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民辦高校數字化教育教學新方向與新路徑,首屆中馬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于5月24日在澳門舉辦。論壇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指導,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澳門中西創新學院、馬來西亞獨大教育機構聯合主辦,廣東南博教育研究院、澳門國育科技有限公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創新協會、馬來西亞英迪基金聯合承辦。
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部長李雪飛、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丁少雄、廣東南博集團董事長劉東風、馬來西亞技術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國家理事會委員李存孝、馬來西亞獨大教育機構主席陳友信和南博教育總校長、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校長仲偉合等嘉賓出席論壇,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兼協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立生以視頻形式致辭,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民辦學校、有關公辦高校的校領導、專家學者120余人參加論壇。
開幕致辭
智匯中馬 · 平臺共建開新篇
論壇開幕式由廣東科技學院校長梁瑞雄主持。圍繞“數智賦能·融合創新:民辦高校數字化教育教學新方向與新路徑”主題,丁少雄等七位嘉賓先后致辭。
丁少雄表示,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及東南亞地區的重要紐帶,始終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深度推進與馬來西亞等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借助本屆論壇,澳門與馬來西亞教育界對話,將能很好借鑒職業教育與創新科技經驗,助力澳門建設“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共融”交流基地,推動院校國際協作,拓展師生互訪、聯合科研及教育創新合作。
王立生表示,在數字化教育轉型的戰略機遇期,中馬雙方應以“標準共立、資源共融、人才共育”三位一體模式為支點,構建中馬民辦教育協同發展立體化合作框架。特別要通過5G、物聯網、元宇宙課堂等數字技術突破時空壁壘,推動教學模式與評價體系雙向革新,著力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陳友信指出,馬來西亞智能教育取得顯著進展,如DELIMa平臺的推出、《馬來西亞新教育藍圖(2026—2035)》的發布,都將產生巨大推力,破除數字鴻溝、教師數字素養不足等挑戰,這需要加強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更新教育內容并推動國際合作,以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培養適應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仲偉合表示,中西創新學院與南博教育集團正著力構建國際化、數智化教育新生態,通過開發特色課程體系與建設智慧校園基礎設施,系統培育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創新型復合人才。本屆論壇核心目標在于構建中馬民辦高等教育深度對話機制,加速教育模式革新,前瞻性探索高等教育新形態,為區域協同創新與全球教育變革注入新動能。
李存孝表示,教育數字化是中馬民辦高等教育合作的最大共識點與突破口。期待以本屆論壇為契機推動課程內容數字化共享、共建馬中TVET數智學習平臺、雙向產業師資流動機制、 聯合實驗室與混合教學基地等方面合作。建議建立馬中TVET部長級數智合作對話機制、推動青年數智技能交流計劃,加強人文與技術雙重理解,搭建政黨—高校—產業三方合作機制,共同孵化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王永利表示,本屆論壇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立足“首屆”里程碑價值,以論壇為契機構建民辦教育國際合作示范性平臺;其二,高度認同論壇發起人劉東風董事長、陳友信主席深耕教育的家國情懷與創新魄力,其引領性實踐為行業樹立了標桿;其三,協會始終重視民辦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未來將進一步深化中馬教育合作機制創新,以數智化賦能民辦教育生態升級
劉利民表示,數字教育憑借其公平性、開放性、包容性、共享性等核心優勢,為系統解答“教育如何更好服務現代化發展需求”“如何更廣泛推動中外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如何更有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時代命題開辟了全新路徑。面向未來,中馬民辦高校應當以數字化變革驅動教育高質量、高水平發展,通過重構教學空間、深化課程改革、創新培養模式等系統性工程,攜手擘畫“心聯通、數融通、技互通”的中馬數字教育合作新圖景。
主旨報告
數智賦能 · 教育融創探前沿
論壇主旨報告環節先后由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執行校長姚侃、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校長吳明檳主持。
各位專家學者聚焦數字化教育生態體系構建、元宇宙與虛擬現實課堂教學實踐、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教育大數據深度探索與應用、教師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術能力提升、中馬數字化教育合作、面向未來的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發表演講。
廣東省教育廳原廳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智慧教育專委會理事長羅偉其在《擁抱AI·融合創新·開創未來》報告中指出,盡管數智時代帶來了教育手段和理念轉型,但教育的核心價值和本質屬性沒有變。AI作為智能技術和工具,是促進教育生態重構、教育范式更新、教育要素重塑的關鍵變量,直接促成了教、學、研、評、管的革命,對如何充分實現教育的功能價值、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的時代新人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要求,高校要充分把握數智化轉型的實施路徑。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尤芳達以《人工智能時代與人才培養》為題,強調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應秉持“知行合一”理念,積極推動終身學習。學習不只是知識積累,更是“心內世界的建設”,需以智商筑基、情商聯結、逆商突破,尤其要錘煉“處理與克服逆境的心理能力”。幸福源于“滿路荊棘旅程中的感恩”,教育應鼓勵學生培養廣泛興趣、尊重個體差異,最終實現“人人各自精彩,行行出狀元”的目標。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以《高校數智轉型:WeMust理念、路徑與實踐案例》為題,系統性拆解該校以“統籌建設、分步實施;統一數據、規范先行;聚焦服務、應用主導;健康運營、保障安全”為策略,構建組織、技術、合作三位一體數智生態體系的經驗做法。該校通過“四位一體”轉型路徑,同步推進平臺架構重構與新舊系統迭代,實現數據遷移、業務重塑及技術與場景深度整合;依托教學、空間、科研三大核心服務智能化升級,結合規范化數據治理,打造融合教學創新、科研協作與空間優化的智慧校園生態,為高校數字化變革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參考
馬來西亞亞太科技大學校長何振光在《人工智能、協同與質量:教育合作新紀元》報告中指出,中馬兩國須以“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為基礎,共享數字化轉型經驗,深化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他強調,AI技術重構教育生態勢在必行,并提出質量提升、模式創新、體系升級三位一體發展框架,通過AI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創新跨境協同育人模式,共建國際化民辦高等教育體系。
作為公辦高校的廣東財經大學,于海峰校長分享了《廣東財經大學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與實踐》。他系統闡述了該校以“業務、人力、資源、環境”四維驅動為核心,構建“虛實融合”智慧教育數據空間的實踐路徑。該校通過建設數字校園基礎平臺、發展數字經濟學與國家安全學交叉學科,打破專業壁壘;實施“五融合”特色工程,培養“精商、通法、懂技、知灣區、善創新”的國際化財經人才;推進本科教學“143”數字化轉型行動,以理念更新為引領,深化課程、技術、素養賦能。
同樣作為公辦高校,深圳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研究院院長李樹英在《AI時代大學的未來和未來的大學:一流民辦大學發展與創新之前瞻研究》報告中,以“不變的大學、在變的大學、未來的大學和大學的未來”為綱,解析大學辦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大學普遍的困惑及大學亟需創新領域,針對“教師在變、教學方法在變、學生選擇在變、大學校園物理架構在變”的挑戰,提出創建一流大學的具體策略與方法,強調一流大學領跑、二流大學跟跑、三流大學追跑,倡導以引領者姿態、創新動力推動大學變革。
馬來西亞雙威大學工程與技術學院院長吳國森以《雙威教育集團在可持續發展體現的領導力》為題,系統闡釋學校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養兼具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正向價值觀及卓越就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經驗做法,特別是以地球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為戰略重點,通過跨學科課程體系及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賦能學生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并表示雙威大學將錨定“教育創新”戰略支點,以數字化與智能化雙輪驅動教育轉型,實現學科融合與產教協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洪化清教授以《GenAI賦能的智慧教育:變與不變》為題,解析GenAI從“市場導向+實踐優先+靈活創新”維度驅動民辦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通過精準化、場景化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運用自動化工具實現管理成本優化與運營效率升級,培養契合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重塑“應用型強校”品牌價值,尤其是該校依托AI技術突破資源瓶頸,以“輕資產、重創新”發展路徑完成“彎道超車”戰略布局的體會。
馬來西亞馬六甲培風中學校長黃雪萊在《國際數智公民養成——從技術賦能、素養培育到教育生態重塑》的報告中,分享了該校數智化校園實踐歷程與主要路徑。她提出,打造學生參與、親師合作的數智環境,平衡科技與人文、重塑教育生態時,既要思考“教育如何數智化”,更要思考“數智化如何成就真正的教育”。要堅守教育本質,為孩子構建更安全健康的AI時代,使其能運用科技、面向未來、健康發展。
圓桌對話
多維協同 · 路徑共研謀突破
廣東南博集團戰略發展中心副主任曾祥輝主持論壇圓桌對話。
圍繞“數智賦能民辦高等教育創新發展”,邀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副校長王銘玉、廣東博思云科教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總裁軒永濤、西安翻譯學院副校長王利曉、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洪明、馬來西亞英迪國際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主任覃通海開展對話交流。他們從教育、政策、技術、產業等多維度碰撞思想,探討數字化教育生態體系建設、人工智能變革教育形態、教育新基建和教育大數據開發利用、師生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術運用、建立中馬乃至中國與東南亞數字教育交流合作組織等問題,為推進更廣范圍數字教育合作發展提供新思路。
論壇閉幕
倡議共繪 · 藍圖擘畫展未來
論壇閉幕環節由廣東南博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邱林潤主持。
仲偉合宣讀《中馬民辦高校關于推進數字教育合作發展的倡議》,呼吁中馬兩國乃至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民辦高校及有關機構共筑數字教育新生態,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共育·共進·共榮”為核心理念,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基因,促進全球教育界攜手,通過理念共通、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構建包容創新的教育生態。
暨南大學原校長、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校董胡軍在總結發言中高度評價了論壇的成功舉辦。他概括論壇呈現“立意高遠”“視野前瞻”“成效顯著”三大亮點,指出論壇不僅體現了中國《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和《馬來西亞教育新藍圖2026—2035》的戰略部署,聚焦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驅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開展深度研討,還發布了關于推進數字教育合作發展的倡議。本屆論壇不僅是中馬民辦教育合作的新起點,更為兩國教育現代化與人才培養創新增添了新動能,標志著民辦教育國際合作邁入智能驅動、協同創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