顯然不愿意當這個冤大頭。
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和經濟考量,這些因素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美國那樣簡單地將中國定義為敵人并切斷聯系。
面對美國的壓力,G7中的其他國家并非毫無對策。
邏輯其實很簡單:既然美國希望通過施壓讓盟友們配合其對華策略,那么盟友們就可以通過對涉華議題采取微妙的立場,來向美國傳遞信號。
這也是在提醒美國,不要忘記G7在過去許多國際事務中給予的支持,他們在戰略上依然有價值。
同時也在暗示,如果他們的根本經濟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在對華立場上,他們也并非沒有調整空間,甚至可能與中國加強合作。
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在G7會議前后與中方直接溝通,表達了加強經貿合作的愿望,強調中歐應密切協調,“維護共同利益”。
歐洲領導人顯然意識到,在不與美國對抗的前提下,靠近中國,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系,能夠提升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分量,并更容易向美國爭取更好的條件。
歐洲若要真正實現“戰略自主”,擺脫美國的過度影響,道路漫長且充滿挑戰。
他們手中的反制手段,不像中國那樣直接有效。
中國生產的許多商品對美國民眾來說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中國采取對等反制措施時,美國不得不考慮消費者是否能承受。
而歐洲的產品與美國本土產品存在競爭關系,如果歐洲采取對等反制,可能會幫助美國本土生產商,反而損人不利己。
這更加凸顯出歐洲需要尋找巧妙的應對策略,比如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系,以此作為提升自身地位和與美國周旋的杠桿。
可以預見,只要美國政府繼續奉行這種“以盟友利益為工具”的單邊策略,就會有更多盟友在具體問題上與美國拉開距離,甚至主動尋求與中國等其他力量的合作。
美國利用其金融霸權、輿論優勢和情報網絡施壓,試圖維持主導地位,但歐洲并非沒有自己的盤算。
例如,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可能加征額外關稅的調查聲明,背后就是在謹慎權衡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和來自美國的戰略壓力,既要展現姿態,又要留有余地。
面對G7內部的復雜博弈和潛在的制裁風險,中國也并非被動應對。
中國商務部、外交部多次明確表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本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這種堅定的態度,無疑向G7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任何試圖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面臨強有力的反制,而且中國的反制措施是有分量、有效的。
更有趣的是,G7不少領導人在國內正面臨不小的政治困境,民意支持率低迷。
他們試圖通過在國際舞臺上表現出強硬態度或采取某些外部行動,來轉移國內矛盾、爭取支持,這種做法在國際政治中并不罕見。
然而,這種策略往往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反而可能使其在國際舞臺上的處境更加尷尬。
如今的世界格局,早已不是少數幾個老牌玩家說了算。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