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榮膺“全國文明校園”。從“全國文明單位到“全國文明校園”,這份榮譽的背后是陜工人深耕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定與執著,更是陜工人奮力擎起中國職教發展大旗,服務制造強國、教育強國貢獻“陜工力量”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用好體系化設計、項目化實施、常態化管理的“三化”聯動機制,聚力實施“1235工程”,豐富文明校園建設內涵,大力推進文明校園創建工作走深走實。
“1235工程”體系圖
“1235工程”:塑優文明創建內核
用好一個指導理論,構建文明創建新版圖。聚焦“文明建設”質改螺旋,活學活用PDCA理論,按照“圍繞目標定計劃、依據計劃定路徑、緊扣路徑定檢查、瞄準檢查定改進”的步驟,依托校區、社區、廠區、館區、園區等多元文化“五區一體”育人平臺,構建起“文明培育、文明創建、文明實踐、文明傳播”四位一體的標準健全、運行順暢的文明建設體系。
抓好兩個關鍵載體,探索文明創建新路徑。堅持兩手抓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文明創建兩個關鍵載體,一是立足主渠道,深耕思政課堂、創新課程思政,打通“雙課協同”的全課程耦合育人機制,筑牢思想道德建設支撐;二是立足主陣地,深化活動引領、加強朋輩互助,打通“雙措并舉”的全方位常態育人機制,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引導;三是立足主攻點,強化社會實踐、優化志愿服務,打通“雙化共融”的全體系實踐育人機制,催化學生文明實踐,推動思想道德實踐養成。
守好三個創建主體,賦能文明創建新典范。聚力發揮領導班子、教師和學生的文明創建主體作用。一是圍繞領導班子建設,立足頂層設計擘畫文明校園創建“作戰藍圖”;立足制度建設打造文明校園創建“四梁八柱”;立足自身建設擔當文明校園創建主體責任。二是圍繞師資隊伍建設,立足師德建設—堅守師德第一標準;立足隊伍建設——實施優師五項計劃;立足監督評價——開展多維考評獎懲,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質強、教育站位高、國際視野寬、“五術”要求精的師資團隊。三是圍繞學生文明素養提升,立足文明教育—打造微課堂,培育文明理念;立足文明引導——舉辦微活動,提升文明素質;立足文明實踐——設立微實踐,強化文明行為。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月月行”等活動,推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青年培育。
做優“五個一”成果,打造文明創建新品牌。凝練總結文明創建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在校級文明單位創建中率先采用“五個一”成果固化標準,即:凝練一個創建成果案例、培育一個文明示范典型、開展一個品牌志愿服務項目、打造一個“三全育人”特色活動、形成一個創建過程展示視頻。通過邊實踐邊總結,形成了“一院一品、一部門一特色”的文明創建品牌,有效推動我校文明創建品牌化建設、特色化發展、成果化展現。
擦亮“文明”名片:打造“六好”文明校園
自學校獲“全國文明單位”以來,成功歷經三次復檢;近年來,以鞏固和擴大全國文明單位創建成果、爭創全國文明校園為抓手,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焦“思想道德建設好、領導班子建設好、師德師風建設好、校園文化建設好、校園環境建設好、陣地建設管理好”六個建設目標,以精神文明建設聚勢夯基底,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聚力塑內核,推動學院改革發展;聚能提成效,增強辦學綜合實力,全面提升文明創建成效。
黨建引領聚合力,高位推進促發展。學校黨委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思想建設為基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能力建設為關鍵,提升執政能力及水平;以作風建設為保障,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學校黨委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堅持登高望遠謀全局,深入落實“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職責,高位推進學校改革發展;堅持俯下身子抓落實,出臺《領導班子約法十則》《狠抓落實十條措施》等,形成了“決策—落實—督查—考核”狠抓落實的工作閉合鏈條。鍛造出“政治可靠、敢于擔當、改革創新、業績突出”的堅強領導集體。學校黨委連續5次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全省高校先進校級黨委”稱號,領導班子連續10次獲得年度考核“優秀”等次,學校黨委通過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示范校”建設單位驗收,國家首輪“雙高計劃”終期績效評價獲評“優秀”。近三年,獲國家級榮譽101項、省級榮譽188項,連續兩年榮膺“軟科”全國高職理工類院校第一,多次被《新聞聯播》等國家級媒體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先后來校調研時,對學校的辦學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建成“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
鑄強思政引領力,立德樹人育匠才。學校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積極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蓄力實施以“紅色匠心”為主線的“時代新人鑄魂工程”九大行動,塑優“全程貫通、空間聯通、隊伍互通、內容打通、評價融通”的立德樹人新機制;構建起以“三全五育”為主體、政行企校“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鍛造出“思政隊伍量足質優、思政課量質齊升、課程思政‘深度耦合’、‘五彩翔云’網絡育人、‘秦馬小匠’實踐礪行”的新生態。立德樹人見行見效,學生在國家級技能大賽獲獎218項,在國有大型企業、世界500強、國內100強企業就業率達到52%,培養出黨的二十大代表、大國工匠、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等名片學生279名。培育出全國高校思創發展中心、全國課程思政教研示范中心、教育部高校教師“領航工作站”建設試點院校、教育部職業學校思政課建設協作組牽頭單位、全國職業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全國思政課展示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一等獎、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等成果139項。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出征儀式暨“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啟動儀式
躬耕教壇守初心,鑄魂強師作表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創新師風師德建設模式,構建起分區化培育、模塊化培養、鏈條化考核的“區塊鏈”式師德師風提升體系,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團隊協同的“金師”隊伍。秉承“分類優先、類下分層、層下建隊、以隊帶人”理念,實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雙師素質提升劃”“雙語教師培養計劃”“人才機制創新計劃”和“兼職教師優選計劃”等五項計劃,創新出“師德網格化、梯隊鏈條化、培育結構化、評價多元化、服務品牌化”的五化聯動機制,搭建起“人才成長”“人才聚集”“團隊成長”“學術交流”四類教師發展平臺,培育出二級教授10人、三級教授23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等國家級名師良匠69項。
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陣地融合齊發力,文明創建綻芳華。建強用好學校網站、廣播、新媒體等宣傳矩陣,全方位傳播主流思想;舉辦網絡文化原創力提升訓練營,打造系列“融課堂”,賦能網絡思政“四支隊伍”建設提質增效;聚焦“平臺、載體、內容”三維向度,創新“融媒小廚”試點建設,打造集“官微、微博、視頻號、抖音”于一體的校園融媒矩陣,發揮融媒矩陣“內容兼融、資源互融、宣傳共融”的功效疊加,推進融媒育人資源平臺集聚化、成果產出立體化、融合發展特色化,培育了一批“數字賦智、多維立體”的融媒實踐成果,形成“同發力”“齊發聲”的宣傳格局,全面打造了校園輿論新生態。學校榮獲中國職業院校新媒體百強、全國職業院校官微百強、高職院校視頻號“全國百強”等,培育出“習語.潤工院”“五彩翔云”“理響工院.云書房”等品牌項目,年推送3270余篇,閱讀量超330萬,在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獲獎8項。夯實文明創建陣地建設,構建起特色化文明創建矩陣。建成“文明實踐.工院驛站”,系列化組織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培育出“文明深1°、文明實踐.月月行”等實踐品牌;持續開展各類文明創建,創建省、校級文明單位21個,文明住宅樓及家庭558個,文明班級及宿舍2136個,文明大學生2561名;“家電急救俠”“智慧助老”等16個志愿服務品牌效應充分發揮,鑄牢“大愛工院”志愿服務體系,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銅獎。
第三屆“五彩翔云”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啟動儀式
紅色匠心煉德技,文以化人啟心智。學校傳承首任校長提出的“用革命精神創辦革命學校”的辦學初心,大力實施文化潤校戰略,構建起理想信念鑄魂、道德品質立身、文化素養固本、精藝強技筑基、創新創業健骨、勞動實踐樂業“六位一體”的“紅色匠心”文化育人體系;通過“學做潤”一體化牽引,創新“教學鏈立學+實踐鏈立行+環境鏈立情”三鏈式融通育人路徑,賦能“認知引導+行為塑造+情感認同”鏈路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好“三維立體”融合評價,把文化育人融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評價,屆次化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藝術節、宿舍文化藝術節、大學生網絡文化節、書香校園讀書文化節、新生文體節等“六類”文化節,常態化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等60余項品牌活動,全方位推進“知識育人”向“文化育人”迭代升級。培育出“三走進”“四味.茶敘”“五彩翔云”“1-3-6-0大美育”“融媒育人”等文化育人品牌15個,先后榮獲全國高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一校一品”學校、全國機械行業文化建設創新單位等,催生出國家級教育成果獎一等獎、校園文化建設類國家級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鑄魂潤心”文化育人創新工作案例等中省級成果13項,國家級、省級校園文化藝術獎39項。
慶祝建黨百年“唱支歌兒給黨聽”大型藝術黨課
闊域載新提效能,環境育人潤無聲。瞄準“人文校園、書香校園、綠色校園、景觀校園、和諧校園”的建設目標,形成渭城校區—先進制造職教區、經開校區—服務型制造職教區、高新校區—產教融合示范區的“一校三區”新格局,集約互聯新底座、智能互聯新園區、融合創新新應用,打造出“環境打底、智能點睛、育人為要”的嶄新育人環境;依托校園內的一館(校史館)、一場(紅色文化廣場)、一園(機床文化園)、一港(大學生思政教育溫馨港)、一廊(企業文化長廊)、一空間(VR智慧思政實訓中心),借助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及咸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教聯合體、咸陽裝備制造產教聯合體、全國新能源(光伏)裝備制造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兩翼”,搭建出校區、社區、廠區、館區、園區等多元文化“五區一體”育人平臺,目前涵蓋企業廠區620個、展覽館(博物館)92個、科技園(工業園)42個,形成“校企、校地、校所”聯動育人的新樣態。學校獲評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陜西高校智慧校園示范校、陜西省平安校園。
機床文化園實景
文明校園創建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上久久為功的“耐力賽”,更是初心賡續的“接力賽”,還是全校師生同心奮斗的“拉力賽”。全體陜工人將以此次“榮譽”為新起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工作重要指示積極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使命,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鞏固、擴大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努力成為文明踐行者、傳播者、守護者,讓“文明之光”在學校進位發展的新藍圖中綻放絢麗光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