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發讀詩書,修德兼修身。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5月23日,中衛市沙坡頭區何灘村的一處幽靜院落里,古琴彈唱《臥龍吟》的悠揚旋律自無憂齋國韻斫琴坊傳出,行云流水、余音繞梁。琴音仿佛將人帶回千年前,諸葛孔明端坐城頭,一曲琴音震懾十萬雄兵的傳奇畫面徐徐展開。
莫新勇彈奏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2011年,31歲的中衛人莫新勇在廣東深圳經商時,偶然接觸到古琴的斫制與演奏技藝,被其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從此踏上拜師學藝之路。2019年,他回到家鄉沙坡頭區,在遠離喧囂的何灘村購置院落,打造出一座專屬于古琴的世外桃源——無憂齋國韻斫琴坊。
“斫”,意為“刀劈斧砍”,唯有用心雕琢,方能打磨出歷史的遺音。“制作一床古琴,從選材到成品,需經歷選材、修型、槽腹、合板、灰胎、髹漆、上弦等百余道工序,耗時少則1年、多則4年。”莫新勇介紹道。
正在制作的古琴
木料決定了古琴的音質,年份越久,質地越疏松,結構越穩定,音色越通透。為此,莫新勇每年都會親自外出尋找百年以上的云杉木帶回。在斫琴室內,幾床正在制作的古琴懸掛于墻,他拿起一床已開槽腹、裹麻布并進入上漆階段的琴胎,細致講解:“上漆使用的是天然生漆,需反復涂刷、晾干、打磨,如此循環四五十遍。”天然生漆雖具有耐腐、耐磨、光澤度高等優點,卻易引發皮膚過敏。即便莫新勇工作時佩戴口罩和手套,仍難避免過敏反應,最嚴重時甚至臉部腫脹、視線模糊。“但沒辦法,我喜歡。”他淡然一笑。
斫琴的每道工序都需等待前一道完全陰干,而陰干過程對溫濕度要求很高。中衛夏季炎熱干燥,為了不使漆和琴胎開裂,莫新勇專門建造了一間恒溫恒濕的地下室用于存放古琴。由于符合條件的木料稀少,制作流程復雜周期漫長,莫新勇一年僅能斫制三四床古琴。然而這些經過精細調音的古琴,形制古樸大方,音色空靈純凈,深受國內外古琴愛好者青睞,成為競相收藏的藝術珍品。
從一方原始老木,到一床能發出清雅之音的“圣賢之器”,莫新勇在斫琴的過程中,更注重精神的追求與涵養。“追求內在,順應自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莫新勇指導丁巧(右)打磨琴身
伏羲式古樸、神農式典雅、仲尼式內斂……古琴的形制與結構無不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與審美意趣。“琴面圓弧象征天,底板平直象征地;琴首高昂如高山,琴弦綿延似流水;十三徽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加一閏月;泛音、按音、散音三種音色,暗合天、地、人之和……”莫新勇娓娓道來。這些知識源自師承,如今他也傾囊相授于弟子。
丁巧自2019年拜師后,辭去會計工作,考取音樂教師專業水平等級證書,潛心研習古琴,至今已教授700余名學員。“傳承之路漫長,能堅持者寥寥。對我而言,習琴不僅是技藝的修煉,更是‘以寧靜之心,行無私之事’的修行。”她說。
莫新勇指導丁巧彈奏
如今,莫新勇與弟子們積極與沙坡頭區老年大學、社區及小學合作,開展公益授課;每年定期組織跨省琴藝交流活動。今年,古琴斫制及演奏技藝入選沙坡頭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們希望借此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千年技藝,讓古老琴音奏出時代新韻。
來 源:寧夏日報客戶端
馬上發布信息
(聲明:“中衛天天網”微信公眾號除原創內容外,其余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或刪除。)
關注“中衛天天網”同城信息免費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