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夜,終于把孩子哄睡,工作郵件還沒回,看了眼混亂的客廳,疲憊感潮水般涌來。這種時候,你是否也曾問自己:我這么拼,到底為了什么?為什么我總是感到焦慮、疲憊,卻又停不下來?
我們像陀螺一樣旋轉,努力在外人面前維持著體面和堅強,扮演著“好媽媽”、“好員工”、“好妻子”的角色,可內心深處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迷茫、不安,又該如何安放?我們習慣了自己消化一切,習慣了對別人說“我沒事”,甚至對自己也這樣說,直到某個瞬間,情緒像決堤的洪水,讓人措手不及。
我最近讀了一本特別的書——[美]洛莉·戈特利布的《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它沒有復雜的理論,沒有大段的雞湯,卻像一面無比真實的鏡子,照出了我們內心最隱秘的角落,也給出了一個溫暖而有力的答案:也許,你真的該找個人聊聊。
當心理治療師自己,也需要被“治療”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本人,就是一位資深的心理治療師。然而,寫這本書的時候,她自己的生活也遭遇了巨變——一段重要關系的結束讓她感到崩潰,覺得自己像個徹底的失敗者。于是,她走進了另一位治療師溫德爾的診室。
洛莉以罕見的坦誠,寫下了她在自己治療中的經歷:她憤怒、抗拒、試圖用各種專業知識來分析和回避自己的真實情感,像極了我們在面對痛苦時,慣用的那些防御和掙扎。同時,她也穿插講述了幾位她自己的來訪者的故事:
- 有事業成功、魅力非凡的電影制作人約翰,卻總在人際關系中冷漠疏離,內心深處是巨大的空虛和不安全感;
- 有身患絕癥的年輕女性朱莉,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在治療中尋求與自己、與世界和解,尋找生命最后的意義;
- 有總是試圖控制他人、一旦不如愿就以死相逼的年長女性麗塔,她的故事展示了被怨恨和執念捆綁的人生如何寸步難行;
- 還有在親密關系中反復受傷的年輕女孩,努力想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洛莉用這種雙重視角,既是專業的傾聽者,又是真實被療愈的個體,為我們普通人揭開了心理治療的神秘面紗。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而是和我們一樣,有困惑、會受傷、需要幫助的普通人。她的故事讓我深刻認識到:尋求幫助,或者僅僅是向一個安全的人袒露自己的脆弱和困惑,絕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恰恰相反,它是看見自己、接納自己、走向更強大自己的第一步。
為什么我們越努力,反而越焦慮?
在書中,我讀到許多來訪者,包括洛莉自己,都有一種普遍的困境:我們都很努力地生活,外表看起來也許不錯,但內心卻充滿了焦慮、不安,總覺得“不夠好”,或者在某些關系中反復受挫,無法自拔。這不正像是我們很多職場女性和寶媽的寫照嗎?
我們一邊在職場披荊斬棘,學習各種新技能,應對瞬息萬變的環境(比如現在炙手可熱的AI,帶來機遇也帶來焦慮);一邊在家庭中扮演養育者、伴侶、兒媳等多種角色,處理柴米油鹽,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我們想做到最好,想平衡一切,結果往往是心力交瘁,自我消耗。
書中并沒有直接探討“職場媽媽平衡術”,但它提供了理解這種困境的底層邏輯。洛莉和她的來訪者們的故事告訴我,很多外在的焦慮和不順,其實是內在沖突、未被滿足的需求或舊有模式的投射。
比如,那位總用傲慢掩飾空虛的約翰,他的“成功”反而加劇了他的孤獨,因為他無法與人建立真正的連接。這讓我想到,我們是否也曾用外在的“忙碌”或“成就”來回避內心的某種失落或不安?又比如,麗塔對前夫的執念,讓她完全喪失了自我,將幸福寄托在改變一個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人身上。這提醒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試圖控制對方是一種最無效且痛苦的方式,真正的改變,只能從自己開始。
【金句閃光】書中沒有直接說這句話,但讀完給我最深的感悟是:“我們花費太多精力去改變無法改變的事,卻很少鼓起勇氣去面對那個最需要被看見和改變的人——我們自己。”
這本書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些“盲點”:我們慣用的防御機制是什么?為什么我們總是在相似的關系中摔倒?我們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為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深層需求?洛莉的治療過程,以及她對來訪者的引導,無一不在說明,只有當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看到那些過去經歷留下的印記,理解自己行為背后的動因,才有可能真正解開那些困擾我們的“結”。
對于每天都在試圖平衡一切、力求完美的姐妹們,這本書仿佛在說:慢下來,去感受你的焦慮,去看看它想告訴你什么。你的疲憊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也許是因為你用錯了力,或者,你太久沒有給自己一個喘息和被理解的機會。
看見與被看見:關系的力量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還讓我重新思考了“關系”的意義。無論是治療關系,還是親密關系、朋友關系,它真正的價值在于“看見”與“被看見”。
在安全的治療室里,洛莉的來訪者們得以放下偽裝,袒露他們最真實、最脆弱的一面。他們被傾聽,被理解,不被評判。這種全然的“被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療愈力量。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很多姐妹在關系中的困境:我們渴望被伴侶、被家人、被朋友理解,但又害怕袒露真實自我會被嫌棄、被指責。我們習慣了報喜不報憂,習慣了自己扛。結果往往是,我們感覺孤獨,伴侶覺得我們“不需要”他們,關系漸行漸遠。
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連接,發生在真實和脆弱被允許的時候。它不是說教你如何維系關系,而是通過呈現那些真實的關系困境和療愈過程,讓你明白:一個能夠讓你安全地袒露、能“看見”你的人,無論他是專業的治療師,還是一個真正懂你的朋友,都是生命中無比珍貴的財富。
【值得收藏】“關系不是關于完美,而是關于真實。”—— 雖然書中原文并非如此直接,但這是閱微讀完全書后,對關系核心價值的深刻提煉。它關于敢于做自己,也關于允許他人做自己。
對于身兼多職,需要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的我們來說,找到這樣一個可以“卸下一切”的空間和人,是保持內心平衡、避免內耗的關鍵。這不一定非得是心理治療,也許是和一位無話不談的閨蜜深夜長聊,也許是加入一個真正理解你的社群,也許是勇敢地向伴侶說出你的真實需求和感受。重要的是,創造那個“被看見”的機會。
終點不是完美,而是接納不完美
讀完《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我最大的感觸是:無論你外表多么光鮮,內心多么強大,我們都是凡人,都有軟肋,都會受傷。尋求幫助,袒露脆弱,不是軟弱,而是看見自己、接納自己、走向更強大的自己的第一步。
這本書像一束光,照亮了內心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讓人在理解他人的故事中,獲得療愈和前行的勇氣。它沒有承諾讀完就能解決你所有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痛苦是普遍的,困境是成長的契機,而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你的感受是有效的,你的困境值得被關注和理解。
它不是一本販賣焦慮的書,而是一本邀請你面對焦慮、理解焦慮,并最終與焦慮和解的書。它沒有告訴你該怎么做,而是啟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找到屬于你自己的答案。
現在,我想把這個問題拋給你,也是拋給我們所有親愛的讀者姐妹們:
讀完這篇文章,或者讀過這本書的你,是否有那么一刻,讓你覺得“啊,這個說的是我!”?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一些時刻,讓你特別渴望能找到一個“安全的空間”去傾訴,去面對真實的自己?
歡迎在評論區,和閱微以及其他姐妹們,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你不是一個人在經歷這一切。
愿這本書,也愿今天的分享,能給你帶來一些溫暖和啟發。如果你覺得它有價值,請把它分享給你身邊那些可能正在默默承受的朋友吧,讓更多人知道,我們不必獨自面對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