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自貿3.0談判大功告成之際,菲律賓不甘寂寞又在南海搞出了聲響。
據中國海警局消息,菲律賓兩艘公務船于21日在鐵線礁附近環繞,并趁機闖入我領海,一舉登島。中國海警迅速行動,處置行動不限于水炮攻擊。在處理過程中,雙方發生了撞船。
但在菲律賓方面的口徑中,劇情卻被“美化”成另一版本:登島的不是公務船,而是所謂“科考船”;中國不是正常執法,而是“暴力水炮襲擊”。還稱有人員本來準備科考采樣的,卻因此受傷。種種說辭顯然是在為接下來的賣慘工作做準備。值得注意的是,這起事件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中國海警發動水炮攻擊后,菲海岸警衛隊發現兩艘在周邊巡航的美艦,滿懷希望地尋求幫助,卻得到“沒有授權不能參與”的回復,直接把菲律賓的“幻想”潑了個透心涼。
關注國際新聞的朋友都知道,菲律賓這種“先行挑釁,后賣慘”的套路遠不是第一次用了。比如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非法坐灘風波。這件事本質上是菲律賓在1999年故意擱淺的一艘二戰時期的老舊登陸艦,那會兒就打的是釘子戶算盤,即通過破船變哨所的招數,賴在礁上賴出“主權”。
最近兩年菲律賓方面套路升級了,通過各種花招,愣是把這破船包裝成了“英雄堡壘”。每年的圣誕節前后,菲律賓海軍特地組織記者登船,還大張旗鼓地宣傳說:“圣誕節不能讓士兵孤獨過節,要把補給送上仁愛礁”,“慰問前線、送溫暖”,甚至還有什么“士兵與海共舞、點燈祈福”的畫面,搞得比春晚“大家一起包餃子”都要感人。
這次鐵線礁也是同樣的招數,只不過套路有了一點升級,稱公務船是科考船,登島是為了科學研究。這就讓人啼笑皆非了,試問哪個國家的科考隊,帶著海警、掛著公務船旗、還繞著中國海警走蛇形進島?
其實,菲律賓這次尷尬的點不是被中國海警船用水炮澆頭,而是美軍的冷眼旁觀。有消息稱這兩艘美艦隊分別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給菲律賓的回應是“沒有授權不能參與”。言下之意是:我們不想被牽扯進去,因為你和中國打第一槍。
這多多少少有些諷刺了。從法律條文上說,美菲共同防御條約是適用于中菲摩擦的。按照美方自己的說法:菲律賓在南海的海岸警衛隊、公務船,如果被“武裝攻擊”,理論上是可以觸發該條款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美方的做法顯得異常謹慎。菲律賓請求美艦支援,但美艦卻以“無授權”為由頭,婉拒出手;
關于中菲南海風波,美方發言人最多也就是“譴責中方行為”“重申條約適用范圍”,但一直回避“是否動用武力”這個問題。這是為何?
第一,相比臺海、日韓,美方對菲律賓的地位是“邊緣盟友”。南海是對中國的牽制點,不是真正要為菲打仗的理由。第二,美方心里清楚,菲律賓某些極右翼政客,有意利用南海島礁沖突挑釁中國,以此牟利,美國不想被拖進沖突的第一線。換句話說,美國可以用菲律賓,但不會為菲律賓流血。
那么,回到我們標題的觀點,這次或許會在中國主權收復史書上記上光輝的一筆。
從戰略角度看,鐵線礁這次事件不簡單。它的地理位置靠近仁愛礁,是南海“灰色地帶博弈”的一關鍵節點。如果菲律賓在此地又成功坐下了一艘船,可以預料又會把該船變成軍事哨所,一旦事成,對我們來說清理代價更高。
所以這一次,中國海警出手非常果斷,除了水炮,還有包括“攔截、驅離、示警”在內的全套動作。與其說是驅趕,不如說是在提前定調:“鐵線礁的紅線,不容突破。”
這就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南海,是時候該“清賬”了。最近幾年,中方在南海的管控行動,從以前強調“克制、溝通、管控分歧”,現在開始強調“反制、懲戒、塑造局面”,彰顯我方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堅定不移,立場日漸強硬。
鐵線礁事件,很可能只是個開始。如果菲律賓還想在南海繼續唱曲,那中方不排除在哪次演習中順勢把舞臺收回來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