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在高考試卷中經常出現。考生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要理解各種河流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能夠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并掌握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以下是高考地理中河流地貌的常考知識點。
1. 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溯源侵蝕、下蝕、側蝕)及其形成過程和特點。例如,要求考生分析某段河流主要的侵蝕類型及對河谷形態的影響。
2. 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三角洲等)的形成條件和分布特點。可能會給出具體區域的河流地貌圖,讓考生判斷其類型并闡述形成原因。
3. 河流階地的形成原因、形態特征以及階地級數與地殼運動的關系。
4. 不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包括選址、規模和形態等方面。比如,分析在山區和平原地區,聚落分布與河流地貌的關系。
5. 河流地貌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例如不同地貌區的土壤肥力、灌溉條件對農業類型和發展的影響。
6. 河流地貌與交通線路布局的關系,考查考生對在不同河流地貌區建設交通線路的利弊的理解。
7. 通過河流地貌的變化,推斷區域的地質構造活動、氣候變化等。
8. 人類活動(如水利工程建設、采砂等)對河流地貌的影響。
今天,小童地理與大家一起來探討高考地理中三個常見的河流地貌問題。
一、河谷的演變過程
在高考地理中,河谷演變過程是一個重要的考點。河谷的形成主要是由河流的侵蝕作用導致。
1.不同發育階段的河谷
(1)幼年期河谷:河流剛剛形成,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以向下侵蝕(下蝕)為主,河谷形態多呈“V”字形,河谷深度大而寬度窄。
(2)青年期河谷:隨著河流的下蝕,河谷不斷加深,同時,河流開始向兩側侵蝕(側蝕),河谷逐漸展寬,此時河谷形態為“V”形與“U”形之間。
(3)壯年期河谷: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增強,河谷進一步展寬,谷底平坦,形成較寬的“U”形河谷,谷坡較緩。
(4)老年期河谷:河流的侵蝕作用很弱,以堆積作用為主,河谷更加寬闊,河曲發育明顯,可能形成牛軛湖等。
2.河谷演變的影響因素
在分析河谷演變過程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要點:
(1)河流流速和流量的變化:流速快、流量大,侵蝕作用強。
(2)巖石性質:堅硬巖石抗侵蝕能力強,影響河谷形態。
(3)地質構造:斷層、褶皺等構造會影響河流的流向和侵蝕方式。
在高考中,可能會通過給出具體的區域地圖、河流剖面圖等,讓考生分析河谷的演變階段,并闡述其原因。
二、牛軛湖的形成過程
牛軛湖的形成一般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起初,河流由于地轉偏向力、地形等因素變得彎曲。
隨著河流的流動,凹岸不斷遭受侵蝕,岸壁崩塌后退,而凸岸則發生堆積,使得河道彎曲度逐漸加大。
河道彎曲到一定程度后,相鄰的兩個彎曲河段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
在洪水期等水流較大的時候,河水可能會沖破兩個彎曲河段最窄的地方,直接連通上下游,原來彎曲的河道被廢棄。
被廢棄的彎曲河道,由于兩端與主河道隔斷,逐漸形成相對封閉的牛軛湖。在牛軛湖中,水流速度緩慢,泥沙淤積,水域面積可能會逐漸縮小。
牛軛湖形成的關鍵在于河流的彎曲和截彎取直。這個過程中,河流的側蝕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不同形態的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
1. 扇形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湖)口處,泥沙堆積形成的三角洲平面形態近似扇形。這種三角洲通常形成于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潮差小、波浪作用弱的地區。如我國的黃河三角洲。
2. 鳥足形三角洲
這種三角洲的形態像鳥足。河流入海(湖)口分汊較多,各汊的泥沙堆積量均超過波浪的侵蝕量,泥沙沿各汊道堆積延伸,形成長條形沙嘴,形似鳥足。如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3. 尖頭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較強的河口地區,河流以單向入海為主,形成的三角洲呈尖頭狀。如意大利的臺伯河三角洲。
4. 島嶼型三角洲
在潮汐作用較強的地區,泥沙堆積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沙島,沙島之間為汊道,整體形似島嶼。如恒河三角洲。
這些不同形態的河口三角洲,其形成受到河流的流量、含沙量、河口的地形、潮汐、波浪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