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某個清晨,紫禁城還籠罩在薄霧中。
31歲的和珅捧著賬本,跪在養心殿的青磚地上。剛剛升任戶部侍郎的他,正在向乾隆匯報江南水災的賑災款項。
皇帝突然發問:“去年內務府的貂皮虧空了三成,你怎么看?”和珅眼皮都沒眨:“回皇上,不是虧空,是奴才把陳年霉變的皮子燒了,折價換了五千石糧食存在通州?!鼻∶庵感α耍@個出身滿洲正紅旗的小伙子,總能從錢眼里變出銀子。
誰也不知道,此刻的和珅懷里揣著剛收的鹽商“孝敬”,足足五萬兩銀票。
但就是這個日后被稱作“史上第一貪”的人,卻給中國留下了件比銀子更值錢的寶貝。
庫房里的意外發現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和珅兼任《四庫全書》總裁官。某日他到翰林院巡查,見幾個老學究圍著一堆發霉的竹簡吵架。
原來這是從寧波天一閣運來的宋代《營造法式》,記錄著失傳的建筑技藝。
國子監祭酒搖著頭:“這些匠人之作,難登大雅之堂。”和珅卻蹲下身,撿起片竹簡細看:“這上面畫的斗拱樣式,和圓明園的‘萬方安和’倒有幾分相似?!?/p>
三日后,乾隆案頭多了份奏折:“臣請另設‘匠作輯錄’,專收歷代工匠秘籍?!敝炫聛頃r還帶著墨香:“準奏,著和珅督辦?!本瓦@一句話,救下了三百多冊即將被扔進灶膛的珍貴文獻。后來梁思成研究古建筑時感嘆:“要不是和珅當年硬塞進《四庫全書》,我們連佛光寺的梁架都看不懂?!?/p>
琉璃廠的秘密交易
嘉慶元年(1796年)元宵節,和珅的轎子悄悄停在西琉璃廠“文淵閣”后門。
書商老馮捧出個錦盒:“大人,這是宋版《木經》,講造橋的孤本?!焙瞳|翻開泛黃的書頁,上面畫著虹橋結構圖,正是汴京清明上河圖里那種飛橋。他掏出張銀票:“八千兩,夠你兒子捐個知縣了?!?/p>
這些被傳統文人瞧不起的“奇技淫巧”,成了和珅最上心的收藏。他在奏折里寫:“匠人之智,實乃國家筋骨?!边@話傳到軍機處,老臣阿桂嗤笑:“和大人怕是收書商回扣收糊涂了。”但正是這些“筋骨”,讓后來的詹天佑能參照元代《河防通議》修京張鐵路,讓故宮大修時能找到清初《工程做法則例》。
抄家清單里的寶藏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八,凜冽寒風中,抄家的官兵沖進和珅的恭王府。
管家哭喪著臉交出鑰匙:“藏書樓在花園東角。”當士兵們砸開銅鎖,所有人都驚呆了,三層小樓里整整齊齊碼著兩萬六千冊書,全是農書、醫典、工法。
最珍貴的是一箱用油紙包著的圖紙:宋代《武經總要》的火器圖、元代《熬波圖》的制鹽法、明代《天工開物》的初刻本。抄家大臣綿恩捧著本《泰西水法》直冒冷汗:“這要是按謀逆罪論處...”嘉慶皇帝卻深夜召見史官:“這些雜書,單獨造冊保存?!?/p>
穿越時空的饋贈
2003年,國家圖書館修復一本清代《匠作則例》,發現內頁夾著張當票,正是和珅親筆:“典銀五百兩,贖期三年?!痹瓉懋斈隇榱吮W∵@些“無用之書”,他竟偷偷典當了皇上賞的孔雀翎頂戴。
如今我們用的都江堰、逛的蘇州園林、吃的宣威火腿,哪樣沒有這些古籍的影子?就連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都得感謝和珅當年從民間搜羅的《瘧疾方論》。
北大歷史系教授說:“和珅貪的是銀子,留給我們的卻是打開文明寶庫的鑰匙?!?/p>
在故宮博物院檔案庫,有本特殊的《四庫全書》分冊,封面鈐著“和珅恭藏”印。
管理員說每次翻到記載宋代火藥配方的頁面,總會聞到淡淡檀香,那是和珅為防止蟲蛀特制的熏香。
兩百多年過去了,當游客們指著展柜里的金絲楠木家具感嘆“和珅真貪”時,這些靜默的典籍仍在訴說另一個故事:有個貪官,曾拼命守護過中華文明的基因。
青史留痕
1. 和珅主持增補的《四庫全書·子部》收錄科技典籍412種,比原計劃多出三倍
2. 恭王府藏書樓“慶頤堂”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5年故宮大修時,70%的工藝參考了和珅保存的匠作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