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具有43年歷史、全港碩果僅存的藤椅店遺憾結業!
曾見證過1997年前的移民潮、亞洲金融風暴、SARS和新冠疫情的一家藤椅店,最終捱不過租金過高,無奈選擇結業,這也意味著香港的藤椅店“全軍覆沒”。
聽聞閉店消息,街坊們紛紛趕來告別,有老顧客輕撫藤椅感慨:“這種透氣又耐用的手工貨,以后想買都難了?!?/strong>
這家全港僅存的藤椅老店謝幕,帶走的不僅僅是藤椅,更是一段消逝的香港情懷。
香港43年老店,也難抵高昂租金
對于很多廣東人而言,小的時候,家里總有一把藤椅,圈圈繞繞,總是忍不住想要把那些藤條一根根地拉出來。
炎熱的夏天,頭頂的吊扇在吱呀吱呀地轉著,鋪張藤席打個地鋪就直接睡個午覺,頭上吊扇搖得飛快,一覺睡醒臉上胳膊上都是藤席的印子。
或許,這些都是很多老廣街坊們共同的夏日記憶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份關于藤器的情懷,對于香港街坊來說,或許只能在記憶中尋覓了。
走過了近半世紀風風雨雨的“籐藝籐器公司”,選擇在5月20日這一天結業了。
早前,店主的女兒曾小姐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聲令人感慨萬千,“藤椅作為夕陽行業,20多年都撐過去了,最終還是敵不過歲月時光。”
她也感嘆自己有幸被藤椅養大,這家藤椅店鋪歷經了幾代人的成長,也見證了香港藤藝手工的黃金年代,一點一滴在心頭。
40多年來,這家“籐藝籐器公司”,在香港“挑”起了一方清涼地。
在那個空調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賣藤器的店可是家具行業的香餑餑,只可惜,情懷終究還是抵不過殘酷的現實。
隨著空調的普及,藤器具漸漸變得可有可無,使用藤器的家庭也越來越少,機械化漸漸代替了純手工,如今它漸漸藏進了人們記憶的角落。
店主女兒透露其父親在兩周前還堅持不言休,可是現實的經營環境實在太過惡劣,高企的租金成本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最終無奈畫上句號。
那一句“后會無期了”道出了多少心酸。
“一張藤椅需要工匠耗時數周編織,利潤卻不及工業化產品的十分之一?!彼裏o奈表示。
結業消息發出后,很多從祖輩起就在這里采購家具的老顧客專程來到店里“掃貨”,店里很多商品已經被搶購過半。
到全港陷入甜蜜信號的“520”那一天,這家全港碩果僅存的藤椅店,也走到了終局。
不得不感慨,時代在發展,許多兒時記憶中的老行當在時代變遷以及市場競爭下逐漸退出了主流舞臺。
一人一物,老去是自然規律,盡管十分不情愿,但是也無法遏止時間的腳步。
同時也期望著,舊事物能被新人挖掘,將好的手藝傳承下去。
那些倒下的香港老字號
實際上,這兩年以來,面對港人北上熱潮、消費氣氛疲弱等因素夾擊下,香港爆發了一股結業潮,不少行業都陷入掙扎困境。
尤其餐飲業是重災區,行業寒冬已至,如今結業潮還在繼續,大量本土品牌接連倒下,不管是連鎖餐飲龍頭還是街邊小店,都無一幸免。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在香港本地就已有13家連鎖餐廳全線停業。
與“籐藝籐器公司”一起在5月走進歷史的,還有陪伴香港人44年的連鎖茶餐廳“燉奶佬”,位于美孚的最后一家分店也將在2025年5月29日正式結束營業。
以及擁有33年的香港老字號粥店“?;手嗟辍?/strong>,目前已經宣布全線結業了,甚至還曝出被員工追討欠薪800萬港元。
而約有65年歷史的老字號“周家園涼茶”也在近期對《香港01》表示,由于店員大多年邁,加上負責人也想休息,決定在6月底宣布結業。
這家涼茶店除了售賣以家傳秘方烹煮的涼茶外,也曾售過鮮奶燉蛋白、杏仁豆腐,還有名為“此生一遇”的茶葉蛋,形容其一試難忘。
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有超過40年歷史、被香港旅發局在官網夸贊是“香港一絕”的“甘永泰魚蛋”也于去年8月“光榮結業”了。
另一家擁有40年歷史的大埔老店“華輝餐廳”,以其金黃香脆的蘋果派而知名,還曾獲得過米其林的推薦,是很多港人宵夜的不二之選,也無奈宣布結業了。
像"沙田茵餐廳"這些承載著港人60年回憶的餐館,也不得不面對客流下滑的現實,和大家說再見。
大型餐飲集團也面臨經營壓力而敗退香港市場。太興集團旗下的“稻埕飯店”、金記集團的“麗香園冰室”都陸續關門了。
香港餐飲業正被現實狠狠地“清盤”。
這股結業潮甚至還帶火了一個Facebook群組......熱度非常之高,網友紛紛曬出即將結業或者冷冷清清的店鋪情況。
那些曾經的老味道,都在默默退場,封塵在回憶里,令人唏噓。
高租金是原罪?
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避不開的就是租金成本了,香港的鋪租那可是世界聞名的貴。
去年一份《全球主要零售大街》報告,香港尖沙咀的鋪租榮登全球第三,每年每平方呎租金為1,493美元(約11640港元),這是香港尖沙咀的鋪租連續四年蟬聯亞太區最昂貴購物地段。
眾所周知,擠壓餐飲業利潤空間的成本,首當其沖便是租金了,光是這一項就讓很多餐飲店鋪續約困難重重。
主打廣式燉湯的“球哥燉湯”就因被業主要求加租20%,選擇于4月底結業。
“因業主加現鋪租金約加20%,本店未能負擔業主結予的優惠租金,決定經營到2025年4月29日黃昏!江湖見!”
除此之外,在香港人工成本同樣步步攀升。比如大家樂最近公布的中期業績顯示,人工成本達到了34%。
在香港,最低時薪40港幣,全職員工月薪約1.5萬-2萬港幣。根據海底撈在香港的招聘數據,全職服務員月薪在 1.8 萬 - 3.5 萬港元之間。
而原材料成本的壓力也不小,在大家樂的中期業績里,原材料和包裝成本就達到了27.4%。
租金、人工、原材料這三座大山環環相扣,層層施壓。再疊加港人北上消費,客流量驟減,餐廳的收入難以覆蓋掉成本,到最后甚至是虧本經營,因此,只能無奈選擇結業及時止損。
不得不說,香港餐飲市場的經營環境還是挺嚴峻的,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兩餸飯”爆火
性價比或許是破局之道
不過,在香港這一波餐飲寒冬中,有一個品類異軍突起——兩餸(sòng)飯,這個號稱是“窮人恩物”的廉價快餐,如雨后春筍般在香港的土地上涌現。
兩餸飯,其實就相當于內地的自選快餐,兩菜一湯,經濟實惠,在香港這個最低消費都要80港幣的餐飲環境下,兩餸飯的最低售價不到20港元,最高也不會超過40元港幣。
這種高性價比的餐食,成為了全港人的“新寵”,甚至搖身一變成為了香港中產和白領們都搶著打卡的“中環精英恩物”,就連明星發哥也來吃過。
不過兩餸飯不是什么新興事物了,其在口罩事件期間就因低價優勢吸引大量消費者。
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兩餸飯店數量已突破600家,相較2021年底首次記錄的約300家實現翻倍增長。
因此,兩餸飯的爆火或許可以為當下處于寒冬期的香港餐飲提供一些新思路,高性價比的大眾餐飲或能成為餐飲經營者創造突破口的途徑。
除此之外,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也認為,食肆必須調整宣傳策略。
香港很多老字號,其實只是一味守著那一方天地,不去創新,不去捕捉年輕消費者需求的轉變。
沒有積極去應對高成本的挑戰,也沒有通過新產品、新的營銷模式等尋找與時代同行,努力將“老資本”變成更富有活力的“新資本”。
與其說可惜,不如說是“不思進取”的結果。
如今互聯網發展太快了,消費者能夠接觸到更多新鮮的事物,而老字號若只剩下“老”,消費者也會用腳投票。
每一間老店的落幕,帶走的不僅是味道,更是幾代人的美食記憶。
如何留住港人的美食記憶,是每一個老店落閘時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