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紅嬋因腳腕舊傷復發退出全國跳水冠軍賽的消息傳來時,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
有人惋惜 “水花消失術失靈”,有人質疑 “天才隕落”,更離譜的是近期還有人翻炒她 “400 萬捐款” 謠言,把這個 18 歲少女再次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直到官方發文辟謠,才揭開了全紅嬋這位天才少女的“真實現狀”。
四百萬捐款謠言:一場精心編織的流量騙局
5月的一個凌晨,一條 “全紅嬋凌晨 3 點向母校轉賬 400 萬” 的消息突然在短視頻平臺炸開了鍋。
這個消息是 “護膝磨破舍不得換”“世錦賽獎金全捐” 等細節編織出一個 “寒門貴子反哺母?!?的感人故事,還配上模糊的 “轉賬截圖” 和教練手寫的 “感謝信”。
這樣的視頻突然冒出來很多,搞得大家都不明所以,一臉問號:沒聽說全紅嬋捐款的事情???這是什么時候發生的事情?
很快相關話題在抖音平臺 24 小時內播放量突破 1.2 億次,登上熱榜第二名,點贊量超 346 萬次。
但這些高播放量的視頻評論區除了對全紅嬋點贊的言論外,大部分都是質疑:根本沒有任何官方宣布全紅嬋捐款,為何突然出現這么多的通稿?難道是作秀?
更有甚者懷疑這么多錢的來源是否合法:就算她是奧運冠軍,難道獎金有這么多嗎?
然而,這場戲碼從一開始就破綻百出,不是全紅嬋想炒作,而是有人在故意蹭流量,還是造謠式的蹭。
也就是說, “全紅嬋向母校捐款400萬”的消息是謠言,而大規模發布這個消息的人就是推手,靠著吃全紅嬋的“人血饅頭”賣貨。
某頭部自媒體賬號甚至發布對比視頻,一邊展示全紅嬋訓練時磨破的護膝,一邊配上 “400 萬捐款截圖”,單條視頻帶貨銷售額超過 15 萬元。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國家隊運動員的大額捐款必須通過中國奧委會或地方體育局官方渠道公示,且需簽訂捐贈協議并開具正式票據。
而謠言中所謂的 “微信轉賬” 不僅違反財務規范,金額也與實際獎金嚴重不符 。
全紅嬋在 2025 年世錦賽獲得的亞軍獎金僅 1.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10.8 萬元),加上地方獎勵總額不足 20 萬元,與 400 萬的 “捐款金額” 相差 20 倍之多。
更荒誕的是,造謠者聲稱 “教練曬出轉賬記錄”,但所有傳播的視頻中都未出現真實截圖,所謂的 “感謝信” 也被證實是 PS 合成。
面對輿論風暴,湛江體校第一時間通過官方渠道辟謠:“若有此事,學校定會通過官網和公眾號官宣。”
全紅嬋團隊也明確表示 “當事人對此毫不知情”,并透露其正在封閉訓練備戰國際賽事。
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自媒體為博眼球繼續炒作,甚至編造 “體校打壓寒門學子”“官方掩蓋真相” 等陰謀論。
這種 “造謠 — 辟謠 — 再造謠” 的惡性循環,暴露出網絡生態中流量至上的畸形邏輯。
事實上,這并非全紅嬋首次陷入 “完美人設” 的漩渦。
自東京奧運會奪冠以來,她的生活就被各種虛假信息裹挾:從 “父親收豪車”“哥哥開直播” 到 “家人被 AI 換聲帶貨”,每一次輿論狂歡背后,都是某些自媒體用她的名字兌換真金白銀。
湛江體校校長在接受采訪時無奈表示:“他們把孩子當成流量工具,卻從不考慮這會給她帶來多大壓力?!?/p>
更令人擔憂的是,此類謠言正在形成產業鏈。從編造故事、合成圖片到批量發布、引導輿論,每個環節都有專業團隊操作。
以此次事件為例,造謠賬號多為新注冊的 “營銷號”,其內容模板高度相似:開頭用 “凌晨三點”“護膝磨破” 等細節引發共情,中間穿插模糊的 “證據”,結尾呼吁 “轉發支持”。
這些賬號在話題熱度消退后迅速注銷,轉而炮制下一個熱點。
據統計,2024 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辦網絡謠言案件 4.2 萬余起,關停違法違規賬號 33 萬余個,但面對龐大的灰色產業鏈,治理仍需久久為功。
在這場鬧劇中,最受傷的始終是全紅嬋本人。
18 歲全紅嬋的真實困境
在捐款謠言鬧得沸沸揚揚時,全紅嬋正在國家隊訓練館里進行著常人難以想象的高強度訓練。
每天清晨六點,她準時出現在陸上訓練區,重復 300 次翻騰動作,直到肌肉記憶深入骨髓。
下午的力量訓練更殘酷:杠上卷腹一千次、倒立負重前行、九套私教課練出馬甲線…… 這些男運動員都叫苦不迭的項目,她咬牙堅持了三年。
可即便如此,發育期的生理變化還是給了她重重一擊。
三年時間,她身高長了 7 厘米,體重增加 7 公斤,曾經輕盈如燕的身體變得沉重。最擅長的 207C 動作,從當年的 “高分王” 變成了 “定時炸彈”。
在北京站的比賽中,她這個動作的得分比陳芋汐低了整整 10 分,最終以 30 分差距輸掉比賽。
教練陳若琳透露,她常因過度緊張導致動作變形,訓練時手腕、腰部、腳踝的舊傷疼得直冒冷汗,卻仍堅持加練兩小時。
更令人揪心的是,傷病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每次比賽前,她都要花半小時用繃帶固定受傷部位,連走路都一瘸一拐。
去年巴黎奧運會后,她因腰傷一度住院治療,可剛出院就重返訓練場。隊醫無奈地說:“她的腰椎和跟腱勞損程度,相當于普通運動員 25 歲的狀態?!?/p>
她主動要求教練組為她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結合動作捕捉系統和中醫針灸療法調整技術動作。
在暨南大學的課堂上,她一邊跟著二沙精英班學習,一邊用手機記錄訓練筆記,用她的話說:“不能讓文化課拖后腿。”
這個 18 歲的少女,用三年時間走完了別人十年的職業生涯,卻在輿論的狂風中搖搖欲墜。
那些把她捧上神壇的人,往往也是最早扔石頭的人 —— 他們要求她永遠贏、永遠完美,卻看不見她訓練館里的汗水、康復室里的淚水,以及發育期每增重一克的艱難。
或許我們該把目光從熱搜榜移向訓練館,看看她如何在體重秤前擰緊眉頭,如何在黑暗中僅憑肌肉記憶完成動作。
正如湛江體校那面斑駁的跳臺上寫的:“真正的冠軍,是能在暴風雨中站穩的人?!?/p>
全紅嬋不需要被供奉在神壇上,她只需要一片清澈的池水,讓她能像普通女孩一樣,在浪花中追逐自己的夢想。
當我們學會在掌聲中保留一份靜默的尊重,或許才是對真正的體育精神最好的致敬。
參考信息:
縱覽新聞|湛江體校辟謠全紅嬋給母校捐款400萬
新華網|全紅嬋退出2025年全國跳水冠軍賽
極目新聞|全紅嬋因舊傷復發退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