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善(湖北)
【作者簡介】
劉益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長江文藝》雜志社原社長、主編、編審,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發表小說、散文、詩歌600余萬字,出版詩歌小說散文紀實文學作品38部。詩歌獲《詩刊》優秀作品獎、《詩選刊》年度詩人獎、方志敏文學獎詩歌類大獎、第六屆中國長詩獎;小說獲湖北文學獎、漢語女評委獎;散文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與全國奮斗杯散文獎,有詩文譯介海外并選入中小學課本。
參加北京一個讀書征文,平臺按語為:“此文內容豐富,殊為難得,實為一位著名老作家‘現身說閱’,給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們的一份厚禮。新時代,新閱讀,但說到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認真閱讀,堅持閱讀,深入閱讀,總是第一位的!謝謝作者!非常感謝!”
——劉益善
我今天說讀書,你們天天都在讀書,老師教大家讀,而且要讀三年或四年或更多年。但我說的讀書,不光是指你們讀的機械專業書、電子專業書、建材水利專業書,我所說的讀書,主要是指社科文學類的書。我覺得這些書你們讀的時候,可以悟出些人生的道理來的。我舉兩個極端的例子。2013年上海復旦大學發生一起投毒案,該校醫學院2010級研究生黃洋中毒身亡,投毒者是室友林森浩。林森浩為什么投毒呢?他說他看不慣黃洋,決定投毒是出于愚人節整人的想法。林森浩被判死刑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段時間在讀文學經典,過去由于理工科的書讀得太多,思維太直,不懂得拐彎,做事不計后果,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犯下了死罪。要是過去多讀些人文社科類書,我也許不會這樣干。”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馬加爵,云南大學化學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被同學看不起,產生自卑心理,竟錘殺4名同學。對于殺人動機,馬加爵的心靈表述是:“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覺得不知道該怎么生活下去了。”這種“有點想不開,恨他們就殺人”,是不是一種極端?
如果林森浩、馬加爵不是學的理工科而是學的文科,或者是學了理工科,但平時讀了許多的社科文學類經典作品,思想開闊,善于思考,能辯證地看問題,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追求,有完整的人格修養,我想是他們是不會制造這樣的悲劇的。
2007年諾貝熱文學獎獲獎者英國作家多利絲·萊辛曾對中國作家趙麗宏說:現在英國高學歷的野蠻人越來越多了,這些人有碩士、博士頭銜,他們懂得現代最精密的技術,但是他們沒有感情,他們冷漠,為什么?因為他們從來不讀文學作品。多利絲·萊辛的話,應該可以解釋林森浩、馬加爵的現象。俄羅斯作家契科夫說過:大學培養各種人才,包括各種蠢才在內。契科夫說的蠢才就是指林森浩、馬加爵這樣的人。
我們要讀書,讀書能樹立人生的目標與理想。人生有明確而遠大的目標,就是追求成功的人,是社會精英。社會需要精英,社會精英多,這個社會才會進步前進。讀書,能使人有目標,能使人成為社會精英與優秀者。我讀到過湖北仙桃市稅務局的一個員工的讀書體會,覺得他說得很好。他說:讀書不能改變人生起點,但能改變人生終點;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
美國民間公益事業的創始人卡耐基,他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鋼鐵大王,是美國的富翁。他家里窮,十三歲時失學,當一個小郵差,給人送信。當地有個退伍的上校,按我國軍銜推算,是個團長吧,退伍后辦了個小小的圖書館,把自己收藏的400多冊文學名著拿出來,向窮孩子們開放。小郵差(我們如今送快遞的,郵遞員)每個周末去借書,從此愛上了讀書,讀的書品味很高,一開始就讀世界名著。卡耐基在自傳里說:“我永遠感激上校的充滿智慧的慷慨,是他培養了我對文學的愛好和品位,這是我最寶貴的財富,即使用人類所有的錢財來交換,我也不愿意。”卡耐基通過讀書樹立了遠大的目標,后來成為鋼鐵大王,就把錢捐出來做慈善事業。現在美國的富翁,包括比爾·蓋茨這樣的人,他們做慈善事業都是向卡耐基學習的。
我國現代文學的大師沈從文,寫過《邊城》《湘西筆記》等許多優秀作品,像魯迅先生一樣,是因為去世了,才未評上諾貝爾文學獎的。同學們可能對他的作品不是很熟悉,也可能看過《邊城》的電影,但大家知道湘西有個鳳凰縣,鳳凰縣有個沈從文。現在鳳凰的旅游很火,是因為有個沈從文。當然鳳凰還有個畫家叫黃永玉,黃永玉叫沈從文表叔。沈從文的作品,解放后被屏蔽了,說他是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東西。但在海外,有許多漢學家研究沈從文成了大學問家。
沈從文出生在湘西鳳凰,讀了幾年私塾(相當于小學畢業),就在軍閥隊伍里混。看到軍閥濫殺無辜,他不愿意一生就這么混過去,決心跳出湘西那個小圈子,獨闖北京去求學。他報考北大,以他小學畢業水平,當然不會被錄取。后來考燕京大學被錄取了,卻沒錢交學費。他住在小公寓里,欠房錢,欠小飯鋪的伙食錢,他不斷到老鄉那里去蹭飯吃。冬天,他穿著南方的夾袍子在沒有火爐的公寓里讀書,學習寫作,向報刊投稿,希望得幾塊錢的稿費過生活。沈從文讀了許多書,他的目標很明確,當作家。餓著,凍著,經常被房東趕走,但他矢志不移,最后得到現代文學的另一個大家郁達夫的幫助與支持,終于成就了一代大師。新中國成立后,沈從文改行做文物研究,寫出了巨著《中國服飾史》。
我曾經采訪過武漢的兩個院士,一個是劉經南,大地測量與衛星導航專家,中國GPS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文革”期間畢業分配到湖南煤炭地質隊到深山野林里找礦,從山上摔下來差點沒命了。在艱苦的環境里劉經南一直不放棄,堅持讀書,讀《紅樓夢》,讀英語,讀專業書,后來考取研究生,成了大地測量與衛星導航專家,還擔任過武漢大學的校長。
另一個是鄧子新,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學家。鄧子新出生在湖北房縣農村,少時在山里放牛、挑窯,干各種農活。少年鄧子新,在農村一邊勞動一邊讀書,絕不放棄心中的理想和追求,1978年考上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后出國進修,在微生物研究方面創造世界性成果,是DNA第六種元素的發現者,現為武漢大學藥學院教授,國家實驗室主任。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從哪里來的,從讀書中來,當然也從實踐中來,但讀書,使人擁有力量,這是必然的,肯定的。
在這里,我先講講我自己的經歷與故事。我從我自己說起,這并不是說我是個多優秀多成功的人,只是想來個現身說法。我出身在農村,自小喜歡讀書。鄉村的書很少,小時候最痛苦最饑渴的事是沒有書可讀。我到處找書讀,在路上撿到一張有字的紙,都要從頭到尾讀完。我從我們村子以及周圍的村莊里找書讀,我給他們無償勞動,我和他們套近乎,我給他們裝孫子,目的就是從他們手中借到書讀。鄉下有說鼓書的人,夜晚在隊屋里說長篇大書,有《說唐演義》《薛仁貴征東》《劉子英打虎》《小五義》等等,我夜夜都去聽,我是無數個鄉村夜晚書場里最小的聽眾。我少年時在鄉村讀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書,保爾·柯察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亞瑟《牛虻》這兩本書中的主要人物,那種奮斗精神影響了我一輩子。我小學中學的語文成績好,作文寫得好。上中學時中午從來不休息,到閱覽室讀各種雜志。小學三年級第一次到武漢,看到小書攤,不愿意走,大人給一毛錢,我坐在書攤邊讀一天娃娃書。“文革”開始,回鄉當知青,不愿沉淪,學習寫詩寫節目,當民辦教師,在縣里的雜志上發作品。在鄉村,我的人生目標很明確:當一個作家或編輯。
1970年底,大學工農兵學員招生開始了,我被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分配到華中師范學院生物系讀生物。但是,我的理想是當作家或編輯,我希望上中文系。我向招生的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得不到同意,他們要我服從分配。
那時我不敢再說什么了,準備到華師讀好生物,將來當個中學生物老師。就在我失望之際,一個機遇到來了。武昌縣新屋公社有個婦女叫程光桃,她家是1952年江青在新屋鄉搞土改時住過的地方。1970年代,江青很紅,當地就把程光桃看得很重要。招生的老師說,江青培養的土改根子一定支持工農兵上大學,要在我們這些學員中挑一個人,去采訪程光桃,寫一篇文章。招生的老師向大家問了三遍,沒有人應聲,最后我就地站起來說:我去寫。
我采訪了程光桃,其實程光桃與江青沒有什么瓜葛,她是一個有故事的農婦。程光桃的經歷和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樣,非常悲慘。我的文章沒有寫江青,我寫了程光桃這個人。我的文章招生的老師看了后,說這孩子不上中文系可惜了。于是就在入校前的一夜,招生老師把我由華師生物系改到華師中文系。
我在華師中文系學習非常努力,在學校時就在《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發表文章。中文系畢業后,我分配到《長江文藝》做編輯,一直做到社長主編,而且做了一輩子。我編余寫作,詩歌小說散文非虛構作品都寫,我出版了書,我獲了獎,我既是編輯也是一個作家,我的理想和目標達到了。我常想,假如我不讀書,我沒有寫作能力,我就沒有辦法寫好農婦程光桃,招生的老師就不會讓我上中文系,我上不了中文系,就沒有我做編輯與作家的人生,我的人生,是讀書改變的。
我再說我們湖北的一位科學家,中國測繪遙感界和湖北省唯一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李德仁。1963年李德仁本科畢業于武漢測繪學院,當年報考研究生,但檔案里有一份莫須有的材料,他失去了資格,被取消了研究生,他考試科目三門,兩門滿分,一門99分。之后他被下派到航測隊、干校、水泥廠、研究所當工人、炊事員、技術員,干過攪拌泥工,送建筑材料,種水稻、扛包等活路干了15年。在這人生的低潮期,他從沒放棄學業與讀書。雖然每天工作十分勞累,條件非常艱苦,但他仍然利用晚上和休息時間讀書,學了許多新知識,尤其是英語。因為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不能公開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李德仁就自學背誦英文版《毛澤東選集》。1978年,39歲的李德仁終于等來了國家恢復研究生的招生,他考入了武漢測繪學院,回到了母校,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后又赴德進修。李德仁用自己的才智與努力,取得了矚目的成績。1982年,他首創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李德仁方法”。1983年,他轉入斯圖加特大學,用兩年半時間完成了博士學位的課程和論文,他的博士論文,被權威專家稱為解決了測量學上一個百年未解的難題。
是什么使李德仁院士能在測量與遙感學方面做出了這么大的成就,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從哪里來的,讀書來的。
經濟學家梁小民,原任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曾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研究,出版譯著、文集50余種,現任清華大學等多所大學的EMBA項目的特聘教授,國務院特邀觀察員。梁小民有句話說,“多讀書絕不會吃虧。”他1962年上的大學,畢業時文革開始,他去了黑龍江林區。那時讀書無用盛行,學校停課,但梁小民堅信文化知識在任何時代都不能少。他勞動之余,堅持讀原著,自學英語,批法批儒時,他就讀那些作為批判用的法家儒家著作。后來他從林區到北京考研究生,考到最后一門,教室里只剩他一個人。“別人都不讀書,就你讀,你絕不會吃虧。” 他擁有了知識的力量,那就能只他一個人考上研究生。他說,1978年那批考研究生的人,到今天成為卓越大家的,都是愛讀書的一幫人。
人的性格決定人的命運,有句話說“性格即命運”,是真理。人生要有陽光和快樂,一個陽光的人,對他的待人接物,對他的事業成就,對他的個人生活,都能起到巨大作用的。你心里有陽光,你給予別人的也是陽光溫暖。
有一年,我參加一個城管文化論壇,碰到一個接待我的女城管,她是湖北經濟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參加事業編制考試當上城管員。她的笑容,她的文質彬彬,她在管理那些小商小販時,是耐心細致講道理宣傳政策,她的管理效果比那些一呼二吼三掀攤子四動手打人的城管效果是決不一樣的。我在論壇發言中提出了一個陽光城管的理論,得到會議主持者的認同。
我兒子是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他很喜歡讀書,而且喜歡讀社科類書,他把金庸、古龍的書讀了個遍。他是個陽光的孩子,在北京單位踢足球時把右腿踢斷了,調回武漢后在單位打籃球,把左腿腳后跟腱弄斷了。他住在武漢陸軍總醫院里,許多親戚朋友去看他,有個搞電視攝像的一個叔叔去看他,出來后對我講,你兒子很陽光。為什么,因為他躺在醫院里,很樂觀,配合醫生治療,拄雙拐下地鍛煉,傷筋動骨一百天,他在兩次傷腿養傷的日子里,從不悲觀。第一次,他一個人在北京,后期回宿舍養傷,拄拐上廁所,摔倒了,周圍沒人,他硬是爬回了宿舍。拆取鋼筋時,醫生一拉,他大叫一聲,那鋼筋就抽出來了。他不怕痛不怕寂寞,有一種樂觀的心態在支撐著他。如果一個人,總是悲嘆命運的不公,挑剔別人對他不好,處境不好,這樣的內心世界,就是沒有陽光,這樣的人,書肯定讀少了。
讀書,讀好書,愛讀書的人,內心就會充滿了陽光,腹有詩書氣自華,心里有陽光,世界就燦爛,就熱愛生活。經典作品,優秀的書籍,我們越讀就越覺得生命遼闊。偉人們的榜樣,他們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感染了我們,我們受其熏染,得到啟發,精神境界提高了,正確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我們自己也陽光起來,心態得到極大的改變,我們就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世界。心有陽光,悲觀、失望、自卑、畏懼等等一切陰暗的情緒被陽光照過,就會有一片光明。
想想看,那些有成就的人,他們在人生低谷時是怎么生活的,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成功者,是他們心有陽光。徐遲百年誕辰時,我寫文章紀念。這位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的開山者,毛澤東曾為他題過“詩言志”三字。他在干校時,成天放牛。在放牛時,他讀資本論,他研究《紅樓夢》。當他從干校解放出來,先讓他退休,后來又莫名其妙地讓他到創作室工作,他就寫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刑天舞干戚》等一批中國科學家的報告文學。耀眼于中國文壇。
梁小民在勞動時讀英語版《毛澤東選集》,李德仁在下放15年中不放棄專業,他們心中有陽光。
英國的吉本說:“對書籍的愛,是我一生的驕傲和榮耀。即使將所有的印度寶石跟我的藏書交換,我也不樂意。我的藏書室,是我著作的依據和最大的生活樂趣。”
我覺得我這么多年,遇到快樂的事情不少,但我遇到快樂最多的還是書。小時候,少年時,當我費盡力氣終于借到一本我喜歡的書時,那種快樂現在想起來還有余味。當我通過幫知青勞動燒火挑水,取得他們的信任,得到他們的一批書讀時,那種喜悅是無窮的。
我曾有多次淘書之樂,我寫過兩篇文章。一次在湘西鳳凰茶峒沈從文寫《邊城》的小鎮,淘到一套中華書局出版的三大本《宋人軼事匯編》,只3元多錢。一次是在鶴峰新華書店,碰到處理舊書,我淘到(清)閑齋氏《夜譚隨錄》,岳麓書社;徐一士編著《一士類稿 一士謅薈》,文獻書目出版社;(明)洪*編《清平山堂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宋)方勺《泊宅編》,中華書局;張潮輯《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英)邁位?沙克利《世界野人之謎》,廣西人民出版社;(美)雷特蒙?A?穆迪《瀕死體驗》,上海三聯書店;(蘇)斯?阿列克塞葉維奇《戰爭中沒有女性》,昆侖出版社;(美)杰克?倫敦《熱愛生命》,人民文學出版社;(臺灣)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三環出版社;秦牧《翡翠路》,上海文藝出版社;周梅森《莊嚴的毀滅》,江蘇文藝出版社。數了數,一共12本書,才要16元多錢。望著這堆書,我只有快樂,種種的淘書樂趣使得我生活里充滿了陽光。
現在我退休了,待在書房里,一杯清茶,讀一本喜愛的書,心靜,思遠,寫作,是一種精神享受,我是多么的快樂啊!
圖文統籌:李武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