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劃破碧波,粽香纏繞時光。
當端午的跫音還在云端輕叩,
珠海的街巷已悄然飄起粽香幾縷,
似有還無地鉆進過往街坊的鼻腔,
仿佛在溫柔提醒:
又到品嘗粽子的美好時節了!
在我國,
粽子口味豐富多樣,
北方偏愛甜粽的綿密,
南方喜愛咸粽的豐腴,
而老廣,
始終鐘情于那一份獨特的非遺美味
——蘿兜粽。
蘿兜粽是唐家灣茶果之一,
2010年,唐家灣茶果被列入
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蘿兜粽名字的由來,
源于其天然“外衣”——蘿兜葉,
這種在唐家灣一帶常見的植物,
也被稱為“蘆兜” 或 “露兜”。
蘿兜葉有特殊的清香,
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早在百年前,
唐家人就已經選用它來包粽子。
今天,
讓百年老店唐家麥記餅店的
第四代傳人許葉陽師傅帶著我們,
感受一下這口地道的端午風味。
許師傅介紹,
蘿兜粽用料看似簡單,
工藝卻頗為講究。
蘿兜葉與咸水草,
需要提前煮軟。
看似普通的糯米和紅豆,
還要提前泡好、拌鹽。
還需要準備好整顆咸蛋黃,
秘制調料腌制的五花肉,
包扎的手藝,
更是藏著不少門道
STEP.1
蘿兜葉去刺→水煮→卷筒
塑造獨特長身粽型
剛摘下來的蘿兜葉,
需去刺、壓平,直到葉面光滑,
再入鍋煮至深綠變軟,
最后洗凈、晾干備用,
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考驗耐心。
接著卷葉成筒。
許師傅用特制長條形模具,
將葉片沿著模具一圈圈纏繞,
每圈需重疊一半以防漏餡。
待葉片一路 “攀爬” 到模具底端,
他利落地剪去多余的部分,
再用夾子固定。
隨著模具輕輕抽出,
一個圓筒形粽殼便立在掌心,
最后用夾子將頂端輕輕一夾,
仿佛給這粽殼戴上帽檐。
STEP.2
填餡要滿,捆綁要緊
成就蘿兜粽獨特口感
緊接著,
葉師傅往粽殼里交替放入糯米紅豆、
咸蛋黃和五花肉。
許師傅提醒道:
“每放一層糯米紅豆,
需要用筷子戳一戳,
這樣蒸出來的粽子才不會松松散散。”
餡料填滿后,即可封口。
只見許師傅將粽殼兩端起角封頂,
雙手壓緊粽身,
再用兩根咸水草緊裹三圈,
這樣壓出來的粽子口感更有韌性。
STEP.3
烹煮留香
有些味道需要 “等”
捆綁好的蘿兜粽,
需經過8個小時的中火熬煮,
再關火悶上一晚,
讓各種食材的香味充分融合。
蒸好的蘿兜粽,
吃上一口,糯米軟糯,
五花肉肥而不膩、咸蛋黃沙軟流油,
還有那股蘿兜葉的清香,
讓人念念不忘。
若你沒時間動手,
百年老店唐家麥記餅店,
便是尋味端午的好去處。
在談起自家手藝時,
許師傅的眼中閃著光,他介紹道,
我們始終堅持手工包制蘿兜粽,
每年農歷三月就開始備料,
選用本地新鮮蘿兜葉和農家糯米,
餡料更是誠意滿滿、品質俱佳,
為的就是讓街坊們
每一口都能嘗到最地道的端午味。
每年端午節前20天,
許家三兄弟便集結人手包蘿兜粽。
“每天能賣出粽子幾百條,
若是生客,不預定怕是趕不上趟,
蘿兜粽只賣到端午節前兩天,
也就是5月29日停售,
提前預訂的訂單早已堆成小山?!?/p>
端午將近,
不妨“復刻”一枚蘿兜粽,
咬一口端午,
當粽香漫過舌尖,
嘗的是手藝,
品的是城市的記憶!
文字/ 陳淑嫻
圖/陳佳哲
視頻 |孟城真 何嘉豪 王裕彤 賈碩 胡志剛
編輯 | 江傳皙、明敏
責任編輯 | 趙思華、藍輝龍
三審/常立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