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看見這個新聞了吧。
硬邦邦的“邦”字,標準的錯別字。
我還想著,是不是“長安街知事”轉載的時候給人弄錯了,就到了湖北日報的官網上去看。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05/25/content_315502.html
果然原文就是這么寫的。
這兩個字的意思,完全不一樣:
梆,有硬木頭的意思,硬梆梆,就是說硬得像木頭。
而“邦”字嘛,完全沒有這個意思。
所以,沒有什么可辯解的,《湖北日報》發的新聞稿里,寫了錯別字。他的稿子肯定來自王忠林,王書記的講話稿上,就寫了錯別字。
《湖北日報》的校對、編輯、值班副總編輯、總編輯,肯定都能看出這是一個錯字。
但是有一個規矩比《現代漢語詞典》大,那就是領導的稿子,不能隨便改,你不能說領導寫了錯字。
于是這個錯字就這么發出來了。
長安街知事是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的公號,他們也犯不上改別的單位的稿子,于是也就這么發出來了。
于是這個錯別字就這樣進入了中文世界。
講話稿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因為所有的制衡,對普通作者極其苛刻的“三審三校,”在這一刻都是失效的。
梆,梆,梆。
你可以嗷嗷叫,你不可以“硬邦邦”。
這種愛用疊詞的風氣是從哪里來的呢?
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詞對吧。
紅傘傘,白桿桿,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親朋都來吃飯飯,吃飯飯有傘傘,全村一 起躺板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