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江南有約——中國美術名家邀請展”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畔明·美術館舉辦,借此展覽,明加藝術對吳長江進行了專訪。下面,讓我們一起聆聽吳長江講述他關于“藝術西行”的創作經歷。
——編者按
50余次藝術西行
直面高原
去年12月,“直面高原”——吳長江“西行”繪畫研究展在四川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舉辦,展覽得到眾多藝術家、觀眾的關注。
期間,由四川畫家劉忠俊撰寫的一篇《靈魂不凍泉,元神盡淋漓——吳長江先生的人與畫》的文章,發表在中華網山東。該文從作品到其創作背后的故事,呈現了吳老師藝術人生的發展脈絡與審美旨趣,觀照中國當代美術創作中的“西行”現象。文章寫得極好。以下引用部分以讓大家可更好地了解吳長江高原創作的精神內核。
青藏高原孕育滋養了長江、黃河兩條中華母親河,這里高寒缺氧、地廣人稀。清乾隆五十年出版的《大清廣輿圖》上,這片區域還是雪山茫茫、河流村鎮語焉不詳。雖唐蕃古道、茶馬古道也經由此域,但其地理人文少為外界所知,特別是波密、果洛等偏僻之地更是被有人稱為“化外野番”。這里物競天擇,各個部族不僅要與嚴酷自然環境抗爭,族群之間、人人之間也是強者生存,由此也塑造出豪放天然、耿介拔俗、愛憎分明、精明能干、俊美高大的民族特性。
《青藏高原》56×76cm石版畫
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社會狀況迫使中國急需拓展戰略縱深,“經略西部”成為彼時共識。在這大的時代背景下,許多科研者、文人、藝術家紛紛走進西藏,用科考、用圖畫、影像來呈現這神秘邊地。畫家吳作人、葉淺予、張大千、韓樂然、孫宗慰等在這一時期西行,留下了最早的涉及西藏的繪畫圖像,成為20世紀中國畫壇新興主題——西藏題材美術的肇啟。20世紀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董希文、黃胄、李煥民、潘世勛等人西行進入西藏,他們的采風創作掀起西藏題材美術的第一次創作高潮。80年代,大批內地美術家深入西藏尋找靈感、搜集素材進行創作。這時期表現高原風土人情的繪畫,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震撼與審美蕩滌,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第二次西藏題材美術的創作高潮,亦稱作“西藏熱”。
20世紀80年代,還在中央美術學院讀書的吳長江第一次踏入青藏高原這片神圣的土地。高原人鮮明的形象特征,他們質樸、強悍的性格,以及雪域高原獨特的文化背景,一切都深深吸引、召喚著他。從此,他的藝術人生錨定于此。
《尕娃》76×56cm石版畫
《擠牛奶》、《青藏高原》、《尕娃》……這些都是吳長江早期的作品,他講究石版印刷技藝,鐘情于用黑白塊組合出形式美,創造出理性、單純、靜謐、冷峻的畫面意境。
《運冬糧速寫之三》紙本炭筆 26cm×35.5cm
在高原寫生積累素材、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吳長江常用炭精條畫速寫。他帶著激情去捕捉稍縱即逝的畫面,用最簡練概括的線條去敘事,作品別有韻味。
《高原之子》(石版)50×39cm
90年代,吳長江創作石版作品《遠方來客》、《高原之子》等。這一時期技法純熟的石版作品,帶著新鮮高原氣息、表現出曠遠宏大的神韻,作品體現著對藏族群眾生活狀態的禮贊。這些作品引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吳長江也被業界視為“西藏熱”的代表畫家。
《高原之子之二》 銅版 50cm×39cm
此后,吳長江更加頻繁地深入高原,在甘肅、青海、四川、西藏、新疆等地,在基層進行寫生創作,人物速寫、人物現場創作漸漸成為他繪畫的主要方式。直至今日,古稀之年的吳老師仍不知疲倦、不遺余力地奔走于北京和高原牧區之間,探求藝術真諦。
《貴南藏女》(炭筆、紙)50×65cm
在踐行中國藝術的“西行”傳統中,吳長江始終高度重視“在場”的概念。他強調在高原現場直面對象、快速作畫,及時記錄對象形貌,這種方式的生動性。將寫生提升為一種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創作方式,由此捕捉刻畫高原人的精神之美。
《冬裝的牧女像》(炭筆、紙)41×29.5cm
他認為一件動人的好作品,在基本功、繪畫技巧的基礎上,更要追求精氣神。到高原來畫高原人,才能更直接、真切的感受他們別樣的氣質和生命力。而寫生現場的鮮活感讓他覺得過癮,更能直抒胸臆、投入去表達。這也是他這些年50余次奔赴高原開展創作最直接的源動力。
《坐著的桑森》(水彩)97.5×114cm 2007年4月29日
吳長江的創作注重挖掘人性的本質,傾向于內心世界的表達。他擅用簡約的中景構圖,大面積留白創造出詩意的空間,打破了西藏題材美術創作慣常的粗獷審美范式。
《洛桑扎西與才讓加》(水性顏料、紙)182×109cm
李煥民先生曾評價吳長江的藝術風格“像他本人一樣,具有一種‘書卷氣’,清新、含蓄、樸厚、精致。畫面樸實無華,平易近人,耐人尋味,像一首首悠遠的詩。”他開創的抒情寫實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的“鄉土美術”熱潮中獨樹一幟。
《夏吾才讓夫婦》 紙本水性顏料 187cm×112.8cm
自1981年以來,吳長江幾乎每年都要奔赴高原現場寫生創作,踐行中國現代藝術的“西行”傳統,這份堅持終構筑起一部體量宏大、風格整一、造詣精深的高原藝術景觀。
吳長江《坐著的臧女》水性顏料、紙 76×56cm
在當代中國美術發展中,吳長江以畫筆勾勒高原同胞的“精神家園”,其創作實踐和藝術追求,已然成為一個頗為獨特且值得關注的藝術個案。
吳長江《戴紅頭巾的牧人》水性顏料、紙 76×56cm
在高原寫生創作中,吳長江始終堅守藝術家的主體“在場”。身心合一“在場”的創作,讓藝術家與對象能夠達成真正的感情交融,也能夠更快速、更及時地記錄高原人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吳長江《剛察牧民》水性顏料、紙 76×56cm
在吳長江的藝術之路上,他直面高原文化,其創作日益轉向對于高原文化精神的追求。他力圖站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生活高原”“自然高原”和“精神高原”的高度上開展藝術探求,體現其胸懷、文化抱負和審美理想。
《切央加和夏吾卓瑪》水性顏料、紙 105×75cm
此次,吳長江在談藝術“西行”的經歷時,講到“高原人的狀態應該是人原初的狀態,非常直接、質樸、強悍,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不畏艱險前行的精神”,他謙虛地表示這條路僅僅是一個開始,還要繼續學習,了解他們的文化。“西行”之路,不僅是寫生創作,更是文化的旅行。
吳長江《白瑪拉毛》水性顏料、紙 77×57cm 2024年1月14日
在談到給青年人的建議時,吳長江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年輕的學習繪畫的同學,他們忠實自己的感受,能夠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技藝,然后表達自己的情感。”他提出,學習的過程就是要解決如何思考,如何讓自己日常的知識積累成為一種厚重的力量,以充分去表達。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也是最重要的。
(來源:明加藝術)
畫家簡介
吳長江,1954年生于天津,198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常務理事,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榮譽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
曾在北京、深圳、上海、重慶、沈陽、南寧、武漢以及馬德里、格拉納達、托梅約索、東京、日立、京都、大阪、神戶、橫濱等多個城市舉辦個人展覽30余次;出版個人畫集30余冊;獲“第八屆全國版畫展優秀作品獎”“國際青年美展鼓勵獎”“全國寫生佳作獎”“挪威國際版畫展評委會獎”“第十屆全國版畫展銅獎”“第十三屆全國版畫展銅獎”“80——90年代優秀版畫家‘魯迅版畫獎’”“中國文聯‘采風成果獎’”等多個獎項。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青海美術館、天津美術館、四川美術館、外交部、深圳畫院、大英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美國波特蘭博物館、日本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日本日立市鄉土博物館、挪威國際現代版畫博物館、比利時弗朗斯·麥綏萊勒版畫中心、比利時安特衛普美術館、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德國海德堡選帝侯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青年美術館等多家公共機構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