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算是規模最大的戰役了。此次戰役我軍投入兩個野戰軍,總兵力達到了六十萬,但依舊是一場以弱勝強之戰。
在這次戰役中,老蔣的微操依舊穩定發揮,在戰場上昏招頻出。負責指揮的白崇禧見狀,干脆選擇可直接擺爛,讓老蔣自己搞……
淮海戰役的準備
1948年,毛主席親自點將許世友,讓他負責解放濟南。許世友也沒有辜負主席的期望,帶領九縱浴血奮戰,打得王耀武丟盔卸甲。
王耀武被打敗之后,只能灰溜溜逃離濟南,惶惶不可終日。我軍得知王耀武沒死,遂加大搜索力度。
最終,逃離在外的王耀武被抓,成為了我軍的俘虜。王耀武被俘之后,山東戰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華野開始占據主動權。
原本毛主席想讓粟裕趁此機會下江南,牽制大別山的國軍部隊,緩解大別山內部中野的壓力。
但就在這時候,粟裕卻向毛主席提出了一個空前宏大的戰役計劃。初聽這個計劃的時候,毛主席并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他決定的事情很難改掉。
毛主席認為,粟裕此時的任務就是下江南,幫助解決中野的困境。其他問題,都可以等下江南之后再說。
但粟裕并沒有就此放棄,他再次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正是他的這個行為,讓毛主席開始想要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最終在他的據理力爭之下,中央取消了下江南的計劃,選擇了相信粟裕。
國民黨怎么也沒想到,粟裕的野心那么大。
在他給毛主席提交的戰役計劃中,他提出要集中中野、華野的主力縱隊,和老蔣的部隊決戰于淮河以北,畢其功于一役。
此戰只要成功,就能徹底消滅國民黨的主力,之后我軍將再無敵手。毛主席認可了這個計劃,并將中野從大別山調了出來。
中野自從進入大別山之后,日子就一直不太好過。老蔣為了遏制中野的發展,專門將白崇禧調到了大別山圍困中野,中野在大別山舉步維艱。
白崇禧外號“小諸葛”,也確實有點聰明才智在身上。他知道我軍向來依靠群眾,所以干脆從根本上下手對付我軍。
他在大別山大興保甲制度,害得群眾不敢對我軍伸出援手。為了老百姓的安全,我軍也不敢和群眾多接觸,只能被他拿捏。
因此中野雖然挺進了大別山,但在大別山的日子很不好過。這也是為什么濟南戰役之后,毛主席想讓粟裕下江南的原因。
國民黨的布置
不過粟裕提出淮海戰役的構想之后,毛主席就讓中野從大別山出來了。在進大別山之前,中野的部隊原本有三十多萬人。
可經過這么一遭之后,中野只剩下十多萬兵力。在別的野戰軍都在急速擴張的時候,他們因為深陷大別山無法出來,也無法擴軍。
所以從大別山出來之后,中野的兵力遠比不上華野。而且當初為了快速挺進大別山,他們將重武器都丟下了,部隊的實力也降低了不少。
從大別山出來之后,中野并未第一時間和華野會合,而是決定先發展一下自己的實力。淮海戰役正在策劃中,暫時還不會發生。
而中野出來之后,杜聿明就想利用兩軍還沒會合的機會,直接牽制中野,進攻華野。他們有兵力優勢,就算做不到全殲華野,殲滅一部分還是能做到的。
杜聿明想得很好,他準備將自己的計劃告訴老蔣。誰知老蔣根本不聽他的計劃,而是將他送到了東北,讓他將東進兵團撤回來。
沒辦法,老蔣在東北投入了太多的兵力,如今被東野滅得差不多了,有戰斗力的只剩下東進兵團了。
要是東進兵團也被東野殲滅了,國民黨在東北那可就是全軍覆沒啊!東進兵團可是還有幾十萬的兵力,老蔣可舍不得讓他全軍覆沒。
老蔣舍不得,杜聿明這個救火隊長就要及時出手了。老蔣將杜聿明放到東北戰場之后,杜聿明就沒有心思摻和淮海這邊的事情了。
因為東北那邊正打著呢,遼沈戰役已經步入尾聲了,東野不會簡單將東進兵團放過的。杜聿明想要將東進兵團帶走,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走了之后,國民黨這邊就將主力部隊沿隴海路排開,擺出了一個一字長蛇陣。當時國民黨可沒想過自己會失敗,他們覺得自己的實力還很強大。
他們擺出這個陣,要是自己主動攻擊沒問題。但此時華野大軍南下,這個陣型根本擋不住,國民黨統帥部瞬間就慌了。
昏招頻出的老蔣
當時華野和中野同時動手,華野負責徐州、中野負責中原。國民黨統帥部慌亂過后,很快得出結論,戰場要以徐州為核心作戰。
所謂守江必守淮,圍繞徐州作戰絕對沒問題。只要聽他們能將兵力集中起來,都集中到徐州作攻勢防御,華野大軍很難拿下徐州。
但計劃是這樣計劃的,執行起來卻不是這樣執行的。因為各兵團之間互相看不慣、互相排擠,各兵團的行動十分緩慢。
而就在這時,統帥部發現中野正在向華野靠攏。這下糟了,要是讓中野和華野合并到一起,那可就真的回天乏術了。
眼看兩大野戰軍即將匯合,國民黨內部認為,應該將中原和徐州交給一個人指揮。何應欽提議讓白崇禧指揮,因為劉峙能力不夠,挑不起重擔。
白崇禧可是在大別山將中野差點逼得走投無路,他的能力很明顯要比劉峙強。而對此種情況,白崇禧也有應對之策。
然而何應欽的建議,老蔣是絲毫不聽,反而堅持要將華中戰區一分為二。他在徐州設了一個“剿總”,在華中又設了一個“剿總”。
劉峙擔任徐州“剿總”司令,華中“剿總”司令一職則被安排給了白崇禧。白崇禧當然不樂意,他很清楚這樣做不行。
徐州作為攻勢的起點可以,但要是戰事不利,國軍處于守勢,徐州就不行了。因為此地易攻難守,要不然當初抗戰的時候,李宗仁也不至于主動放棄徐州。
他認為只有聯合指揮,將總部設置在蚌埠,才能在這次戰斗中獲勝。因此他向老蔣直陳自己的意見,誰知老蔣根本不聽。
老蔣為什么不愿意聽他的意見呢?因為當時國民黨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競選副總統。當時競選副總統的人,有李宗仁、程潛、孫科等人。
老蔣屬意孫科,因此惡意打壓程潛。程潛生氣了,直接聯合桂系,將李宗仁送上了副總統的寶座。
李宗仁和老蔣可是政敵,白崇禧又和他關系密切。在這種情況下,老蔣對白崇禧厭惡至極,根本不愿意聽他的任何建議。
因此,老蔣才布置出了這么愚蠢的十字陣。而這個十字陣的出現,也昭示著淮海戰役的結局。劉帥看到這個十字陣后非常高興,白崇禧為避戰遠走上海。
最后,淮海戰役以我軍的勝利而結束。不管是杜聿明還是白崇禧,不管他們有多厲害、多聰明、多有能力,只要有老蔣這樣的上司在,一切都沒有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