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八項主要任務,包括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其中,“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成為重點任務,強調要持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加強老舊廠房、低效樓宇、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空間的升級利用。
這不僅延續了近年來城市更新的政策部署,同時也將推動房地產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型。更是在“雙碳”戰略背景下,為建筑能耗標準、空間利用率和綠色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暖通行業明確了發展方向。
釋放信號,樓市未來的新方向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一轉型趨勢。我們先看一下近五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對比圖。
不難發現,近五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持續萎縮,揭示了增量市場紅利消退的現實。
但存量改造需求卻呈現爆發態勢——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全國20個重點城市中,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共有15.39萬個,其中老舊小區數量達到5.96萬個,占比接近40%。
此外,住建部2025年報告更顯示,截至2024年底的6.02億棟既有建筑中,89%為住宅類建筑,7.6%為公共建筑,3.4%為工業建筑,大量建筑亟待節能升級。1070億平方米的龐大體量,意味著建筑改造尤其是中央空調系統更新,已成為價值千億的確定性市場。
更新改造,中央空調市場增長的新動力
市場總是在變化,而中央空調行業的增長動力,似乎也在不斷轉換。過去,是火熱的房地產市場、煤改電領域以及光伏、鋰電、新能源等工業版塊在引領行業前行。如今,隨著這些領域的逐漸飽和,更新改造市場正悄然崛起,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
從去年3月起,隨著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落地,全國掀起老舊建筑綠色改造熱潮,中央空調系統作為建筑能耗“主戰場”,成為節能改造的核心突破口。
眾多暖通企業的戰略重心從新增項目向存量改造傾斜,技術創新圍繞“高效能+智能化”兩條主線發力。
一方面,高效能技術突破是改造項目“降本增效”關鍵,熱泵技術、模塊化設計、環保冷媒替代等突破,正在破解老舊建筑改造中普遍存在的空間局限、能效低下難題。
另一方面,AIoT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暖通行業的節能改造模式,通過動態負荷調節與遠程故障預警等智能管理功能,空調系統已實現從"粗放供能"向"精準控能"的躍遷。這種精準能效控制能力,使得美的、格力、海爾、海信日立等頭部企業紛紛加碼智能化、集成化、系統化布局。
美的樓宇科技推出的iBUILDING數字化平臺,通過AI算法實現空調系統與建筑環境的動態適配;格力推出的“泰山”樓宇數智化平臺,通過全棧自研軟硬件實現海量機電設備智能組網,打通建筑機電系統全鏈路數字化;海爾推出的MetaBuiding“樓宇大腦”,集成樓宇智控、樓宇能源、樓宇環境等板塊,實現跨系統協同管理;而海信推出了ECO-B智慧樓宇與能源管理系統 2.0,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依托自研Hi-Edge云邊架構與Docker容器化技術,實現建筑能耗的精準預測與高效管理。這些創新實踐不僅驗證了智能化改造的節能潛力,更標志著暖通行業正從單一設備供應商向智慧建筑整體方案服務商轉型。
然而,存量市場的掘金之路并非坦途。
首先是資金問題。中央空調設備更新項目的投資主體多為企業,而回報周期相對較長,使得企業對于主動進行設備更新的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即使有政府補貼,但成本仍是企業考量的關鍵因素,需要財政、貨幣等政策共同作用來激發企業和居民的更新改造熱情。
其次是技術門檻和安裝復雜性的問題。由于中央空調系統和配件規格多樣,不同品牌間的兼容性,增加了更新改造的復雜度。同時,在不影響業主運營的情況下高效升級系統,也對品牌廠家和設計團隊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更新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政策推動與技術革新的雙重驅動下,暖通行業的存量市場爭奪將加速進入“精耕時代”,唯有將綠色節能與智能化控制深度融合的企業,方能在這場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把握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