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星君、祀之以禳火災
南方火德星君,掌管著萬物的生長與養護,照亮幽暗,洞悉細微。當人們遭遇運氣不佳,面臨諸多災厄與疾病時,應當廣行善事以求其庇佑。
火的力量,既能夠助人,帶給人溫暖與光明,同樣也具有造成災難的潛能。當火焰旺盛,無論何種物質都會被其吞噬,最終在煙霧中吐出殘余的灰燼,目睹此景者無不心生敬畏。因此,古人認為火中藏有神靈,便開始對其頂禮膜拜,從而誕生了火神的信仰。
在中國古代,火星被稱為“熒惑”,它是五天神之一的別稱。五天神分別代表著五個方位:青帝居于東方,赤帝位于南方,黃帝坐鎮中央,白帝駐守西方,而黑帝則位于北方。作為火德星君,“熒惑”象征著南方的赤帝。因此,火德星君也常被尊稱為南方火德星君。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火德星君被視為火神。民間對火德星君的崇拜,往往也包含了預防火災的寓意。
關于火神,存在以下幾種說法:
《神誕譜》記載:“火德星君,為炎帝神,農氏之靈,祀之為火神,以禳火災。”
《史記》記載“火神為祝融,顓頊之子,名黎。”
《廣雅》記載:“火神為游老。”《國語》記載:“火神為回祿。”“回祿”或寫作“回陸”。古代楚國有一人,名叫吳回,掌管火正,有人說他就是“回祿”。《左傳》記載:“鄭禳火于回祿。”火災稱為“回祿之災”。
在中國古代,祭祀火神的傳統可追溯至帝堯時期。《史記》記載:“帝堯陶唐氏命遇伯長火居商五祀大辰。”辰即大火,也就是說為祖,就是火的祖神。那么,火祖是誰呢?《漢書·五行志》,記載:“帝嚳有祝融,堯時有閥伯,民賴其德,以為火祖,配祭火星。”在黃帝的曾孫帝嚳統治時期,存在一位名為祝融的火官,負責祭祀火星并執行火政。到了帝堯時代,另一位火官闕伯也因其德行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尊奉為火的祖神,并配祀火星。
《搜神記》記載:“神姓宋,名無忌,漢時人也,生有神異,死而為火精,唐牛僧孺立廟祀之,以禳火災,廟在武昌府之城東七里。”
亦有觀點認為火神并非完全屬于男性,其中也包含女性。《慎行紀程》記載:“沅州火神不祀祝融而祀凌霄女,一不虔,則女神立遺火鴉銜火丸置茅屋之上,兩翅扇風發火,故多火災。”
農歷六月廿三日是火神誕辰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