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又放話了,這次不是推特風暴,而是對著鏡頭一臉“誠懇”地說:“我愿意親自飛到北京,與中國高層會談。”聽上去像是“誠意滿滿”,可緊接著又補了一句:“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很大。”
這話術,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先遞一顆糖,再亮一把刀。但問題是,中國吃這套嗎?
一、特朗普的“北京夢”,從“等電話”到“要登門”
特朗普對“北京來電”的執念,簡直可以拍成一部荒誕劇。
早在關稅戰初期,他就自信滿滿地宣稱:“中方很快就會給我打電話,求著談判。”結果呢?電話沒等來,等來的是中國對等反制,以及全球供應鏈的加速重組。后來,他又改口說“一周內中方會來電”,結果依然石沉大海。
如今,他干脆放低姿態,表示“愿意親自飛北京”。這轉變,看似“放軟身段”,實則暴露了他的焦慮——手里的牌,快打光了。
美國經濟現在什么情況?通脹高企,債務危機迫在眉睫,而中國卻在持續減持美債,從第二大債主滑落到第三,讓英國“接盤”。更諷刺的是,英國自己經濟都搖搖欲墜,卻還要硬著頭皮給美債兜底。特朗普嘴上喊著“美國優先”,實際卻是“盟友墊背”。
所以,他急著來北京談什么?無非兩點: 一是想讓中國停止拋售美債,穩住美國金融市場。二是希望中國在貿易上讓步,讓他能對內宣稱“贏了”。
但問題是,中國憑什么配合?
二、威脅無效?中國早就不吃“嚇唬”這一套
特朗普那句“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很大”,聽著耳熟嗎?
沒錯,這就是他慣用的談判伎倆——先恐嚇,再談判。可這一招,對中國早就不靈了。看看現實:
2025年4月,中國直接對美國商品加征84%報復性關稅,華爾街瞬間崩盤,美股暴跌。歐盟緊隨其后,對美加征25%關稅,讓特朗普的“大西洋盟友夢”碎了一地。 美聯儲官員警告,若繼續加稅,美國失業率將飆升,甚至被迫降息。
特朗普以為揮舞關稅大棒就能逼中國低頭,結果呢?中國反手就是一記重拳,歐盟再補一刀,華爾街直接“用腳投票”。
這哪里是“中國受影響很大”?分明是美國自己先扛不住了。
特朗普的對華策略,堪稱“精神分裂”——
一邊喊著“愿意飛北京”示好;一邊又威脅“中國不答應就慘了”;同時還計劃把對華關稅提到67%。這種“打一巴掌給顆糖”的操作,別說中國,連美國企業都看不下去了。
特斯拉、蘋果、亞馬遜這些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巨頭,早就被關稅壓得喘不過氣。美國農民更是苦不堪言,大豆、豬肉出口受阻,只能靠政府補貼硬撐。
可特朗普呢?嘴上喊著“保護美國工人”,實際卻在用關稅逼美國企業裁員。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除了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還能有什么效果?
三、中國為何不急著談?因為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特朗普急著談,中國卻穩如泰山。為什么? 因為中國的戰略定力,早已看穿美國的虛實。
1. 美國內部矛盾重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連共和黨人都反對,參議員蒂利斯直接吐槽:“這些關稅范圍太廣,最后肯定要縮水”。
2. 全球去美元化加速。中國連續6個月減持美債,多國跟進,美元霸權正在松動。
3. RCEP、一帶一路深化。中國貿易多元化,東盟已成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市場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所以,中國根本不急。特朗普想談?可以,但必須拿出誠意,而不是一邊舉著關稅大棒,一邊假裝“友好”。
特朗普的“北京之行”,恐怕只是一廂情愿。特朗普的“飛北京”宣言,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
對內,他想塑造“強勢領袖”形象,告訴選民“我在努力解決貿易問題”。對外,他想制造“中國怕了”的假象,試圖影響國際輿論。
但現實是,中國不吃這套,歐盟不買賬,連華爾街都在拋售美股。
如果特朗普真想談,就該先做兩件事:
1、取消對華不合理關稅,而不是一邊加稅一邊喊談判。
2、停止科技封鎖和制裁,而不是一邊打壓華為、TikTok,一邊要求中國“合作”。
否則,他的“北京之行”,恐怕只會像拜登一樣——等到任期結束,也等不到那張訪華機票。
大國博弈,虛張聲勢沒用,實力才是硬道理。特朗普若真想談,先放下關稅大棒,否則,中國有的是耐心等他“想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