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診療中,小腦萎縮患者常被不受控制的震顫、平衡障礙深深困擾。許多患者長期依賴西藥控制癥狀,卻忽略了中醫辨證調治的可能。今天要分享的,正是如何用一味常見的炙甘草,輔助改善小腦萎縮患者的陽虛型。
小腦萎縮的陽虛病機
臨床上,許多小腦萎縮患者除共濟失調外,常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步態不穩、大便溏稀等表現。從中醫角度看,這類癥狀多與脾腎陽虛密切相關。腎陽虧虛則髓海失養,脾陽不足則肌肉失溫,最終導致筋脈拘攣、震顫不止。而炙甘草的妙用,正可從此切入。
炙甘草的“溫陽復脈”之效
炙甘草性甘溫,歸心、肺、脾、胃經,經蜜炙后溫補之力更強。《本草備要》記載其能“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尤其適合陽氣虛弱、脈絡失養的病證。對于小腦萎縮患者:
- 溫補脾陽:改善四肢冰冷、乏力便溏,為肌肉活動提供能量;
- 益腎通督:輔助腎陽升發,促進腦髓滋養;
- 緩急止顫:甘味能松弛筋脈,減輕震顫和肌張力障礙。
醫案分享
患者男性,58歲,小腦萎縮確診3年,步態不穩加重伴雙手震顫,無法持筷。自述常年畏寒,夜尿頻多,下肢浮腫。舌淡紫、苔白膩,脈沉細。辨證屬脾腎陽虛兼瘀阻絡脈。
調理方案:
- 主方:以溫脾加減(含附子、白術、肉桂等);
- 關鍵輔佐:每日以炙甘草,配合主方服用;
作用機制
該患者的震顫和共濟失調,本質是陽氣虛衰無法濡養筋脈與腦髓。炙甘草通過兩方面起效:
- 協同溫陽藥:增強附子、肉桂的溫腎效果,促進陽氣通達四肢;
- 獨立調節:甘草中的甘草酸能舒緩神經肌肉興奮性,減少不自主震顫。
注意事項
- 辨證為先:炙甘草適合陽虛患者,若見口干舌紅、便秘等熱象則不宜;
- 禁忌人群:高血壓、水腫患者需慎用,避免鈉潴留;
- 組合用藥:單味藥力有限,需配伍補骨脂、巴戟天等加強療效。
小腦萎縮雖屬疑難病,但中醫從“陽虛生風”論治常有意外之效。炙甘草作為藥食同源之品,若能合理運用,可為患者提供一種安全溫和的輔助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