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寄語:
首屆傳統工藝大國非遺工匠、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宮廷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非遺(京繡)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工藝美術大師畢紅:
“今年是我第三次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從古都南京,到閩都榕城,我帶著自己原創設計的京繡珍品緊緊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的腳步。在往屆博覽會上,通過開展京繡技藝展示與互動體驗,讓越來越多的觀眾了解到京繡中國衣的獨特工藝與藝術價值。每每回想起觀眾駐足在我的作品前,真誠流露出贊嘆與喜愛時,我內心都充滿了無盡的欣喜與感動,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是自己多年來傳承創新的京繡技藝和作品得到認可,更讓我看到了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的關注熱愛和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5月30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2025CACE),即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這場匯聚四海匠心的藝術盛會,吸引全國數百位工藝美術大師攜絕藝傾情赴約,共襄盛舉。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宮廷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非遺(京繡)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工藝美術大師、首屆傳統工藝大國非遺工匠畢紅將攜多件非遺京繡中國衣及京繡文創產品在4C15、4C17、4C19展位集中亮相,與會的觀眾們將于絲光錦繡間共賞“京工細作”。
畢紅大師在展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京繡源自宮廷刺繡,集百家針黹精髓,守正傳承的是華夏國粹威儀,創新記載的是時代禮樂春秋。”京繡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明與祥瑞文化底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征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作為工藝美術行業的盛會,不僅為京繡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展示窗口,而且能與四大名繡以及眾多姊妹繡種歡聚一堂,在思想的碰撞與藝術的交融中,為非遺事業與工藝美術的發展探索出更多創作靈感與創新思路。各地不同繡種的傳承人相聚在博覽會為大師們精心準備的展臺上,以不同的風格與藝術形式,共同描繪出未來中國非遺事業不斷發展的錦繡長卷,展現出美美與共,和美共生的行業發展主題,在博覽會的春風中展出非遺傳承的新時代百花圖。
畢紅對記者說:“今年,是我第三次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從古都南京,到閩都榕城,我都一定帶著自己原創設計的京繡珍品緊緊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的腳步。在往屆博覽會上,通過開展京繡技藝展示與互動體驗,讓越來越多的觀眾了解到京繡中國衣的獨特工藝與藝術價值。每每回想起觀眾駐足在我的作品前,真誠流露出贊嘆與喜愛時,我內心都充滿了無盡的欣喜與感動,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是自己多年來傳承創新的京繡技藝和作品得到認可,更讓我看到了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的關注熱愛和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多年來,畢紅大師以精湛的技藝為筆,以歲月的沉淀為墨,不斷在絲綢錦緞上勾勒出京繡畫卷,她不僅用心保護研究寶貴的古代刺繡精品,更致力于京繡文化的傳播與創新。做為京繡的手工匠人,她以實際行動,生動踐行“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的創新發展理念,賦予傳統京繡不僅精致美觀而且更加實用的全新功能,讓觀眾透過京繡中國衣上原創的精美紋樣與細密有致的針腳,深切感受新時代的非遺傳承與匠人精神。
據介紹,在本屆博覽會上,畢紅大師將展出多件最新創作的京繡華服作品。《云裳華儀花開蝶舞天地間》擷取上古冕服色譜精粹取“玄天朱霞”,墨色上衣以古金線滿工盤金繡呈現黎明破曉前的玄色天幕,紅色下裳以黑色打籽繡勾勒花蝶,似熔鑄的鐵線輝映朝陽。紋樣采自畢紅大師獨創的「十二時辰瑞應百花圖」,在經緯交織間重構天人合一的東方美學,該紋樣體系已經獲得國家版權專利著作權。《云裳華儀墨染花枝俏》以宋元文人畫的氣韻入繡,雅綃為宣,銀線作筆,將「墨分五色」的墨韻皴擦化為絲理走向。偏襟右衽的古典制式中,當代淺粉色桑蠶絲面料泛著宣紙般的啞光質感,襟前盤扣化作畫軸玉別,行走時衣袂翻卷如展閱水墨長卷。《云裳華儀之百花百蝶戀中華》采用獨創「秋香染雪青」漸變色譜,蝶翼鱗粉以九色絲線繡制,彩金勾勒葉脈在秋香綠緞地上灑落星輝點點。整套搭配采用傳統秋香綠色和雪青色為基調,以時尚的美學元素豐富傳統藝術語言,將創新設計與時代同頻。《云裳華儀之紫氣東來喜相逢》突破宮廷「喜相逢」紋樣制式的刺繡技巧,千朵白花同色不同韻。用指尖與畫筆和針線共譜一曲「百花不落地」的盛世華章。獨創的卷草如意紋鳳蝶翩然起舞,恰似紫氣東來花海云靄間的天香浮動。以滿工刺繡原創紋樣,體現出非遺京繡“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特色,將宮廷樣式中的“喜相逢”,以全新的創作手法與設計理念進行演繹。《云裳華儀之連升如意大業有成》是同樣采用天然桑蠶絲面料全手工縫制的傳統“中國衣”,將獨特的服裝定位繡與古法手工制衣工藝技藝完美融合在一件作品中。通身古法成作完成,衣袂裙襴皆采用外祥內藏式的定位準嵌設計。衣身紋樣取纏枝蓮與瑞卉意象,將中國祥瑞文化暗藏紋理間,寄寓「步步如意、百業成臻」的東方哲學。《碧泓雲想富貴長天錦繡雀裘》披風的刺繡由孔雀、牡丹、蝴蝶、云紋四種吉祥圖案組成,孔雀是表達思念故鄉的瑞禽,紋樣設計之初將牡丹的別名“疊玉、天香”融入全稿,花瓣設計似雕刻而成無一重復,恍若百鳥銜來霞光織就的羽衣。既展現出當代京繡匠人對守正創新的執著追求,又將非遺京繡與新時代服裝美學相融合,以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千年技藝的傳承長河中,總有匠人以執著之心,守護著文化瑰寶的熠熠光輝。從宮廷繡坊到國際舞臺,畢紅用行動詮釋著對京繡的熱愛與堅守。她是傳統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文化創新的開拓者。
采訪中,畢紅對記者說:“京繡有圖必有意,具有強烈的文化內涵,其創作靈感和圖案構思,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典故密不可分,是中國祥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可以說,每一件京繡作品都是一段歷史文化的記錄和傳承。京繡在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我將繼續深耕非遺京繡技藝,以更精湛的技藝、更創新的理念,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讓京繡這一古老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讓全世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能領略到‘中國衣’蘊含的深厚的文化魅力與時尚風格。
畢紅大師作品賞析
《云裳華儀墨染花枝俏》
《云裳華儀花開蝶舞天地間》
《云裳華儀之百花百蝶戀中華》
《云裳華儀之紫氣東來喜相逢》
《云裳華儀之連升如意大業有成》
《碧泓雲想富貴長天錦繡雀裘》
文|記者 賈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