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的夜晚,江西萍鄉的街道上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暮色。然而,在這樣一個平靜的時刻,朋友圈里的一條尋人信息卻顯得格外刺目:“12歲男孩小宇(化名)于5月19日凌晨離家出走,身穿藍色校服,希望好心人能夠提供線索。”
沒有人會想到,這場因父子之間的爭執而引發的離家事件,最終以父親在車禍中不幸身亡告終,使得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事情得追溯到5月19日清晨。那天,12歲的小宇因為作業問題與父親張先生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處于青春期的小宇覺得父親的批評過于苛刻。
凌晨6點,趁著奶奶和父親還在沉睡,他悄悄地揣上了幾十塊錢零花錢,然后離開了家。
當張先生醒來發現兒子不見時,床頭的鬧鐘剛剛敲響7點。起初,他以為孩子只是躲到了同學家里賭氣,并沒有料到這一別竟是三天之久。
這位在工地打零工的中年男人,多年來獨自撫養兒子,與70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張先生開始慌了神。他放下手中的活計,騎上那輛吱呀作響的電動車,在縣城里四處奔波尋找。
遇到每一個路人,他都會急切地湊上前去,掏出手機里的兒子照片問道:“您見過這個穿著藍校服的孩子嗎?”他的聲音帶著顫抖,眼睛熬得通紅,胡子拉碴的臉上滿是焦慮。
熟悉他的鄰居提到,張先生平時話不多,但對兒子卻格外關心。小宇的書包帶斷了,他會連夜用舊皮帶縫補;孩子想吃紅燒肉,他寧愿自己啃饅頭,也要省下錢來買肉。
到了22日傍晚,小宇依然杳無音訊。
當地的愛心救援隊和民警得知消息后,也迅速加入到了搜尋隊伍中。此時的張先生已經連續三天三夜沒合眼,白天在學校、網吧、公園來回奔跑,晚上則蹲守在橋洞和巷口,生怕錯過任何一條線索。
有目擊者看到,他在馬路上騎著電動車時,一會兒急剎車,一會兒猛加速,眼神不停地掃視路邊的店鋪和綠化帶,好幾次差點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看得人心驚膽戰。
悲劇在當晚7點40分降臨。
在319國道的一個十字路口,張先生為了躲避突然沖出的行人,電動車失控撞上了路邊護欄。
“砰”的一聲巨響,路過的貨車司機回憶道:“我回頭就看見他趴在地上,頭上的血不停地往外涌。”
急救車趕到時,張先生已經陷入深度昏迷。醫生診斷為頭部嚴重撞擊,加上連日疲勞導致的身體機能紊亂,情況十分危急。
此時的小宇正躲在縣城一家商場的角落里玩手游。
手機屏幕的藍光映照著他專注的臉龐,耳機里傳來游戲角色的喊殺聲,他對現實世界的天塌地陷毫無察覺。
當愛心隊員找到他時,他正在為游戲里的勝利歡呼。直到志愿者小李蹲下來,聲音顫抖地說:“你爸爸出車禍了,現在正在醫院搶救!”小宇卻撇了撇嘴:“你們騙我,他才不會在乎我。”
直到民警拿出張先生的工作證和現場照片,他盯著照片上染血的電動車,手指才開始顫抖,眼里漸漸泛起淚花。
當小宇跟隨眾人趕到醫院時,ICU病房外的奶奶正癱坐在地上痛哭,指甲幾乎掐進了掌心。“我的兒啊,你怎么就這么倒下了”老人的哭聲讓走廊里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小宇試圖沖進去,卻被護士攔住,只能隔著玻璃看著父親頭上纏著繃帶,渾身插滿管子,像個陌生的病人。
幾個小時后,醫生宣布搶救無效。小宇再也控制不住情緒,撲到父親冰冷的身體上,撕心裂肺地喊著 “爸爸”,可那個平時對他嚴厲卻又默默付出的人,再也不會回應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張先生離婚后,孩子的媽媽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這些年全靠他一個人打零工維持生計。
為了多賺點錢,他白天在工地搬磚,晚上偶爾兼職送外賣。電動車后座常年放著小宇的書包,那是他接送孩子上下學的 “專車”。
如今,這輛布滿灰塵的電動車還停在醫院樓下,車筐里裝著還沒來得及送出去的作業本,而車主卻永遠離開了。
消息傳開后,萍鄉當地的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惋惜。
有人曾在醫院見過張先生,說他送外賣時總是盯著學校門口,“估計是想趁送餐的空當,看看孩子有沒有放學”。
也有人想起了那個蹲在街角啃饅頭的身影,“原來他省吃儉用,都是為了供孩子讀書”。
更多人的目光投向了小宇:這個尚未完全懂事的男孩,此刻正坐在靈堂前,盯著父親的遺像發呆,手里攥著那張皺巴巴的尋人啟事,上面父親的字跡依舊清晰可見:“兒子,爸爸錯了,回來吧。”
誰又能想到,一次普通的爭吵,竟然讓孩子失去了父親,讓老母親失去了孩子,以后的日子該怎么過呢?
悲劇發生后,當地慈善機構和社區迅速采取行動,承諾承擔奶奶的養老費用以及小宇今后的學費。
在萍鄉的家長群里,大家開始討論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一位初中老師分享說:“小宇的課本里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爸爸什么時候能陪我玩一次。其實孩子的叛逆背后,往往藏著未被滿足的陪伴需求。”
心理咨詢師也提醒道:“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比起說教,一個擁抱或許更有用。別等失去了才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嚴厲的責備,而是被傾聽的耐心。”
對于小宇來說,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過早地體會到了失去的滋味,同時也讓他明白:在成長的路上,有些誤會可以解開,有些矛盾可以溝通,唯獨親人的愛,經不起賭氣和等待。
希望通過這件事情,家長們能夠認識到,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孩子們也要理解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有什么事情要及時跟爸爸媽媽講,不要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不滿。
愿每個家庭都能記住這場悲劇的教訓: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爭吵;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責備。別讓一時的情緒,成為一輩子的遺憾。
信息來源:《魯中晨報》
信息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