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欣榮獲“京繡服飾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近日,在傳統手工藝傳承領域傳來喜訊,張榮欣榮獲“京繡服飾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這一榮譽不僅是對她個人多年來深耕京繡技藝的高度認可,更是為京繡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張榮欣,1973 年出生,她的京繡之路,始于兒時與姥姥相處的時光。在那個物質并不充裕的年代,姥姥的繡花手藝卻為張榮欣打開了一扇充滿奇幻色彩的藝術之門。
在姥姥的影響下,張榮欣從小就對刺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常常主動要求幫姥姥穿針引線。她多次向姥姥表達想學繡花的想法后,姥姥就把繡花的技藝傳授給了她。隨著年齡的增長,張榮欣對京繡的熱愛愈發強烈。雖然因為求學讀書的原因讓她暫時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刺繡中,但那根連接著她與京繡的線,始終未曾斷開。在完成學業后,張榮欣毅然決定重拾兒時的夢想,開始深入學習京繡這門古老的技藝。
京繡,又稱宮繡,作為 “燕京八絕” 之一,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族傳統刺繡工藝。它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等地,歷史上因大量用于宮廷、貴族的服飾裝飾而得名。京繡藝術特色突出,裝飾性強,技法講究、色彩富麗,是東方文化的重要表征。其圖案題材廣泛,山水花鳥、龍鳳圖案、飛禽走獸、吉祥八寶等皆可入繡,且在運用上更講求寓意的吉祥,處處有著饒有趣味的“口彩”,所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
為了提高自己的京繡技藝,張榮欣四處打聽,拜訪名師。她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只要聽說哪里有京繡大師授課或者舉辦展覽,她都會想盡辦法前往。在學習的過程中,張榮欣發現,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京繡這一傳統手工藝面臨著諸多挑戰。機器工業逐漸取代傳統手工,京繡市場萎縮,藝人大量減少,技法傳承困難。許多珍貴的技藝和針法,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面對這些困境,張榮欣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傳承京繡的決心。她深知,京繡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民族的文化遺產,凝聚著華夏兒女的智慧。她暗下決心,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京繡重新煥發出昔日的光彩。
在學習京繡技藝的過程中,張榮欣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京繡的工具有繡針、繡繃、繡架等,繡線為金銀線、絨線。主要針技有圈金、平金、打籽等,每一種針法都有其獨特的技巧和要求。為了熟練掌握這些針法,張榮欣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反復練習,手指被針扎得千瘡百孔,但她從未抱怨過。她虛心向師傅們請教,從針線的選擇、構圖的設計、造型的把握到設色的搭配,每一個環節都認真鉆研,一絲不茍。
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和實踐,張榮欣逐漸掌握了京繡的精髓。她的繡作技法講究、針跡平整、繡線緊湊,針腳均勻;紋樣別致,色彩鮮艷;作品的整體風格精致奢華、貴重珍奇,完美地再現了宮廷藝術的審美。她的作品中,既有傳統題材式樣的龍袍、朝袍、鳳袍、吉祥題材繡片,也有借鑒現代時尚元素的高檔手繡旗袍、禮服、披肩等,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然而,張榮欣并不滿足于自己個人技藝的提升。她深知,要想真正傳承和發展京繡,必須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門手藝。于是,她積極投身于京繡的傳承與推廣工作中。
在傳承京繡的道路上,張榮欣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資金的短缺、場地的限制、人才的匱乏等問題,都曾讓她感到迷茫和無助。但是,她始終堅信,只要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如今,張榮欣榮獲“京繡服飾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這是對她多年來努力的最好回報。但她知道,這只是一個新的起點,傳承和發展京繡的道路還很長。她表示,未來將繼續努力,培養更多的京繡傳承人,讓京繡這門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京繡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