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梅時間定了!
6月6日長江中下游迎10年最早梅雨季。老輩人常說“芒種逢丙入梅”,今年芒種6月6日正好是丙日。可現代氣象說法不同,連續5天溫濕條件達標才算入梅啟動。
兩種算法都指向6月初,咱農民最關心的還是雨水多寡。“早入梅,雨不愁;晚入梅,曬死牛”,這句農諺傳了 generations。
按老說法今年入梅早,難道真要迎來連月陰雨?但看氣象部門預測,情況有點復雜——摘要1說2025梅雨“遲來晚走”,入梅6月8日比常年略晚?
不對啊,傳統算法和現代數據咋還打了架?仔細瞧,原來氣象標準看副高位置,今年暖濕氣流交匯有異常。
赤道中東太平洋的弱拉尼娜,讓梅雨帶賴著不走了?摘要2又說,今年端午5月31日在入梅前,農諺“端午梅雨前,處處旱斷田”。這和“早入梅雨多”的說法咋相反呢?
農民都犯了難。再看具體數據,近30年平均梅雨量398毫米,今年預測550到800毫米。湖北安徽江西的老鄉注意,你們那兒可能成暴雨核心區。
但摘要2又提,受厄爾尼諾殘余影響,梅雨量可能偏少10%-20%。
這雨水到底是多是少,成了眼下最大的懸念。
種糧大戶老張直撓頭:“麥子還沒收,雨水要是扎堆來咋整?”2016年超強梅雨的教訓還在眼前,當時多地農田被淹減產。可也有人盼著雨水:“伏天要是旱,梅雨季多蓄水才保險。
”氣象專家說,今年梅雨有雙雨帶特征,局部單日雨強或破歷史極值。水利部已經開始調度水庫,但中小河流山洪風險還是不低。城里居民也別大意,往年梅雨季墻皮脫落、衣物發霉的事兒可不少。
李嬸早早就備好了除濕劑:“去年蠶絲被長霉,今年可不能再馬虎。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傳統農諺和現代預測為啥有分歧?老祖宗看物候看干支,現在靠衛星靠海洋數據,各有各的道理。但有一點咱得清楚,極端天氣變多了,得多留幾個心眼。
就像2023年端午和入梅接近,結果夏天還是鬧了干旱。
所以不管雨水多還是少,提前做好準備才是正經事。農田得挖好排水溝,低洼處的莊稼更得留意積水。家里的老物件該曬就曬,防潮措施早做沒壞處。
氣象部門每周都有最新預報,咱農民可別只信老黃歷。
科技發達了,多看看衛星云圖,心里更有譜。
但話說回來,老祖宗的農諺也不是沒用,那是千百年的經驗。只是現在氣候變了,得把老經驗和新科技結合著看。今年入梅到底啥影響,還得看后續雨水咋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極端天氣面前,提前防范總沒錯。咱農民靠天吃飯,可不能讓天氣打個措手不及。關注氣象號,及時收預報,比啥都強。
最后說一句,具體雨情還得看實時監測,咱保持關注就好。以上信息供參考,具體以當地氣象部門發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