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艾仙直播時講解手工刺繡掛件。
婁煩刺繡,屬于晉繡的一種,廣泛流傳于太原市婁煩縣境內,是扎根當地的民俗瑰寶,鐫刻著三晉兒女的情感密碼。作為晉繡的一支瑰麗奇葩,婁煩刺繡以其精湛的工藝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深深融入婁煩人民的生活中。從生辰壽誕的莊重時刻,到婚嫁喜事的熱鬧場景,再到日常起居的瑣碎細節,都能覓其身影。
相比于大家熟知的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以婁煩刺繡為代表的晉繡也頗具特色。曾經人們日常穿的衣服、戴的配飾主要依靠手工縫制,而講究人家的衣服上常常裝飾有刺繡顯得上檔次。所以,刺繡成了女工活中最高檔的手工技藝。從歷史淵源來看,婁煩刺繡至少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
日前,在婁煩·鄉村e鎮服務中心,尹艾風、尹艾仙姐妹給記者深情地講述起她們對婁煩刺繡的滿腔熱愛以及參加非遺研培的難忘往事。在這里,“雪梅繡坊”通過直播帶貨讓婁煩刺繡突破地域限制,遠銷至全國各地,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山西省“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十年十人②
人物名片
尹艾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繡活(婁煩刺繡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24年獲評全國文旅致富帶頭人;尹艾仙,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繡活(婁煩刺繡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姐妹倆2019年11月參加非遺研培刺繡班。2023年獲評國家三部委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尹艾風和尹艾仙還有小妹尹艾梅于2017年創立雪梅刺繡工坊,截至目前,共帶動貧困戶80余戶,繡娘300多人,貧困戶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共計收入130余萬元。
A 夢想照進現實
幾縷彩線、一根繡針,在繡娘們手中自如穿梭,繡出花鳥魚蟲的靈動、神話傳說的奇幻、民俗風情的濃郁。針法豐富,色彩濃烈,盡顯黃土高原的豪邁。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婁煩刺繡承載著三晉大地的古老技藝,更寄托著婁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守藝到創新,婁煩刺繡不僅裝點著鄉鄰的日日生活,也托起鄉村振興的朝陽。
婁煩土生土長的尹氏姐妹尹艾風、尹艾仙從小就被繡繃上流轉的彩線吸引,耳濡目染間愛上了刺繡,跟隨奶奶和母親學習。2017年,尹艾風就與妹妹尹艾仙、尹愛梅成立了“雪梅刺繡工坊”,從最初零星的訂單,到如今網絡直播間絡繹不絕的問詢,她們的事業蒸蒸日上。
在尹艾風與尹艾仙的心中,真正讓姐妹倆的刺繡之路迎來蛻變的是2019年年底參加的那次非遺研培。研培的經歷為她們打開了全新的藝術世界,夢想之光照進現實,成為繡坊發展路上意義非凡的轉折點。
2019年11月,經過尹艾風、尹艾仙姐妹的積極爭取,她們成功獲得了參加中國非遺傳承人研習計劃——山西大學布藝(刺繡)班的資格。那年為期一個月的培訓給姐妹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寶老師就是我們的引路人!研培時,伊寶老師還帶領學員拍視頻,帶我們走出課堂去采風,帶我們見了大世面!”回憶起當年的研培經歷,尹艾風、尹艾仙姐妹都很激動,笑容燦爛、眼中流光。“我現在每創作出一個作品都會第一時間發給伊寶老師,請他提意見。”尹艾風邊說邊打開手機,“看,我昨天還請教伊寶老師,看這款包包的設計怎么樣。”
研培班的課程不僅包括刺繡針法,還有色彩搭配、繪畫知識、飲食文化、青銅紋樣等各種課程,尹艾風說:“我們學習的課程非常全面,原本只知道低頭繡花,繡個花、繡個胖娃娃,色彩課教會我更美觀更和諧的用色技巧,青銅紋樣課啟發我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具傳統味道的紋樣和線條。”
當時的研培班共有50名學員,大家分成多個小組進行學習,學員間相處和睦,常在一起交流經驗和技巧,討論設計靈感。直至現在,尹艾風、尹艾仙與當時的老師,還有許多同學都保持聯系。
那次的研培經歷不僅讓尹艾風、尹艾仙掌握了新的針法和配色技巧,學會制作多種刺繡作品,如包包、掛件等,更讓姐妹倆明白了什么是非遺,該怎么做非遺,以及非遺的價值和意義。她們認識到刺繡不僅是傳統手工藝品,還能作為文化載體,傳遞婁煩刺繡的獨特魅力。
B 下決心“走出去”
非遺研培,可以說是尹艾風姐妹刺繡事業的“轉折點”。研培給她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刺繡技術的提升,更是眼界的開闊與傳承思路的轉變。
“我從小就熱愛刺繡,上學的時候,老師在上面講課,我悄悄在課桌下面繡花。當時有一個夢想,想把自己繡的一大包鞋墊賣到天安門廣場去。”尹艾風笑著告訴記者。十年前,尹艾風姐妹依靠縫羊絨大衣來賺取家用。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互聯網的姐妹,把幾十雙刺繡鞋墊的視頻發在網上,竟有很多網友詢問如何購買,打開了她們在線銷售的思路,發展到如今便是直播帶貨。
彼時的她們,擁有著對刺繡的滿腔熱愛,卻對“非遺”毫無概念。
參加研培讓當時的她們意識到,“原來咱們干的就是非遺啊!”那下一步該如何做?研培中伊寶老師的話點撥了她們:非遺傳承,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更需要創新。光繡鞋墊沒有市場,那就將它們變成伴手禮,針對生日、婚慶等不同場合需求設計產品,在特殊節日推出符合節日主題的作品……
創新需要創作者豐富的經歷與閱歷,而尹艾風與尹艾仙也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
“外面的世界好大好大,還是要出來學習。”在回憶研培帶給自己的感受時,尹艾風感慨道。走出去,首先是走出婁煩,去接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西安、廈門、大同……各類比賽、學習交流班,“只要我們知道的、能報上名的就都不會放過,我們姐妹三個想都不想就報上。”尹艾風自豪地說道。
走出去,是“雪梅繡坊”走出去,更是山西晉繡走出去。“當時我去山西大學參加研培時,就感覺到我得走出去!”尹艾風這樣告訴記者。如今,離尹家姐妹參加研培又度過了六個春秋,曾經夢想“把鞋墊繡品賣到天安門”的少女的手掌已經因刺繡變得粗糙,而她們的作品已然承載著年少的夢想,飛到北京、海南乃至大洋彼岸,收獲了贊嘆與矚目,回應著她們“走出去”的信念,在非遺傳承的浪潮中散發陣陣“雪梅香”。
C 繡出美好生活
非遺研培班不僅為尹艾風姐妹提供了婁煩刺繡制作技藝創新思路,還堅定了她們將刺繡技藝傳承下去的決心。2017年,尹艾風姐妹就開始免費教授婁煩當地農村婦女刺繡技藝,那時的想法很單純,“想著大家一起有個干的,用自己的手藝賺一份家用”。
參加非遺研培后,尹艾風尹艾仙獲得了新思路。她們立刻著手將婁煩刺繡培訓班規范化,每期培訓班人數控制在50人,每期培訓7至10天。在通過考核后,尹艾風姐妹倆按照學員的刺繡水平、能力高低,分配相應的客戶訂單,讓大家的技能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8年過去了,尹艾風姐妹始終堅持免費教學。“學員有婁煩當地的,有水庫移民,還有礦區搬遷過來的。她們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村婦女。”尹艾仙介紹道。從開設培訓班以來,已有約2000名繡娘接受了培訓。“多繡一件繡品就多掙一份錢”,她們用從尹艾風姐妹那里學到的晉繡技藝,繡出了美好生活的新畫卷。如今,這些繡娘們既能在家照顧孩子、操持家務,又能憑借手藝增加家庭收入,真正做到了抱娃、養家兩不誤。
“印象中,年齡最大的學生是一位70多歲的奶奶,年齡最小的學生是我自己的女兒。”尹艾風笑著對記者說。在眾多學員中,有一位聾啞女孩小京(化名),讓尹艾風印象格外深刻。在教小京學習刺繡時尹艾仙付出了很多心血,“我自己學習手語和她交流”。她深知,像小京這樣文化程度低又身有殘疾的農村女孩,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幫助。令人欣慰的是,小京在刺繡方面有著驚人的天賦和毅力。經過培訓,她的刺繡技藝出類拔萃,尤其是人物刺繡,細膩生動,特別受客戶歡迎。
從湊在一起織補羊絨大衣的姐妹小團體,到如今規模不小的刺繡工坊;從傳統的花樣到工藝復雜的刺繡文創,婁煩刺繡在這片土地上、在婁煩婦女的巧手中鮮活存在。尹艾風姐妹憑借著對晉繡的熱愛與堅守,不僅為當地農村婦女打開了增收致富的大門,更為晉繡傳承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1.尹艾風(左)、尹艾仙正在直播展示婁煩刺繡作品。
2.尹艾風進行婚慶作品刺繡。
來源:山西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