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在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通話中,再次展現其特有的 “安全交易” 思維 —— 向日本透露有意出售 F-22、F-47 等尖端戰斗機。盡管這一突破性提議的可行性尚需觀察,但分析指出,它清晰反映了特朗普政府通過軍售強化盟友武裝、同時在安全與經濟領域雙重獲利的交易邏輯。
據日本《朝日新聞》等外媒消息,特朗普于 23 日與石破茂通話時,刻意強調 F-22 和 F-47 戰斗機的性能,并試探日方引進意向。作為現存最強五代機,F-22 自 1998 年因美國國會禁止出口條款從未海外銷售,其隱身技術與電子戰系統的保密需求是核心原因;而作為六代機的 F-47 尚處于研發階段,預計 2030 年代中期部署,目前連具體參數都未公開。特朗普拋出這兩張 “王牌”,其提議本身已具震撼性。
特朗普的提議被解讀為多重外交意圖的疊加。核心在于將日本塑造為遏制中國的 “前沿基地”—— 面對中國通過 J-20 等尖端隱身戰機在東中國海、臺灣海峽構建制空權的態勢,強化地理鄰近的日本空中力量成為美國 “以盟制華” 的關鍵。這與特朗普政府摒棄單極霸權、傾向通過區域盟友平衡中國的防務戰略高度契合。
日本自身需求亦與美方戰略形成共振:在與中國的釣魚島爭端中尋求空中優勢,同時擔憂臺灣問題對自身安全的直接影響。事實上,日本早在 2000 年代下一代戰機計劃中就曾將 F-22 列為首選,因美國出口禁令未果而放棄。特朗普此次提議,或意在以 “突破性軍售” 喚醒日本對美日同盟升級的緊迫感。
美國將盟友角色擴展至 “全面遏制支點” 的戰略基調,本質上與成本轉嫁密切相關。所謂 “美國式安全外包”,即把安全領域與經濟利益掛鉤,將防務負擔轉嫁給盟友 —— 正如美國副防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所言:“日本應立即將國防預算提升至 GDP 的 3%。”
特朗普政府早有先例:2019 年特朗普訪日期間,促成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承諾追加購買 105 架 F-35,當時正值美日貿易談判關鍵期,美方意圖通過軍售對沖貿易逆差。此次對 F-22 的提議,亦被視為特朗普試圖以軍售為籌碼,施壓日本增加駐日美軍費用分攤 —— 他在 4 月美日關稅談判中已公開抱怨日方承擔費用過低。
不過,該提議的現實可行性存疑。F-22 受出口禁令限制,且生產線自 2011 年停產,2016 年美國會評估復產單架成本高達 2.06 億~2.16 億美元(約合 2818 億~2955 億韓元),遠超最后一架量產機的 1.37 億美元(約合 1874 億韓元),經濟性不足導致復產計劃擱置。而 F-47 作為未成熟的六代機項目,日本正與英國、意大利推進聯合研發,中途轉向需權衡技術風險與盟友關系。
因此,更多分析認為,特朗普此舉或為談判策略:通過拋出非現實性目標制造 “錨定效應”,迫使日本在后續談判中做出妥協。例如,日本已在 2025 年 2 月美日峰會期間釋放購買 C-17 運輸機的意向,顯示其對 “特朗普式軍售交易” 的回應姿態。
韓國軍方及智庫普遍預測,特朗普可能在韓國新政府上臺后如法炮制類似交易。一名軍方人士指出:“在美國‘遏制中國’的東亞主軸下,不排除其刻意制造美韓、美日同盟間的競爭格局。” 這一動向將考驗東亞國家在安全依賴與戰略自主間的平衡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