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提到它,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這病離我遠著呢,都是老年人得的"。但現實卻敲響警鐘:我國40歲以下中風患者占比正在逐年上升!中風本質是腦血管堵塞或破裂,而年輕人血管本應彈性十足,為何會被“盯上”?答案藏在日常習慣里。
第一個“隱形推手”是熬夜。 刷手機、加班、追劇……年輕人仿佛在和黑夜“較勁”。長期熬夜會打亂生物鐘,導致血壓波動、血糖紊亂,血管長期處于“緊繃”狀態。研究發現,連續熬夜會使血栓風險增加,相當于給血管埋下“定時炸彈”。
第二個元兇是“重口味”飲食。 火鍋、燒烤、奶茶輪番上陣,高鹽高糖高脂食物讓血管“很受傷”。鹽分超標會直接升高血壓,而反式脂肪酸(常見于油炸食品)會加速血管硬化。
第三個陷阱是“久坐不動”。 上班盯電腦,下班躺沙發,日均步數不足3000步的年輕人大有人在。缺乏運動會導致血液循環變慢,血液黏稠度升高,形成血栓的概率翻倍。更可怕的是,久坐還會讓“壞膽固醇”堆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第四個危險信號是“壓力炸彈”。 房貸、職場、育兒……當代年輕人承受著多重壓力。長期焦慮會激活交感神經,導致血管痙攣、血壓驟升,甚至引發“應激性中風”。有患者因連續加班后情緒激動,突發偏癱送醫搶救。
第五個隱形殺手是煙酒。吸煙時,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血小板聚集;飲酒則會導致血壓波動,尤其是酗酒后,腦出血風險激增。更可怕的是,煙酒還會協同作用,讓血管“雪上加霜”。
守住血管健康,其實不難: 每天睡夠7小時,飲食少鹽少油,抽空快走30分鐘,學會給自己減壓,遠離煙酒。
學會使用科學規范用藥也是保證血管健康的重中之中。據悉,中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董強教授牽頭開展的“通心絡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簡稱“TISS研究”)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JAMA網絡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它是首個口服創新中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又稱急性腦梗塞)發病72小時內的臨床循證研究,共納入了來自中國50家醫院的2007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研究顯示,通心絡可顯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90天獨立生活能力比例,為卒中患者帶來更多臨床獲益。董強教授表示,研究表明:對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越早服用通心絡,獲益越顯著,發病48小時內開始用藥,患者更獲益;輕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獲益更顯著。
通心絡作為絡病理論指導下研制的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創新藥物,基礎研究表明,其具有調脂、抗凝、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液流變、保護血管內皮、穩定斑塊、緩解血管痙攣等作用。
記住,中風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日積月累的“爆發”。年輕不是揮霍健康的資本,改掉這些習慣,才能讓血管“年輕”更久。#守護血管健康就是守護生命長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