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瀚
來源:正商參閱(ID:zhengshangcanyue)
車主們的天塌了。
又一寶馬4S店暴雷跑路。
近日,位于廣東東莞市常平鎮的寶信寶馬4S店,一夜之間人去樓空,展車清空、招牌撤下、員工跑路,爆雷倒閉了!
這可把車主們坑慘了,超50萬元訂金拿不回,30萬元保養服務承諾成空,無數人欲哭無淚,只能四處維權。
寶馬車主們或許從未想過,自己花上萬元購買的“無憂雙保”套餐,最終竟成了“無處可保”的諷刺。而寶馬中國的官方回應卻冰冷如鐵“建議聯系原經銷商處理”。
黃女士的1萬元訂金退款拖了半年,最終只拿回1000元;楊先生花12688元買的終身保養,用了兩次就成廢紙。而這家店的母公司廣匯汽車,曾是行業龍頭,如今卻欠稅79.4萬元,被執行金額高達11.7億元。
你說這4S店,收了錢卻不辦事,這不是砸自己招牌嗎?寶馬中國呢,也只能發個短信通知車主,寶信的品牌授權終止了,還讓大家去別的授權經銷商那兒繼續享受服務。
可真有這么簡單嗎?有車主反映,寶信店里特有的保養套餐,到了別的店根本沒法完全免費承接,只能給個折扣。這不是變相讓消費者多掏錢嗎?
不止東莞,2024年9月,寶馬中國就終止了與新加坡G.A.集團旗下9家4S店的合作,涉及北京、廈門等地。今年,浙江杭州、江蘇泰州等地的寶信寶馬4S店也陸續出現售后保養紛爭。
當寶馬經銷商接連跑路、車主維權無門,我們不禁要問:萬億規模的汽車帝國,為何連普通人的血汗錢都守不住?
01
賣車不賺錢,全靠返利活。
這是當下經銷商的生存真相。
2025年3月31日,寶馬中國一紙通知撤銷10家廣匯旗下4S店授權,理由是“未達到協議條款”。但諷刺的是,這些門店的危機早在兩年前已埋下伏筆,2023年廣匯關閉50家店,2024年退市時負債高達700億元,寶馬為何直到資金鏈徹底斷裂才出手切割?
更值得玩味的是善后策略。當車主試圖轉向其他4S店時,得到的卻是“非原廠套餐只能打5.5折”的答復。寶馬把授權一撤,就像從沒和車主簽過合同一樣。品牌方通過《BMW品牌經銷商協議》將經營風險完全轉嫁給經銷商,一旦爆雷立刻劃清界限。
廣匯汽車的退市,東莞寶信的爆雷,不過是冰山一角。2024年上半年,50.8%的汽車經銷商虧損,單店平均虧損178萬元。其實,并不是市場不給活路,而是主機廠倒逼。主機廠為爭奪市場份額,瘋狂壓庫、制定不切實際的銷售目標。
當新能源直銷模式沖擊傳統渠道時,寶馬仍沉迷于“授權-壓庫-抽成”的陳舊玩法。一邊要求經銷商背負庫存壓力和金融杠桿,一邊在財報中炫耀“中國市場銷量增長”。最終,為了活下去,經銷商只能降價內卷,賣得越多,虧得越狠。
建一家寶馬4S店需數千萬授權費,加上房租、人力、垂媒廣告,成本高企。而新能源車的崛起,讓燃油車庫存周轉天數拉長,資金鏈隨時斷裂。東莞寶信欠稅79.4萬元的背后,正是這種“重資產、低利潤”模式的必然結局。
在這場不對等的博弈中,主機廠手握“生殺大權”。
寶馬可以因“未達商業條款”單方面撤銷10家門店授權,而經銷商卻無法反抗壓庫和返利規則。這種不對等的關系,最終讓消費者成了買單的“冤大頭”。
當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新勢力時,寶馬的“豪華”標簽,正在褪色為“老舊”代名詞。
02
經銷商這邊焦頭爛額,寶馬在市場上的日子也不好過。
東莞寶信的倒閉,折射的不僅是經銷商困境,更是寶馬在華戰略的全面失靈。
2024年,寶馬在華銷量暴跌29.8%,全年跌幅達13.2%的數據,不僅折射出市場對品牌信心的崩塌,更暴露出寶馬在戰略搖擺中的致命失誤。
曾揚言“退出價格戰”的寶馬,因銷量太過慘淡,最終在9月被迫以降幅在10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狼狽姿態,重返戰場返場。但為時已晚,消費者早已用腳投票,而此時問界M9已以56萬元均價,奪走高端客戶,蔚來的換電站網絡,更是編織出用戶生態的護城河。
這種戰略失焦,在電動化領域尤為刺眼。當中國車企用原生純電平臺實現續航與智能化的代際跨越時,寶馬仍在用“油改電”的i3苦苦支撐,15%的純電銷量占比與2026年才姍姍來遲的“BMW新世代概念”平臺,讓電動化轉型淪為紙上談兵。
更諷刺的是,被寄予厚望的i3,在終端售價跌破20萬元后,反被網友貼上“雜牌電車”的標簽。而車質網上寶馬投訴量比奔馳高出30%、全球召回150萬輛的剎車缺陷車輛、傳動軸異響登上央視315的質量危機,徹底撕碎了“德國工藝”的遮羞布。
當北京星德寶5S店關閉時,人們還在為亞洲最大綠色展廳的消失惋惜。當福建、山東等地寶信門店接連爆雷時,輿論開始追問誰該為79.4萬元欠稅與11.7億元被執行金額買單。
而當寶馬一邊與華為合作鴻蒙系統、一邊向經銷商施壓完成200萬元返利任務時,消費者終于看清,這個百年品牌在華戰略,早已陷入“既要高端調性,又要下沉求生”的精神分裂。
未來,或許真正擊垮寶馬的,不是新勢力的沖擊,而是當“藍天白云標”從身份象征變成性價比標簽時,那個曾經讓中國人甘愿為品牌溢價買單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
03
東莞寶信的爆雷,或許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這家曾年售數千輛寶馬的4S店,在欠稅79.4萬元、母公司廣匯汽車被執行11.7億元的困局中,與全國4000家退網4S店,一同淪為傳統汽車經銷模式崩塌的縮影。它不僅宣告了“重資產、高返利”時代的終結,更揭示了行業規則重構的必然性
當年輕人習慣在APP上預約維修,在車友群里交流避坑經驗,4S店苦心經營的“專屬服務”神話便轟然倒塌。現如今,曾經象征財富與地位的寶馬4S店,如今正以驚人的速度改換門庭。
長沙最大的奔馳4S店,現在改賣問界;中升集團全國50余家門店,一夜之間換上華為鴻蒙智行標識;北京原東風日產4S店騰退搬離后,轉賣小米汽車;鄭州奔馳4S店、北京最大一汽奧迪4S店華陽奧通,也于去年押注問界。
這種荒誕又現實的場景背后,是傳統豪華品牌經銷商集體“叛逃”的生存邏輯。賣一臺奔馳C級虧損2萬元,而轉型新能源后,單店月銷目標200臺、銷售提成每臺1000元的模式,至少能帶來現金流。
諷刺的是,傳統豪華品牌引以為傲的“專屬服務”,正在淪為負擔。
寶馬車主楊先生花費12688元購買的“無憂雙保”,因門店倒閉被迫接受其他4S店5.5折優惠兌換;而問界在永奧集團爆雷時,僅用12小時便完成31輛抵押車轉移并保障交付。
這種反差,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用戶生態從“品牌依附”轉向“服務體驗”,直營體系與開放生態的結合,遠比封閉的授權體系,更具抗風險能力。
蔚來高級副總裁魏健曾透露,已有超過40家傳統豪華品牌經銷商轉投其麾下,其中不乏保時捷、瑪莎拉蒂的頂級門店。華為鴻蒙智行以39.9萬元成交均價超越奔馳,問界M9更以56萬元價格,碾壓寶馬X5的市場表現。這些現象背后,都是用戶決策邏輯的根本轉變。
爆雷不是終點,而是照妖鏡。
當行業洗牌加速,消費者的選擇權從未如此重要。黃女士1萬元訂金半年縮水至1000元的教訓,暴露出單店促銷套餐的資金鏈風險。而選擇廠家直營服務、關注母公司財報信號,如廣匯退市前欠稅公告,則成為規避風險的關鍵。
豪車的本質,從來不是金屬與皮革,而是信任與承諾。當這份承諾被撕碎時,所謂“豪華”不過是皇帝的新衣。
畢竟,在用戶需求瞬息萬變的今天,固守傳統模式的代價,可能是整個時代的出局。
當新勢力用直營模式繞過經銷商,當消費者用“等等黨”策略對抗價格戰,傳統車企若再不放下傲慢、重構用戶價值,下一個倒下的,或許就是自己。
如果連“無憂雙保”都無法兌現,我們還能去相信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