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Po
“現在中短篇在市場中有著蓬勃發展的機會,更多元化,也更有創新性。”在知乎鹽言故事分論壇上,完美世界影視副總裁劉寧這樣總結當下的影視趨勢。
本周末舉行的知乎“新知青年大會”首日(5月24日),由“鹽言故事”主辦的分論壇,將兩代寫作者推到了同一個敘事坐標上。
活動上,暢銷小說時代寫作至今的作家饒雪漫,與鹽言故事作者代表核融爐、鐵柱子、半裁明月等人同場對談。表面上是作者之間的“代際對話”,實際上卻是兩種文學模式的相遇:從細水長流的長篇創作到高密表達的短篇創作,從紙頁長句到結構閉環,從個人情緒書寫到面向讀者體驗的敘事拿捏。
饒雪漫(右二)對話鹽言故事作者鐵柱子(左二)、半裁明月(左三)
此外,劉寧與編劇唐小藍、王梧緋等影視從業者的加入,也對當下內容形態的變化進行了回應。他們與饒雪漫、核融爐同臺討論,從劇本開發邏輯到觀眾節奏偏好,從故事結構到影像表達,為“短篇+影視”打開了更具實操性的落地通路。
今天的“故事”,已經不再只是一句作家在夜里寫下的喃喃自語,更像是一個個結構緊湊、畫面清晰、節奏強烈、具備開發價值的內容單元。尤其在鹽言故事構建的體系中,短篇已不再是“長篇的前菜”,而是一種獨立完整的敘事語言,并逐漸成為一種新內容時代下的“寫作共識”。
當然,這不僅源于文學寫作方式的演變,也關乎當下整個內容行業的趨勢:劇集更短、信息更快、觀眾對節奏和情緒的感知更精密。
在這種語境下,鹽言故事“順勢而為”,既承接了知乎社區關于現實、身份、社會話題的集體討論慣性,也重構了寫作的出發點和落點,在創作方式、平臺機制和影視轉化之間,一種“新內容生態”已然成形。
而這場活動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破土生長過程中的一個具體剖面。
“其實我一度以為‘作家已死’,但我在知乎看到這些年輕人的作品時,我心里燃起了火苗,文字的力量帶給我驚訝和震撼。”作為暢銷書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饒雪漫的感慨不只是對文學行業代際更替的情緒流露,更是對一種新式創作生態形成的回應。
饒雪漫(中)在知乎新知青年大會鹽言故事分論壇上
這場論壇上,兩代寫作者的對話不僅搭建了一種跨越年齡與媒介的互相觀看,也無意中勾勒出當代網絡文學作者的成長路徑正經歷結構性改變:從個體性出發的“創作孤島”轉向嵌入平臺生態的“共建式生長”。
對話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兩代創作者的不同寫作起點,一邊是從紙和筆開始、靠一本本小說走進讀者視野的傳統作家,另一邊則是從社區發帖、邊寫邊和讀者互動成長起來的新作者,他們不再孤獨地埋頭寫作,而是與平臺、編輯、讀者一起把故事寫出來,再推到更廣闊的受眾里去。就像知乎答主轉變為簽約作者的過程,常常不是從寫完一本書開始,而是從回應一個問題、寫下一段故事就被“看見”了——創作路徑變短了,反饋卻變得更密集、更真實。
這種互動也塑造了他們對寫作的另一種理解方式,即文字中有著更強烈的風格意識和類型定位。
在鹽言故事的平臺生態下,許多作者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讀者辨識度”。就像饒雪漫所說,“兩位作者在我文字的海洋里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那艘船,可能過幾天我在知乎再翻開一篇文章,不用看名字就知道是誰寫的,因為這樣的語言風格是不可復制的,我也相信她們在自己寫作過程當中非常開心。”
這里指的是鐵柱子與半裁明月,一個文風細膩,擅長現代女性成長與掙扎;一個架空古言,節奏狠、情緒足,都是饒雪漫認為文筆很好之余“故事很完整,可以馬上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小說。她們的“標簽感”不是套路,而是一種被社區讀者共同確認的身份,這種身份認同也反過來強化了她們的創作信心。
在這種寫作關系下,作者不再只是“自己完成”,而是在一個成熟完整的系統里被“生成”出來。平臺作為培養皿和協作者,不僅幫助內容被發現、被轉化,還幫助創作者明確自己是誰、擅長什么、該走向哪里。
而核融爐的成長路徑,則進一步驗證了平臺機制對創作者能力提升的具體支持。
“我從來沒想過我的小說會影視化,也沒想過自己會參與劇本改編。”她坦言從知乎寫起的初衷只是“想講一個故事”,如今她的多部作品進入影視開發階段,并且由核融爐本人開始嘗試劇本創作。她的文本風格以情節反轉見長,作品常被稱為“文字迷宮”,具備極強的畫面感與節奏設計感,這也是劉寧選擇與之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說這些作家的成長路徑印證了“社區孵化+平臺養成”的可行性,那么鹽言故事所構建的服務機制,則從內容源頭進一步擴展了創作者的產業參與力。從選題構思、風格打磨,到版權合作、法務支持,再到作者與影視團隊的對接協作,平臺不僅扮演“內容發布方”,更像一個IP生產的策展人與保護者。
鹽言故事正在打造的,不只是故事池,更是一套讓創作者走得更遠的養成機制。
“現在觀眾常說想吃細糠,‘細糠’是什么?就是你看了劇之后走不出來,還想吃,還想去感受,不停在思考。我看完核融爐的小說之后,就是這種感覺,走不出來。”完美世界影視副總裁劉寧在第二場分論壇上如是形容核融爐的作品。
對他而言,這種“走不出來”的感覺,正是內容在當前影視市場語境下最稀缺的能力,就是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打動人、留下記憶點、創造反復咀嚼的余味。
完美世界影視副總裁劉寧(左二)透露,正在推進核融爐(左三)多部作品的影視化
該場分論壇的主題是“長劇更短,短劇更精”,正好應對了影視行業近半年來刮起的一陣“內容向短”之風。
從多年前操盤63集長劇《香蜜沉沉燼如霜》到前不久播出的23集《噓,國王在冬眠》,乃至本場論壇中表示將要嘗試短劇集、微短劇賽道,正是因為劉寧所在的影視制作一線正經歷著一場“長度革命”。
“觀眾不會再給予我們這么多時間和耐心把劇追完,讀者應該也是,我們也在思考和尋求變化,所以在未來我相信主流的做法是把劇集變短。”劉寧所說的這一趨勢轉向背后,正是影視公司對內容源頭的一次重新審視,傳統大部頭長篇小說不再是首選,反而是那些“故事講得完整、節奏緊湊、能被立刻改編”的中短篇IP,成了開發優先項。
核融爐無疑是當前短篇IP影視化賽道最具代表性的先鋒作者之一,她有三部懸疑作品均已被完美世界影視簽下進行影視開發,畢竟她小說里的反轉設計、人物動機和系列感,這些要素對影視行業來說確實都是致命的吸引力。劉寧強調,“我們團隊看完第一篇,就想看第二篇。她的故事不僅節奏好,反轉抓人,而且人物之間還有潛在關聯,適合構建短劇系列宇宙。”
同時,本次活動邀約對談的鹽言故事作者們,其作品中呈現的“篇幅小、體量輕、內核深”的短而精文本邏輯,正是鹽言故事過去幾年在平臺上有意扶持的方向。
對談中的各方都認為,鹽言故事上作品的短,不只是篇幅的短,而是在讓表達變得更精準。核融爐的《無暇赴死》中,女兒追尋真相的部分參考了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現現實與記憶交錯的情感邏輯;《不可兒戲》以犀利筆觸揭露原生家庭創傷議題;《戲劇課》則在課堂場景中展開情緒翻轉。
鹽言故事作者核融爐
核融爐的作品素來被認為擅長營造電影般的氛圍,以一個懸念從頭貫穿到尾,使情節更加緊湊,容易集中讀者的注意力。這些則文本不僅具備類型特征,更具備“改編效率”和“表達密度”,天然匹配中短劇制作的結構訴求。
更關鍵的是,在傳統影視邏輯中,“篇幅越長越值錢”,因為投資成本大,產出周期長,平臺需要用“量”來回報“時長”。如今,無論是制作周期、播出節奏、觀眾習慣,還是平臺排播策略,統統在向“快完成、快上線、快反應”轉型。這讓一個故事“講得好”比“寫得長”更有市場溢價,也讓擁有明確敘事閉環的短篇小說,從“輕量內容”變成影視市場的“優先母本”。
劉寧也坦言,傳統的大體量項目因為制作成本太高而不敢輕易冒險,如今中短篇內容給了影視行業試錯空間,也讓鹽言故事作者們有更多參與機會。
在完美世界影視與鹽言故事的合作模式中,作者不再只是賣出版權,更是以“IP聯創者”的身份參與改編討論、審美調性把控、角色深度還原等多個環節。這種“從故事到劇本”的深度綁定機制,也預示著未來內容開發模式的轉型方向。
簡而言之,鹽言故事的短篇不是在被動適配市場變化,而是作為內容創作平臺提前嗅到變革已至的味道。
如果說短篇IP正在成為影視開發的新母本,那么更底層的變化其實早已發生在創作生態本身。在鹽言故事這里,變化不只是體裁變小、節奏變快,而是在塑成新的講故事方法,題材更靈活、寫法更精煉、平臺也更懂怎么把好內容推出去。
首先是題材結構的松動與拓展。在本次論壇對談中的嘉賓都提到,如今的讀者與觀眾對于題材的審美都已不再集中于快餐式套路,而是更偏好獨特視角與結構創新的故事。
鹽言故事在最初以懸疑切入大眾視野,但并未將自身局限在某一類型的內容平臺,而是不斷走向更廣闊的主題分布。現實主義的《河清海晏》、女性權謀的《相術師》、東方志怪的《魚燈引魂記》、非虛構寫作的《不死蒲公英》等,這些作品背后,是平臺對“題材融合力”與“社會議題感”的雙重追求。
其次,在表達方式上也呈現了創作寫法的進化,并且成為鹽言故事中,作品辨識度的重要特征。《大夢歸離》的編劇唐小藍以去年的爆款短劇集《新生》為例,提出了短篇創作的建議,先架構一個足夠感動作者自己的人物,以人物成長做變化,而不是為反轉做反轉,“以人在危機當中的判斷與選擇來討論人性善惡,用人物倒推情節,而非情節倒推人物。”
這種“強設定+情緒高濃度+故事閉環”的創作模型,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網文的“日更+拉長”邏輯,成為平臺對優秀作品的基礎判斷標準。
正如對談中所說,鹽言故事中真正優秀的作品,常常能在五分鐘內吸引人、十分鐘內觸動人,具備極強的信息密度與節奏張力,這也是其天然適配影視剪輯邏輯與觀眾注意力節奏的關鍵原因。
而這一切,最終指向的其實是平臺機制的再造。核融爐將鹽言故事形容為“專業經紀人”,除了在選題方面的策劃與協同之外,會為作者提供各類解惑,“我只會寫小說,版權、法律等各方面的很多問題都不太明白,但平臺會幫助我推廣作品,讓我的作品找到最合適的發展方向。”
作者從此不再只是獨立創作者,而是成為內容生產鏈中的主創角色,鹽言故事讓寫作這件事備了更強的“職業路徑”意義。
這次的對談中不難感受到,鹽言故事正在完成從UGC故事社區到內容產品體系的躍遷。它不僅打通了從短篇創作到出版、影視的多形態通路,也搭建起作者成長、版權開發、產業協作的一體化機制,讓“好故事”從被寫出來到被看見、被使用,有了更穩定的路徑。
在鹽言故事的語境下,網絡文學不再只是更新速度的比賽,也不再是體量堆疊的沖刺,而是以內容質量、社會影響力與產業可融合性為重點的系統性創作,它正在構建“下一個十年內容行業”的生態雛形。
這也正是新知青年大會的意義所在,從社區到平臺,從創作者到產業鏈,鹽言故事和新知青年所指向的,都是同一個更精、更短、更有力的內容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