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米YU7的發布再次將設計爭議推上風口浪尖。這款被網友戲稱為“法拉米”的中大型SUV,因與法拉利Purosangue高度相似的設計語言引發輿論海嘯。從SU7的保時捷平替到YU7的法拉利青春版,小米汽車的對標豪車策略看似精準收割流量,實際上更讓人感覺到,小米汽車在造車時的精神是怎么樣的。
小米YU7的爭議并非偶然。早在2024年SU7發布時,其與保時捷Taycan(參數丨圖片)的“撞臉”便引發“保時米”的戲謔。如今YU7的溜背造型、長軸距比例(4999mm車長、3000mm軸距)與法拉利Purosangue的1.2倍寬高比如出一轍,甚至連主推的“法拉利綠”配色都高度相似。盡管小米通過貫穿式星環尾燈、隱藏式門把手等細節差異化設計規避了法律風險,但普通消費者第一眼仍會產生“法拉利既視感”——這種“形不似而神似”的模仿策略,本質是利用豪車設計積累的審美認知快速建立品牌聯想。
小米這種邏輯并不難理解,保時捷、法拉利等品牌經過百年沉淀的經典設計,天然具備市場號召力。SU7借勢保時捷設計,首月銷量即突破2萬輛,印證了“豪車平替”策略的短期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原創設計需投入大量時間與資金,而模仿成熟設計可縮短研發周期。小米從宣布造車到SU7交付僅用3年,遠低于傳統車企42個月的平均周期,但代價是這樣的設計很難稱得上具備自身企業的靈魂。另外,在部分消費者的印象中,像豪車等同于高端化,小米借此理念,將25-35萬元的YU7包裝成“500萬級體驗”,但這種營銷策略,實際上模糊了品牌自身的特性。
小米的模仿策略正在引發連鎖反應。海外媒體將YU7稱為Chinese Ferrari,戲謔中帶著輕視;法拉利粉絲社群發起“Not My Purosangue”話題,暗諷小米缺乏原創精神。更嚴重的是,這種爭議正在波及中國汽車整體形象。
我們都知道,比亞迪、蔚來等品牌通過“龍顏設計”“X-Bar前臉”建立原創設計語言,而小米的模仿行為,難免會讓海外用戶誤判中國汽車仍在抄襲階段。另外,調研顯示,海外消費者愿為比亞迪漢支付10%品牌溢價,但對模仿車型僅接受價格對標國產車,原創設計的缺失,會讓小米在海外失去溢價空間。
汽車網評:小米YU7的設計爭議,本質上是跨界造車企業的縮影。短期看,小米豪車平替策略能帶來銷量狂歡,但從長期看,缺乏原創力將導致品牌價值空心化。當其他自主品牌都在拿出自己對其汽車的獨家理解時,就說明了中國汽車真正需要的是定義時代的勇氣,而非復刻經典的取巧,因為模仿者從來都不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