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意外總是突如其來,血管外傷便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
當遭遇血管外傷時,在“黃金1小時”內采取正確的處理步驟,往往能為傷者爭取到生的希望。
一、認識血管外傷
血管是我們身體內輸送血液的“管道”,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不同類型的血管受傷,其表現和危險程度也有所不同。
動脈血管內壓力高,一旦破裂,血液會呈噴射狀涌出,顏色鮮紅,短時間內就可能導致大量失血。
靜脈血管壓力相對較低,出血多為持續緩慢流出,顏色暗紅。
毛細血管分布廣泛,受傷后一般出血量較少,但如果傷口面積大,也可能出現明顯出血。
血管外傷的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交通事故、銳器刺傷、高處墜落、運動損傷等。
了解這些,有助于我們在面對意外時更迅速地做出反應。
二、“黃金1小時”為何關鍵
在血管外傷發生后的1小時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
這是因為嚴重的血管損傷會導致大量失血,短時間內就可能使傷者陷入休克狀態。
休克會影響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甚至衰竭。
而且,長時間的缺血還可能引發組織壞死,即使傷者保住了性命,也可能面臨肢體殘疾等嚴重后果。
所以,在這“黃金1小時”內,每一秒都至關重要,正確的急救措施能有效控制出血,維持傷者的生命體征,為后續的專業治療創造條件。
三、現場評估與呼救
當發現有人血管外傷出血時,首先要確保現場安全,避免傷者和施救者受到二次傷害。
例如在馬路上,要迅速將傷者轉移到安全地帶。
然后快速判斷傷者的意識、呼吸和脈搏情況,同時觀察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如果傷者意識不清、呼吸微弱或脈搏摸不到,情況十分危急。
在這種情況下,要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并向周圍人尋求幫助。
在等待急救人員到來的過程中,不要驚慌,開始進行初步的急救處理。
四、止血是首要任務
止血是血管外傷急救的關鍵環節。
對于較小的傷口出血,可以直接用干凈的紗布、毛巾或衣物等按壓在傷口上,持續用力按壓10~15分鐘,一般能起到較好的止血效果。
注意不要頻繁松開查看,以免影響止血效果。如果是較大的動脈出血,按壓止血可能效果不佳。
這時可以采用指壓止血法,找到出血部位附近的動脈血管,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壓迫,阻斷血流。
例如,上肢出血時,可在腋窩處壓迫腋動脈。
對于四肢的傷口,還可以使用止血帶止血。但止血帶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肢體缺血壞死,所以要謹慎操作。
選擇有彈性的布條、繩子等作為止血帶,在傷口上方(靠近心臟一側)適當位置綁扎,綁扎力度以能止住血為宜,每隔1小時左右要放松1~2分鐘,避免肢體長時間缺血。
五、傷口包扎要點
在出血得到控制后,要對傷口進行包扎。包扎的目的是保護傷口,防止感染,同時進一步壓迫止血。
用干凈的紗布或繃帶輕輕覆蓋在傷口上,進行適當包扎。包扎時不要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六、固定與搬運措施
如果懷疑傷者有骨折,在搬運前要進行簡單的固定。
可以用木板、樹枝等作為固定材料,將骨折部位固定住,減少骨折斷端的移動,避免損傷周圍的血管和神經。
搬運傷者時要格外小心,盡量保持傷者身體的平穩,避免顛簸。對于脊柱受傷的傷者,更要注意保持脊柱的直線,避免扭曲,最好由多人協同搬運,使用擔架等專業工具。
同時要密切觀察傷者的生命體征,如果傷者出現意識模糊、呼吸急促或微弱、脈搏細速等情況,說明病情在惡化,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如進行心肺復蘇。
七、后續治療方法
傷者被送到醫院后,醫生會根據血管損傷的具體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可能會進行手術修復受損的血管,同時處理其他合并的損傷。
術后,傷者需要在醫院進行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包括抗感染、營養支持等,以促進身體的恢復。
血管外傷急救的“黃金1小時”至關重要。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和處理步驟,在關鍵時刻就能為傷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大家都能學習這些急救知識,在面對意外時,成為那個能伸出援手、挽救生命的人。
說明:文字原創,圖片由AI生成。
作者:柳州工人醫院 陳柳
編輯:解陽楊 李碩然
審核:姜峰 李雅琴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