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重獲自由的張學良來到前妻于鳳至墓前,看到四個字后淚流不止,說出了一句肺腑之言,當時他看到了什么內容?
1897年,于鳳至出生于一個顯赫的商賈世家,從小便才情與美貌并存,有著“鳳凰命格”的美譽。于鳳至才藝雙全,琴棋書畫信手拈來,更以溫婉的性情,在當地享有“才女”的盛譽。
長大后,于鳳至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特別引起東北王張作霖的特別注意。張作霖與于鳳至的父親于文斗有著深厚的交情,聽聞于鳳至的才情大名,產生將這位才女許配給自己長子張學良的想法。
張學良身為“ 東北王”張作霖的嫡傳長子,從小便沉浸在權勢與輝煌中,在婚姻這一人生大事上,未能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在張作霖的精心布局下,年僅14歲的的張學良,與年長他三歲的于鳳至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張學良內心深處向往的是無拘無束的生活與純粹的愛情,不是這種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的包辦婚姻。
因此,這段婚姻的開始,伴隨著張學良的抵觸,在家族的重壓與父親的威嚴之下不得不屈從于命運的安排。
當張學良真正與于鳳至相見時,被她的風采深深吸引,在于鳳至身上,他看到知性與溫婉,一位真正能夠與他心靈相通的佳人。這個意外的發現,讓原本不被看好的婚姻,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漸煥發出光彩。
婚后的生活,于鳳至以美麗大方的形象示人,同時表現出過人的管理才能,將府內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盡管張學良因個人性格或是對婚姻的自由向往,對她保持一定的冷淡,但于鳳至始終以一顆包容的心默默承受,以少奶奶的身份盡職盡責,維系著家庭的和諧。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學良的心開始慢慢向于鳳至敞開,開始嘗試去理解她、關心她,共同經歷許多風風雨雨,彼此之間的情感也日益升華。
好景不長,張學良的風流本性逐漸顯露,1927年帶回趙一荻,這一舉動讓一向以賢良淑德著稱的于鳳至感到憤怒。
在憤怒之余,于鳳至更多的是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張學良的深情厚意,經過一番掙扎,最終選擇妥協,允許趙一荻以秘書的身份留在張學良身邊。
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在西安事變中扣押蔣介石,這一行動導致張學良后來被蔣介石軟禁,失去自由。
在得知張學良的處境后,于鳳至內心焦慮無比,曾迫切地四處奔走尋求解決方案,可沒有取得明顯成效。絕望之際,她向宋美齡發出懇切的請求,希望能陪伴丈夫度過那段艱難的困境,在接下來的三年里,于鳳至陪伴在張學良左右。
三年后,于鳳至因身患癌癥不得不前往美國接受治療,在離開之前經過深思熟慮,安排趙一荻接替自己照顧張學良,為他們在美國購置房產,一套留給自己養老,另一套則留給他們二人。
在美國的治療期間,于鳳至忍受著病痛的嚴重折磨,始終懷著對張學良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于鳳至心碎的是,等待的不是重逢的喜悅,而是一張冰冷的離婚協議書。
原來,蔣介石出于各種復雜的政治考慮,極力逼迫張學良放棄與于鳳至的婚姻。張學良雖然內心充滿不舍,最終他還是選擇妥協,簽署那份離婚協議。
1991年,經歷長達55年的軟禁后,張學良終于重獲自由,懷著愧疚之情,遠赴美國來到于鳳至的長眠之地。
看到墓碑上刻著“張于鳳至”的名字時,張學良跪在地上,淚流滿面, 哽咽著說:“此生無憾事,唯負于鳳至。”張學良明白自己辜負了于鳳至的一生深情與付出,這份遺憾永遠無法彌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