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號入梅,今年梅雨季來得有點早。老輩人常說“早入梅,雨不愁;晚入梅,熱死牛”,這話到底準不準?
先弄明白啥時候算入梅——老祖宗定了“芒種逢丙”的規矩。
今年芒種是6月5號,第二天6月6號就是“丙午日”,正好趕上頭一個丙日。
按干支歷法算,這日子就是入梅的正日子,比往年早了小半個月。
往年最早入梅在6月8號,今年直接提前到6號,難怪村里老人說“梅雨要長膘”。早入梅意味著啥?
老農說“雨水能從六月頭泡到七月尾”。想想看,田里溝渠灌得滿當當,稻子喝足水拔節瘋長,這是好兆頭。
可也有擔憂——雨水太勤會不會澇了莊稼?河溝漲水能不能扛住?畢竟前些年有過例外,入梅早卻沒下透雨,最后鬧了旱情。
“黃梅熟,雨水足”,梅子黃時的雨總帶著股子潑辣勁兒。南方梅子熟得早,北方稍晚些,但梅雨季一來,天就像漏了似的。現代氣象說法和老規矩有點不同,還看連續五天平均氣溫和降雨。
但老百姓更信老祖宗傳下的農諺,那是千百年和天打交道的經驗。今年氣象部門也說,梅雨季可能“雨多、期長、極端天氣不少”。
浙江建德早早就入汛了,預警說今年防汛形勢嚴峻,得提前做準備。梅雨季里,屋里潮氣重得能擰水,墻角長蘑菇都不稀奇。老輩人的土法子派上用場了:木炭包塞床底吸潮,艾草掛門口驅霉。
還有生姜煮水泡腳,去去雨天的寒氣,老一輩的智慧真管用。可現在氣候變暖,梅雨季也有點“不聽話”,年年情況不一樣。有的年份雨水多到能劃船,有的年份梅雨“躲貓貓”,旱得人心慌。
這就讓人犯難了,老話到底還能不能信?該信老規矩還是看天氣預報?其實兩邊都得聽:老經驗做參考,新氣象做提醒,兩手準備最穩妥。
就像今年入梅早,按老話雨水會偏多,但具體下多少誰也說不準。田里的莊稼等著雨水,可也怕雨水太瘋癲,澇了根就得不償失。水庫得提前騰出庫容,溝渠得疏通順暢,防汛抗旱都得提前打算。
農民伯伯最清楚,靠天吃飯不是干等,得跟著天氣變招兒。
梅雨季連著莊稼收成,也連著老百姓的日子,馬虎不得。您那邊往年梅雨季啥情況?今年入梅早,您覺得雨水會多嗎?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您的看法,咱一起嘮嘮這梅雨季的事兒。
天氣多變,咱得時刻盯著天氣預報,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以上說法結合農諺和氣象分析,具體天氣還以當地預報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