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驚聞葉先生西去,萬分驚愕。先生一生以教育事業為己任,用生命踐約著這句話。“蠟炬淚干,春蠶絲盡,回望來時路,是否可以看到淚干薪火映,絲盡衣缽傳?”
相信會有更多人踏著先生的足跡,繼續走向古典詩詞的道路。
先生走好!先生安息!
陽光,恩澤般透過窗紗,滿屋子彌漫著詩的香氣。
又到周六,又一臺詩詞的盛宴。
“宴會廳”設在南開大學葉嘉瑩先生寓所的客廳。這里透著禪意:幾枝翠竹,一株蘭草,整面墻的書柜旁邊掛一幅字,上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對面墻上有幅畫,畫著幾枝粉荷,還有一塊匾,刻著老師顧隨寫下的“迦陵”二字。“荷”是葉先生的小名,先生一生寫了數十首與荷花有關的詩詞,但她更愛用“蓮”這個喻佛之字。“迦陵”是葉先生的別號,原取“嘉瑩”之諧音,但恰好佛經中一種鳥的名字就叫“迦陵頻伽”,此鳥性靈,能傳遞鈞天妙音。
享受詩詞盛宴的約20人,有葉先生的博士生,有熱愛中國古典詩詞的美籍華裔母女,有聽了她35年課的超級“粉絲”……客廳兩側的沙發擠不下了,大家熟門熟路去取加座——十多張重疊摞放的圓凳子。
為大家奉上盛宴的是年屆九旬的葉先生。她整衣端坐,胸有成竹,清了清嗓子。
對于人的壽命與狀態的關聯,孔子只說到70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說到80歲,八十而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古人沒有說到90歲會怎樣。
90歲的葉先生,會讓人一時間恍惚,分不清眼前的是她,是詩,或是——詩的化身?
開席了!詩詞的色香味牽引著我們的視線、鼻息、味蕾甚至是聽覺、意念。葉先生那優雅而不失豪放的舉手投足,柔婉而不失頓挫的行腔吐字,考證而不失神游的條分縷析,營造著魔法般的磁場。仿佛賜你一把密鑰,穿越歷史之門——此刻不存在了,回到唐玄宗天寶三年夏天;客廳不存在了,來到洛陽城一間酒肆;你我不存在了,變成了衣袂飄飄的詩中圣、詩中仙,懷才不遇的杜甫初會辭官乞歸的李白,一見如故,“遇我夙心親”……
這樣的一見如故,在35年前的1979年,當葉先生第一次從加拿大歸國講學走進南開大學課堂時,也曾有過。“用《楚辭·九歌》里的一句詩形容,那就是‘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我感到我與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與李白和杜甫聚散隨緣、心心遙對不同的是,葉先生把一見傾心演繹成了以心相許,終身相隨。2014年9月回到南開以后,她決定結束天津和溫哥華兩地之間的候鳥生活,留下不走了。離公寓不遠處,“迦陵學舍”剛剛封頂,正待啟用。這座以葉先生別號命名的集科研、辦公、教學、生活于一體的小樓,將成為她的家園。
“呃咳……”一陣咳嗽,葉先生扶好老花鏡,看看鬧鐘:“兩個小時了,今天就講到這里吧。”然后從加了靠墊的椅子上緩緩起身,慢慢挪步。這是剛剛還神采飛揚、心游八荒的您嗎?還有,李白呢?杜甫呢?葉先生您把他們收哪里去了?
博士生熊燁還在流連剛剛的氤氳,正在準備論文的他“太享受與先生共處的時光,舍不得畢業”;追隨了先生30多年,兩鬢染霜,已從教師崗位退休的“老學生”們,與先生相約“下個星期還來聽課”;旁聽的我一時間回不過神來,體會到為什么有觀眾在聽到葉先生的電視講座后,會在來信中將那種美好的感受描述為“三月不知肉味”。
我還理解了,這個初冬,肺部感染、大病初愈的葉先生為什么一下病床就問:“什么時候讓我給學生講課?”她說她一生有兩大嗜好,一是好詩,二是好為人師。從1945年起,整整七十載,葉先生執鞭杏壇從未間斷。我曾在武漢的古琴臺讀到葉先生留下的詩,“翠色潔思屈子服,水光清想伯牙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如果把葉先生的講詩授業比作伯牙琴,那些用心靈傾聽“琴聲”、讓“琴聲”滋養生命的學生,不就是“鐘子期”嗎?那些恍惑中循著“琴音”,發現“琴音”背后美妙之境,觸到古人血肉之軀和高潔之魂的學生,不就是正在走來的“鐘子期”嗎?詩詞,曾支持她走過憂患,她深知詩詞的力量。當現代人的迷失用物質和科技解決不了而回到傳統文化中求解的時候,她想要傳遞這種力量。度己之后度人,她將此當作今生的使命。因為使命,所以慈悲。不論你的年齡,不論你的學識,她都會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因為慈悲,所以虔誠。授課的前一天,她盡量排除外擾,如辟谷一般凈化身心、純粹思緒。因為虔誠,所以圣潔,如同她15歲時寫下的《詠蓮》:“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因為圣潔,所以,她像中華詩詞之美,可以滋養靈魂、度引蒼生。1989年,葉先生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2008年,榮膺中華詩詞學會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13年,獲國家“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聲名日隆,她保持著清醒:“‘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名聲超過現實的話,應該感到羞恥。”葉先生對自己的定位是:首先是老師,其次是研究者,最后才是詩人。面對別人“年紀大了,多寫點書,少教些課”的好意勸說,先生淡然道:“當面的傳授更富有感發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結束在講臺上……”如果真的、真的到了那么一天,蠟炬淚干,春蠶絲盡,回望來時路,是否可以看到淚干薪火映,絲盡衣缽傳?
葉嘉瑩(Chiaying Yeh ,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生于北京 ,號迦陵 ,本姓葉赫那拉,滿族 ,加拿大籍華人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 ,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
葉嘉瑩于1941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 。1945年,先后在北平志成中學等三所中學任教。1948年,在南京私立中學圣三學校教書 。1954年,進入臺灣大學任教 。1966年,應邀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任教 。2015年10月17日,“迦陵學舍”正式啟用,定居南開園 。
葉嘉瑩主要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著作數十種 ,曾獲得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2014中華文化人物 ,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中國政府友誼獎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白發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