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
為人父母后,雖然不求孩子能夠功成名就,但卻總盼著他們能知冷知熱。
可這“心疼父母”的門道里,往往藏著不同段位的智慧。
有人認為給錢就是盡孝,也有人覺得聽話才算貼心。
其實,與孩子相處久了,不少人的心里,都會有一把計量孝心的“稱”。
也都會對“心疼父母”這幾個字,不由得的生出高低深淺的等級感。
所以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常見的4種孝順排名,看看你家孩子排第幾。
01.第四名:分享者,讓親情雙向流動
在東京大學解剖學教授養老孟司的《遺體語錄》中,有這樣一句話:
那些臨終老人最后的愿望,往往不是物質豐盈,而是想再聽聽兒女子孫,講講學校里的趣事,或者生活里的家長里短。
從中我們能夠窺探到,于父母而言:
孩子若是還具有熱忱的“分享欲”,無疑是表達孝心的基本形態。
而這,往往也是親情保持雙向流動的基礎內核之一。
無論是網絡段子、職場趣事,還是生活點滴,只要孩子愿意講給父母聽,本質上就是進行情感的“反哺”,
并且,這種分享,至少能說明兩件事。
其一,你的教育方式很棒,孩子才能在愛與尊重的環境下長大。
其二,孩子在你面前,擁有十足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也正因如此,才能讓他們無論身處哪里,都能對自己家,有著深深的眷戀。
所以,能夠分享見聞的孩子,一定與父母之間,有著穩定且和諧的親子關系。
而這種緊密的聯系,能讓“孝”字得到無限的放大。
02.第三名:陪伴者,最長情的孝道答案
網上有句話是:
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其實,于父母而言,最長情的“孝心”,也是陪伴。
尤其是父母退休以后,與社會交集減少,社交關系減弱,再加上身體機能退化等因素,很容易滋生孤獨感。
而越是這個節骨眼,子女的陪伴,就越顯得彌足珍貴。
根據社會調查顯示:
空巢老人平均每天說話不超過10句。
由此可見,那些能定期陪父母買菜散步的子女,其實是在用“在場感”治愈著老人的晚年。
也用自己的陪伴,為“子女之孝”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就像央視主持人撒貝寧,即便工作再忙,也會每周和母親視頻三次。
再比如春晚的常客馮鞏,每年都主動要求自己的節目排在前面演,為的就是趕回家里,跟自己的老母親吃年夜飯。
也許,所謂孝順,就藏在生活的褶皺里,也不過是把“下次再說”換成“今天就可以”的陪伴。
03.第二名:守護者,病床前的無聲告白
作家渡邊淳在《鈍感力》中寫道:
真正的孝心,要穿透病痛的迷霧。
是啊,無論平日里表現的多么恭順,有的孩子,也會在父母遭受病痛折磨時,被打回原形。
畢竟,人一旦生病,需要兒女貼身守護,照顧吃喝拉撒,是一件非常繁瑣且勞累的事情。
也許,一兩天尚且能應付,但若是持久戰,可能很難撐得下來。
因為這不單單要消耗強大的體力、時間和財力,對個人的堅韌程度,也是不小的考驗。
可以說,病榻前的照顧,絕對是測驗兒女孝心的一場“大考”。
否則,千百年來,就不會有人發出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感慨了。
所以,那些能守候在病床前的溫情,才是讓“你養我小,我養你老”不再淪為空洞口號的有力證據。
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從一而終,堅持到底的兒女寥寥無幾。
若是遇到了,那真的算是“為人父母”不枉此生的最大幸運了。
04.第一名:破局者,敢于斬斷代際傷害
在傳統文化中,提起“孝心”二字,大家往往想到的就是乖巧懂事、言聽計從的恭順。
可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漸漸懂得:
哪怕父母全知全能,也是“到此為止”,世界多發展一秒,原先固守的一切,就翻天覆地了。
為人子女,若是一味愚孝,很容易重復上一代的弊病和悲劇。
甚至讓家族體系內的那些沉疴頑疾,在歲月的延續中,不斷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也正因為不少人看到了這一點,這才出現了在孝道的探索之路上的破局者。
這些兒女,不再盲目服從,而是主動修正父母遺留下來的問題,讓不良模式在自己這一代人身上終結。
就像作家岸見一郎說的那樣:
父母也是凡人,子女有責任把更好的生存方式傳遞下去。
這種清醒的“背叛”,也許才是最高級的孝順,也是對家族命運最深情的救贖。
如果父母遇到了,千萬別覺得子女不聽話懂事,相反,他們也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滋養著整個家庭。
其實,只要有孩子,哪怕為人父母的我們不奢望孩子能夠回報自己,可心里難免會出現無形的一桿秤。
甚至,會在看到別人家溫情故事的那一刻黯然神傷,感慨自己生了個“白眼狼”。
可話說回來,孝道畢竟不是績效考核,父母與孩子,也不過緣起性空的一場因果罷了。
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那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所以如若孩子尚未達到某個“孝順級別”,也不必苛責。
就像紀伯倫的詩中所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他們只是借助你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而已。
如此一想,也許就能通透許多。
畢竟,想獲得兒女真正的孝順,不該是由道德綁架而來,而是兩代人各自圓滿后,依然能遙遙相望的深情。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