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下的集中擺攤到線上的長時段咨詢,從學校的全年級宣講會到家長尋求的個性化“問診”。連日來,本年度高考升學咨詢成為應屆考生和家長忙碌的一件重要事情。
一方面是招考專家給出“認真比對、仔細斟酌、合理定位”的建議,另一方面是家長對高校專業的理解偏差及認知盲區。那么,怎樣才能為考生找到一條最佳升學路徑呢?
既看專業更看出路
2025年上海高考招生政策在延續改革方向的基礎上,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興專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生物醫學工程等受到熱捧。例如,一些高校的機械工程專業增加了智能制造方向,會計學專業融入了大數據分析課程。
“很多家長還是憑老經驗選擇專業。沒想到吧,這幾年幾乎所有高校的數學院系都是報考熱門。”華東師大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熊斌說,有些家長至今還抱有偏見,認為“學數學有什么用”,覺得數學專業就是培養“數學家”“數學教師”或與“計算”相關的專門人才,這都是誤解。數學是理工類、金融類、人工智能類、信息技術類等很多專業的基礎學科。現在之所以報考數學系的考生多了,說白了就是看中它的“出路”——就業比較好。因為學數學的人轉型快,專業口徑比較寬,適合很多崗位。
理性看待專業前景
“報考師范?將來人口減少,生源會斷崖式下降,教師還能保住飯碗嗎?”家長的焦慮在上海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王健看來,是對師范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誤區。他說:“在上師大本年度的就業中,語數外物理化學等中學段專業的本科、研究生畢業生供不應求,而且預判這樣的就業熱度將持續至少十年。因此,師范專業的就業仍將保持較高吸引力。此外,現在中小學45人的大班額將自然過渡到中小規模的班額,1比13的師生比也將過渡到1比10左右,這意味著教師職業依然有著穩定的前景,但也意味著教育行業對教師人才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教師隊伍需要實現從‘規模驅動’向‘質量驅動’的根本轉變。”
與“孩子想當教師,父母缺乏信心”類似,每到高考,在很多家庭里的確會存在家長與子女對專業前景的反差性認識。對此,高校的招考負責人紛紛給出建議,在專業選擇方面,考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學科和職業規劃。同時,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選擇具有發展前景的專業。例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旺盛,但也要注意該領域競爭激烈,對學生的數學、計算機等學科基礎要求較高。此外,多關注一些新增專業和招生計劃調整的高校,從中很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機會。
小眾賽道“性價比”高
咨詢現場,常有高校向考生家長推薦一些招生類型比較小眾或個性化較強的升學路徑。這是指那些需要單獨考核后具備報考資格才能報名的招生類型。比如綜合評價招生,包括綜合評價批次和提前批次里按照綜合評價方式的招生。市教育考試院解釋,提前批次里按照綜合評價方式招錄的考生,須按照擬報考高校的安排參加學校組織的考核,一般以“校園開放日”等形式開展,考查內容由各校根據自身辦學人才培養定位需求決定,考生可查閱招生高校綜合評價招生簡章。再比如,有些招生路徑需要考生有較強的身體素質,主要以空軍招飛、民航招飛,軍事院校招生、公安院校招生、消防院校招生等類型為主,這些均在本科提前批次進行。
有高校招生負責人說,對于個性特長十分突出且綜合成績也很優秀的學生,家長的眼光一定要放遠,不要僅拘泥于傳統的“裸考”路徑。再有,像招飛、招空以及軍事院校,對于年輕人的錘煉、對于將來就業,都是十分有利的。
對于一些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考生來說,“在家門口留學”是他們走小眾化高考之路,進而實現彎道超車的又一個不錯選擇。據來自市教育考試院的消息,近年來中外合作及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也越來越受到考生和家長的關注。這些高校構建了“高考成績+校測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采用綜合評價方式且在滬招生的高校包括上海紐約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昆山杜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報考這類高校的高考成績需達到本市特殊類型招生控制分數線,約500分左右,有業內人士稱“性價比”還是蠻高的。
原標題:《高考志愿,選熱門還是選熱愛?》
欄目編輯:馬亞寧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