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很好”成為社交面具,當"emo""躺平""精神內耗"充斥網絡空間,我們是該警惕"情緒瘟疫",還是學會與負面情緒共處?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5億人正飽受抑郁癥折磨,我國抑郁癥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一數據背后,是一個亟待重新審視的現代心靈“困境”。
抑郁癥發作是怎樣一種感受
抑郁癥患者的痛苦遠超“情緒低落”的范疇。他們常感到持續性的情緒低落、興趣降低、注意力渙散、自我否定。一位抑郁癥患者曾描述:“像被濃濃的黑暗包裹,明明醒著,卻像活在一場醒不來的噩夢里。”除了情緒上的痛苦,還會出現睡眠紊亂、食欲驟變、記憶力下降等軀體癥狀,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無價值感與輕生念頭。
哪些人更容易得抑郁癥
抑郁癥的發病并非偶然,而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生理角度,遺傳因素影響顯著,若家族中有抑郁癥患者,個體患病風險一般會增加2-4倍。心理層面,性格敏感、完美主義、長期自我否定的人群,面對壓力時更易陷入負面思維循環。而社會環境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長期承受工作高壓、經歷重大創傷事件、處于孤獨狀態的人,都是抑郁癥的高危人群。
抑郁癥應該如何治療
一旦確診為抑郁癥,及時規范治療至關重要。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中,西藥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是目前最新一代的抗抑郁癥藥物;同時,中醫藥在抑郁癥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復發。如創新中藥解郁除煩膠囊,具有化痰解郁,清熱除煩的功效,不僅可以調節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對于患者常常伴發的焦慮情緒、睡眠障礙、頭暈頭痛、口干、便秘等不適癥狀均有改善作用,適宜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或者由于睡眠障礙導致出現其他情緒問題的人群長期服用,且純中藥成分,安全無依賴性。
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CBT)可幫助患者識別并改變負面思維模式;人際關系療法(IPT)則聚焦改善人際關系,增強社會支持。
物理治療中的經顱磁刺激,可通過調節大腦神經活動,也能輔助緩解癥狀。
日常有哪些防治抑郁的小妙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方法、小妙招可以幫助大家調節情緒,遠離抑郁。比如,規律作息,固定的睡眠與起床時間有助于穩定生物鐘,而充足的睡眠與良好的生物鐘調整對于維持情緒穩定、身心平衡至關重要;適度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改善情緒,建議每周進行3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為自己制定簡單的、明確的目標,每完成一個目標,內心就會多一分滿足感。當在消極想法里越陷越深、無法逃離的時候,不妨放下手機,深呼吸,出去走一走,或者做件開心的小事情轉移一下情緒。此外,培養興趣愛好、保持社交互動、學習正念冥想等減壓技巧,都能幫助我們增強心理韌性。
愿每個人都能以溫柔且堅定的態度,驅散心中的陰霾,擁抱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