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以來的這次大范圍降雨過程,地跨南北,雨情復雜,災情嚴重,其中可細說的天氣故事堪稱不可勝數。簡單一捋至少有:冬麥區久旱逢甘霖、西南渦(江淮氣旋)非典型降雨分布、主雨區邊緣地帶局地重大災情、局地極端降雨的成因、華南“非典型龍舟水形勢”的龍舟水、云南雨季開啟的持續冷濕等等。
但上面這些本篇都暫不談,我來聊聊可能會讓你意外的:本次過程其實“不算極端”、華北“暴”雨恐怕“名不符實”。這里面有很多非專業不會了解,但很簡單的知識點。
一、5月21日以來全國大范圍強降雨“不很極端”
5月發生全國大范圍暴雨過程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本次過程算是比較強的但綜合來看極端性并不算強。
即便本次過程有一些站點破了歷史同期(5月)的日雨量紀錄,一些鄉鎮自動測站觀測到特大暴雨,即便本次過程有個特點確實不一般:強降雨的區域既非常廣、又非常散。
但綜合來看,本次過程的極端性并不很強,甚至可以說很一般,別說與歷史上那些極端過程比,即使在5月同期的大過程中恐怕也“排不上號”。
1、國家站雨量
有一個數據清晰展示了這個性質:無一個國家站測得超過150毫米的日降雨量,最高是江西撫州市東鄉縣143.7毫米,距離250毫米的特大暴雨還差很遠。
即便全過程累積降雨量,最高的國家站也只有164.8毫米(湖北孝感市漢川站),依然遙望特大暴雨。
2、鄉鎮區域自動氣象站雨量
本次過程所測得的比較極端的降雨量全部來自鄉鎮自動氣象站(比如冠軍:湖南常德市桃源縣牛車河站的466.7毫米,日雨量298.7毫米)。
并不是說這些雨量值不算數,但是這些測站的觀測環境條件很多都達不到觀測規范的要求,其觀測歷史也比較短。所以這決定了其不會被在進行嚴謹的降雨極端性歷史對比時采用,而只能作為輔助材料。
舉個小例子:很多這樣的測站會在大晴天測得降水量,原因是風吹周圍樹上的露水掉入量筒,甚至由某些澆水行為造成等等。。。
鄉鎮站日雨量達到特大暴雨級別的有4站,前15名如下:
鄉鎮自動站有12站累積雨量超過250毫米:
本文開篇的那張雨量圖就是包括鄉鎮區域自動站的全站點數據繪制,如果只看國家站數據的是下圖,極端性特點一目了然:有廣度無強度。
3、國家站破紀錄情況
如果依據國家站的數據來進行歷史比較,那么21日以來日降雨量打破歷史5月紀錄的站點達到了28個。
但是。。。。。。有一個居然在青海,整個暴雨過程的主角——南方地區只有5個站,另外的22個在華北!
至于打破歷史紀錄的國家站點,只有一個。照前述,可能得說“居然有一個”,這個站不在南方,它是:呼和浩特-賽罕區。
如果細挖這個紀錄下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也就是本篇的另一個主題:我前幾天基本沒提到、最不擔心、預報難度最小、但最“異常”、唯一破歷史紀錄、卻又最“名不符實”的——華北“暴”雨。
二、呼和浩特破紀錄“暴”雨“名不符實”
圖一中那些故事我在前幾天多少都談了一點,今天來談談北方這次“暴”雨,為啥要給暴打引號呢?正好引出一個大家經常談論的話題:到底啥是暴雨?
1、啥是暴雨?
中國氣象學術傳統中,基于早期氣象測站稀少、觀測資料不夠細的歷史局限,為研究計,將日累積降雨量達到50毫米的一天定為“暴雨日”,就此將24小時雨量50毫米定義為了“暴雨”的雨量標準。
下50毫米的雨很多嗎?很多,相當于北方大部分地區年雨量的十分之一,甚至某些地方的年雨量了。
但50毫米的日雨量很“暴”嗎?那就不一定了,因為關鍵是:這50毫米用多久來下。
如果50毫米下在一個小時之內,那毫無疑問是傾盆大雨,洗淋浴應該是夠的,哪怕是造成“城市看海”現象也不足為奇。
但如果50毫米是在24小時之內均勻的下來,也就是小時雨強在2-3毫米,那其實這雨可能也就比“綿綿細雨”大那么一點點,不打傘頂著雨快跑幾百米,身上不一定能全濕。
2、本次華北暴雨的主要特性:相對好預報的“綿綿細雨”
21日我在跟進本次降雨過程時,曾簡單發了這樣一段話:
我之所以“輕視”本次過程的北方暴雨區,是因為確認它非雷雨、下不急、出災可能性小。——這種雨對于大草原來說簡直不要太美好。
下面以破歷史記錄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站暴雨日的小時雨量來說明這個雨有多細:
開始階段還是有些對流活動,雨還是有點急的,最大小時雨量是22日23時達到了12.3毫米。其實也算是挺大的雨了,但距能感覺到暴的、強對流的短時強降雨門檻20毫米/小時還有不小距離,而在23日0時起的雨就很平穩漫長,堪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了。
這種陰雨不同于短時強雷雨,強雷雨由中小尺度的積云強對流系統造成,而前者是由大尺度天氣系統造層云所下。
這種雨的雨強不大,大范圍內較均勻,可預報性很高,或者說其預報準確率很高,數值預報的結果很可靠,預報員能發揮的余地很小。
因此這種雨與強對流暴雨的大氣環境垂直物理結構的特點幾乎相反:強對流需要下暖上冷,這種雨下冷上暖的特點極其鮮明。以暴雨日(22日08時到23日08時)中點低空氣溫圖來代表下:
有多冷呢,這么說吧:包括張北和五臺山的5個國家站觀測到降雪:
3、這呼和浩特“暴雨”歷史紀錄破得其實有些蹊蹺
下面對照距賽罕站不到15公里的呼和浩特站的各項數據來挖掘更多的信息。
賽罕站日雨量69毫米,呼和浩特站同期雨量62.2毫米,雙雙以翻倍之勢打破5月紀錄。粗看只覺得太極端了,其它并沒啥異樣。
但是進一步翻看全歷史紀錄時,有趣的地方就來了:
同樣60多毫米:
呼和浩特站在歷史上根本上不了臺面,榜一的218.1毫米足足比本次雨量的3倍還多;
而賽罕區站卻僅以0.1毫米的微弱優勢上位榜一。
要知道,這兩站是如此的接近:
為什么會這樣?
我想上圖兩站的位置已經揭示了原因的一半:呼和浩特站在山前,有地形優勢,另外,歷史紀錄的200多毫米,且在主雨季的7月下旬,毫無疑問必由強對流暴雨造成。
而榜單紀錄的時間暴露了另一半原因:
賽罕站前10中最早的是1992年7月25日;呼和浩特站前10中則有7個是古早的1980年代之前。很明顯,賽罕站建站時間太短,遠不能真實反映該地區的歷史雨量。
1992年7月25日在呼和浩特排歷史第5,雨量110.2毫米,同日賽罕站68.3歷史第四。可見那天是呼和浩特歷史上最強雨日之一。亦佐證山前降雨的優勢。
所以說起呼和浩特市的降雨紀錄,顯然不能由這個郊區賽罕站來代表,換言之:本次呼和浩特的暴雨距離打破該市的歷史紀錄還差很遠。
再看周邊東西南北其它各種站點的歷史紀錄,本次賽罕的69毫米確實不算啥,周邊無一在80毫米以下(圖略)。
再換言之:本次呼和浩特暴雨,既難言暴,也難說破歷史紀錄。
4、蹊蹺中的巨大警示
雖于歷史紀錄不算啥,但在主汛期來臨前確屬于非常非常極端。
繼續挖掘紀錄中的信息:
賽罕+呼和浩特兩站歷史前10總共20個紀錄中,除了這一次的賽罕之外,無一例發生在6月21日之前。
換言之:雨季本未至,春霖何太急?
細思極恐。。。。。。
---全文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濤淘風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