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想通了一件事:
不再向別人渴求“無條件的愛”,而是去接受“愛就是有條件的”。
這樣想之后,我發現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爽了。
作為“缺愛大軍”中的一員,曾經我和很多人一樣,也怨恨過父母:
“為什么只有滿足你們的要求,實現你們的期待,我才能被肯定?我是你們的孩子啊,你們就不能無條件愛我嗎?”
也在愛情里,經歷過無數次內耗:
“我那么愛你,為你付出那么多,從來沒想過要你回報,我只是想你也無時無刻愛著我而已。”
從小到大,我在所有的關系中,不斷渴求無條件的愛,卻一遍遍失望。
我開始懷疑:無條件的愛真的存在嗎?如何才能接受有條件的愛?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一個人學會愛自己,從不再執著“無條件的愛”開始。
執著“無條件的愛”,
只會把你傷得更深
我一度想改變父母的想法,覺得TA們對我的愛就應該是無條件的,否則就是不愛我。
現在回想,一方面覺得自己挺幼稚的,另一方面,我也能接受并理解這種對愛的強烈渴求。
先說說,到底什么才是“無條件的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同時他提出了對心理學影響深遠的“無條件積極關注”:
完全接納、不帶任何條件和評判,這是我們生命初期的最大需求。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會完全根據自己的感受去評價每一種經驗,羅杰斯稱之為“機體評價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的行為是由經驗和感受來指引的。
比如嬰兒肚子餓了、拉屎了,一感到不舒服就會哭,被抱在懷里就很安全很滿足,就會笑。這是一種最直接、自然的本能,沒有好壞之分。
人也最容易在這個時期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被愛、被接納、被尊重,這有利于我們形成積極的自尊。
然而,隨著我們長大成人,父母就會把自己的條件和期待加在我們身上,“要做個好孩子我才會愛你”“要考個好成績我才會表揚你”……
于是我們開始相信,要達到外界的要求才能被愛,慢慢遺忘了之前的“機體評價過程”,放棄了內心的真實和天性,轉而用懂事聽話的表現去取悅他人。
為什么說一直追求別人給的無條件的愛,結果往往是“失望大于希望”?那是因為——
你渴望的是生命最初的需要,但再也沒有人會把你當作嬰兒看待,無條件滿足你的所有需求。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John Welwood認為:
“追求無條件的愛,是我們把脆弱乃至全部的自我,交給一個未知的選擇。那意味著,我們把愛的權利讓渡給別人。”
所以問題就在于,即便你真的得到無條件的愛,又怎能保證對方不會隨時抽走愛你的權利?
別人給你的愛沒有條件,意味著TA們拿走這份愛時也沒必要向你交代,你所受的傷害就會更深。
能夠講條件的關系,
才能保護你自己
更糟糕的是,我們越是渴求“無條件的愛”,越會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幻想有一個強大的人來愛自己。這么看,無條件的愛是一種“不平等關系”。
人格心理學家Jeremy Nicholson認為: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世界上不存在無條件的關系,關系是建立在各種條件的基礎上。
很多人都習慣把欲望、需求投射在朋友、伴侶、父母或孩子身上,希望對方能滿足自己,比如——
結婚之前,你是不是要看對方的外貌、人品、背景、收入是否符合你的條件?
失業時,你是不是渴望有朋友給你介紹工作,或是陪在身邊安慰你、關心你?
甚至買房、買車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希望父母、兄弟姐妹能幫你一把?
如果TA們都做到了,你是不是也會覺得TA們對你好,然后會更愛TA們一點?
長期處在不對等的關系里,總有一方的感受和付出會被忽視,就算對方再愛你,也會選擇離開。
反過來,當我們是無條件付出的一方,也會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回報太少,久而久之,就會不想再委屈自己。
一段健康的關系,是彼此都能清楚認識并能溝通好自己在關系中的條件。
一段穩定的長期關系,需要付出與收獲的平衡,不應該是一方的妥協和另一方的控制操縱。
所以你會發現:能夠講條件的關系,反而可以讓我們避免受傷害。
因為我們不會去計較誰付出得多,誰付出得少,在關系里坦坦蕩蕩、舒適自在。
認清這一點,你會瞬間松口氣,不再把父母、戀人看作不滿足你需求的“惡人”。
相反,你會察覺到,其實TA們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甚至都沒有得過多少真正的愛,不知道愛是什么。
我們無法非黑即白地談論“愛”,因為中國式相互依存的關系,就是同時損耗又修補著。
放棄苛求“無條件的愛”,
先學會無條件愛自己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父母的愛會帶著點“勢利”的味道,導致我們的內在體驗并不好。
因為習慣了內化父母的評判標準,我們真實的感受和經驗會被歪曲,外界的價值評判會取代早期形成的積極自尊,自我和外在價值的沖突在我們內心撕扯、內耗,人也變得低自尊和焦慮。
可成年后,如果還要求另一個人無條件愛自己,很不現實,也很累。
那缺愛的我們,該怎么滿足自我?
最好的自救方式是:學會無條件愛自己。
關于如何無條件愛自己,最近看完很火的電影《熱辣滾燙》后,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可能很多人都從賈玲演的杜樂瑩身上,看到了曾經怯懦、自卑甚至習慣討好的自己:
父母從小偏愛妹妹,導致妹妹嫌棄她30歲還啃老,瞧不起她這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男友厭惡她身材太胖、性格太怪,想分手,但其實他早就出軌了樂瑩的閨蜜; 好心幫表妹錄節目,結果表妹通過惡意剪輯,讓觀眾以為樂瑩是個推搡父母的不孝女……
盡管如此,樂瑩還是渴望周圍人的愛——
妹妹讓她把房子過戶給自己時,她毫不猶豫地簽了名;
被閨蜜橫刀奪愛,卻給她當伴娘;
男朋友把她當做“長期飯票”,她卻以為找到一個愛自己的男人;
表妹把她當做讓自己轉正的工具人,她卻對表妹的噓寒問暖感動至極。
背叛、利用、拋棄……沒人關心她經歷了什么,她絕望到想跳樓,命運卻給了她重生的機會。
拳擊是她掌控生活的開始,一次次的出拳、跑步、格斗,讓她的身體和感受連接起來,讓她學會尊重身體的感受,尊重內心的想法,為自己重新活一次。
以前卑微討好的眼神,變得堅定、有力量,前男友約她吃飯示好,她也能勇敢拒絕。
所以,無條件愛自己,就別把自己拱手置于別人的審判里,更別輕易去評判自己。愛自己這個人,而不是愛別人眼中的自己。
不是要“乖”、要“懂事”才能愛自己;
不是要“買房買車”、要“升職加薪”才能愛自己;
不是要“取得某種成就”、要“做個有價值的人”,才能愛自己。
你可以去覺知、去體驗任何感受。卓別林說過:“所有的痛苦和情感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當你開始無條件愛自己,
才能得到一段有愛的關系
無條件愛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總會因為完成什么目標、達到什么成就、做了什么事情,才會喜歡自己。
但其實,無條件愛自己不是因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為“我存在”。
無論自己多不完美,都接納自己,愛自己的存在,我們才會在關系里得到滋養。
歌手伊能靜就是這么一個人,如果你了解她是如何一步步練習愛自己的,也會備受鼓舞。
她在家里排行老七,爸爸一直想要兒子,直到伊能靜出生,他失望地離開了這個家。
伊能靜到現在也不知道爸爸愛不愛她,小時候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如果沒有你,媽媽會過得好一點”,她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愧疚,覺得是自己讓媽媽受苦。
缺愛,成了她身上最典型的標簽,她渴望從他人身上索取無條件的愛,不斷求證自己值得被愛。
和庾澄慶的第一段婚姻里,她想要對方的體貼關心,一旦得不到就“作”得厲害——
拍戲被蚊子咬得皮膚過敏,庾澄慶就半夜起來幫她冰敷、擦藥;
吵架會像小孩一樣離家出走,庾澄慶半夜出門找她,一找就是好幾個小時;
庾澄慶是個“老派的男人”,喜歡默默陪伴、照顧伴侶,她卻懷疑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第一段婚姻結束后,她發現自己內心的創傷沒有愈合,于是停掉工作,獨自去旅行。
她租了一個小房子,把物欲降得很低,自己照顧自己,體驗面對真實自我的過程。
但跟秦昊談戀愛時,她的不安全感再次出現,想到從小被爸爸拋棄,又愛上一個比自己小10歲的男人,突然哭了起來。秦昊得知原因后,非但沒安慰她,還抓起外套準備走:“我跟你說有病要治,我沒病也不想當醫生。”
這句話瞬間“捶”醒了伊能靜,她開始花很長的時間學習愛自己,比如:
她在綜藝《毛血旺》里提到,吃東西的時候不只是吃一個好吃的口感,而是感受食物在“滿足我,取悅我,被我享用了,被所有的方方物物照顧著”,那么內在就會很豐盛;
她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就夸兩句,不好也說“沒關系,你已經很棒”。
當然,秦昊也用正確的愛去療愈她。面對伊能靜的“作”,他總能用輕松幽默的語氣化解,比如:
伊能靜抱怨秦昊沒有結婚前浪漫,“我跟你是愛情,你跟我是親情”,秦昊回了一句,“你跟我在說相聲,我跟你在生活”;
秦昊媽媽提醒兒子多夸老婆,秦昊很配合,“媽,咱家祖墳在哪,冒煙呢吧,我太幸福了”。沒套路、沒甜言蜜語,只有即刻而真誠的回應,讓缺愛的伊能靜不僅學會愛自己,還在愛情中得到滋養。
雖然關系是有條件的,但無條件的愛也偶有存在,只是碰上它需要一點運氣。在沒有這種運氣時,我們要先學會無條件愛自己,明白愛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這樣才能學會去愛別人,然后得到別人的愛。
此刻,我腦子里開啟了單曲循環,是大張偉給《熱辣滾燙》唱的那首歌:
“我愛我的懦弱,我愛我的笨拙,我愛我被別人嘲的苦澀……即使滿目荒漠,也要栽上一朵只為自己開的花。”
小時候沒被無條件愛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連你都潦草、苛刻地對待自己。
最后,希望我們都能:
勇敢地做自己,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林大發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部分參考資料:
[1]一條.中國第一代少女偶像:50歲后,太爽了!2023.06.09
[2]往事叉燒.秦昊:伊能靜你有病得治.2023.07.01
[3]武漢大學研究生會.珞研原創丨親密關系專題——無條件的愛存在嗎?.2023.02.24
原來,我們在關系中受到的很多傷害,都來源自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求。
如果你也曾在關系中被深深地傷害,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不妨和專業心理咨詢師聊一聊。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耐心傾聽你的困擾,給你一個抱持、包容、安全的空間,用科學、專業的方法回溯過往,療愈創傷。通過心理咨詢,你能跳出被愛的敘事,修復過去的創傷,好好愛自己。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咨詢,壹心理推出半價咨詢優惠,原價¥400~1000的心理咨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點擊下方海報,立即預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